首頁>娛樂>

1948年,中國著名藝術家張樂平創作了漫畫《三毛流浪記》,當時廣受全國人民歡迎,三毛的形象初步確立,那時,剛剛當上獨立製片人的韋布打算將其拍成電影,因為編排時正值解放的關鍵時期,而影片拍攝完成時全國迎來了解放,所以這部電影可以算作是為祖國建國獻禮的一部影片,三毛的故事不僅幽默風趣,更在艱辛的生活中展現出了兒童的智慧和頑強,即使70年後觀看也深刻雋永,發人深思。

1949年10月《三毛流浪記》全國公映引起巨大轟動,因此這部影片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中國產故事片,也是很多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一提起三毛,很多人自然而然會聯想到頭上三根頑強屹立的長頭髮,這應該歸結於當時化妝師辛漢文的努力,這一鮮明的形象讓人眼前一亮,對於他身上發生的故事自然如綿延小河一般流淌進觀眾的心田。

要想打磨出一部藝術精湛的影片需要各種因素的配合,這部電影作品的經歷其實如三毛的身世一般坎坷,在當時,導演甚至還受到過幾封無名的警告信,信上註明“不準將三毛的故事搬上銀幕,三毛再搞下去,當心腦袋”等等此類,上海風雨飄搖的環境不僅沒有打擊創作者們的意志,反而更激發起他們的鬥志,一定拍好這部兒童題材的故事影片。

影片的難點並非故事本身,最關鍵的是找到適合出演三毛的人選,當時劇組從福利院找到學校,甚至在大街上四處打探,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苦苦尋找了兩個多月後,導演發現了一個小孩不僅頭大、瘦弱,與三毛的外在形象相似,就連出身也非常接近,他的名字叫王龍基,是作曲家王雲階的兒子,別說那個年代,就算現在,很多藝術家也相當貧困,王龍基的家庭已經到了無米下廚、無地可住的程度,母親不得不兩次將王龍基丟棄,卻因為“不忍”而撿回。王龍基的弟弟就因生病而夭折,王龍基經常因為飢餓而暈厥,如此的艱難生活構成了他對三毛經歷感同身受的體驗,也確保了不會偏離人物內心的困苦。

《三毛流浪記》從三毛的出身講起,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折射出生活的艱難,父母早亡的他在街頭流浪,他看著櫥窗裡的燒雞會流口水,走在路上腦子裡會蹦出各種各樣的美食,可現實情況卻是要撿別人丟棄的餅,還要與狗搶食,這並不是個案,當他遇到很多像他這樣的兒童時,竟然因為想要一口吃的,而遭到別人的圍攻,為了生存而戰成為活下去的動力。

生活雖然艱辛,但三毛卻有極強的原則,他願意通過勞動的方式來養活自己,為此,他可以去撿垃圾,可以去推人力車,這些是他觀察社會得出的經驗,卻因為搶了別的孩子的活兒遭到抵制,在經過一番教訓後,三毛加入了推車的團體中,收穫到了很多同齡孩子的友誼,也讓觀眾們感到片刻欣慰。

每個孩子通過上交份子錢來過活,三毛卻因為剛正不阿的態度再次遭到排斥,如此小的年齡竟然有人權意識,並且願意捨棄目前的“溫飽水平”,再次流落街頭,三毛身上表現出的拼搏精神讓人讚歎,按照現今的說法,他不僅走出了“舒適圈”,甚至是在用生命進行勇敢的嘗試,打破常規其實就是一種創新。

三毛走出狼窩又入虎口,當扒手老大以欣賞的態度接納他,要把他訓練成小偷時,三毛再次展現出了善良、感性的價值觀,在成功偷竊了一位老先生的錢款之後,他聽到老人說這是給家人治病的錢,他毫不猶豫地還給了老人,卻再次受到老大的毒打,他為善良付出了代價,卻贏得了所有觀眾的掌聲。

有句老話叫“活下去,奇蹟總會發生”,三毛之所以流浪是因為生活的貧苦,但當他被富家太太收養之後,他的境遇完全轉變,從一個別人口中的“小癟三”成為了名叫“Tom”的富家子,接受一週七天的禮儀培訓,為的就是要為家裡“掙顏面”,當三毛在學習中出了錯,迎接他的不是和顏悅色的教導,而是一頓殘忍的打屁股,如此看來,三毛只是家庭中的一個“展示品”,家庭帶給三毛的也不是愛,而是如“籠中鳥”般的束縛,這種壓抑天性的做法讓三毛失去了所有的選擇權,他能做的只有服從。

在1949年,這部影片竟然出現探討兒童教育的話題,可謂開行業之先河。三毛雖然只有七八歲,卻明辨是非,聰敏可愛,面對禮儀、儀表、洋文、歌唱、舞蹈這些課程,影片展現出的是三毛與上層社會的格格不入,這種思維是由街頭文化形成的“生存思維”,遠未達到領養父母所要求的“知書達理”,正因為這樣,當父母給三毛介紹來賓們的時候,三毛有些顯得手無足措,不知道應該鞠躬還是作揖,這反而引起了來賓們的陣陣歡笑,由此可知,這種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對於三毛來說並未成功。

一部好的影片不僅有強烈的劇情反轉,還應該有發人深思的哲理性啟發,來賓們誇讚三毛“這孩子真聰明”、“又聰明又大方,真是其貌堂堂啊”、“你們看這孩子就和我們阿姐完全一樣,就和一個模子裡造出來的一樣”,如此誇張的說法引起了養母的喜出望外,可是當賓客們等待三毛獻唱歌曲時,三毛卻因和流浪兒童們分享美食搞砸了,這時,養父惱羞成怒,讓傭人們“把他衣服拔下來趕出去”,這些細節的刻畫極為成功,將養父母利用三毛享受掌聲、珍惜名譽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入木三分。

流浪兒童們被發現後在大廳裡四處逃竄,遭人驅趕的畫面非常有趣,有一個兒童甚至還抱住了鋼琴家的腿,行雲流水的配樂加上混亂嘈雜的環境展示更加凸顯了前後之前氛圍的巨大反差,增強了人物喜感,讓觀眾們反思,這到底是三毛的錯誤還是養父母之過呢?

三毛重回街頭流浪其實是內心不妥協的結果,隨著“致敬人民領袖”標語的遊行,上海展現出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三毛和夥伴們快樂的鼓掌、歡笑,在他心中,早已經忘記了過去的煩惱和種種艱辛境遇,對於三毛來說,他嶄新的幸福之路正式開啟。

《三毛流浪記》表面上講的是孤兒三毛的故事,但導演更想表達的是對於新中國成立的憧憬,艱難的生活總是暫時的,如三毛一樣堅守原則、內心純真的兒童們在終將如影片中的迎春花一樣開滿牆頭,重獲新生。雖然孩子們的生活是艱辛的,但在生活中總會苦盡甘來,這需要不懈的堅持,也需要正確的方向指引。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毛舜筠晒與好友合影:陳法蓉懷抱小狗,蔡少芬手捧孕肚姿勢超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