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只是為了談談原生家庭,不是為了洗白。

鄭爽之前的放飛自我,整容、吸菸、小號罵人、戀愛不順和經紀公司鬧掰等種種行為總是讓人。

縱觀她的歷任男友,從張翰到胡彥斌再到張恆,每場戀愛她都全情投入,但是結果總是一地雞毛。

比如,跟張翰戀愛時,她可以無條件為對方付出,甚至怕自己配不上張翰,跑去整容。

後來,她遇上了36歲的胡彥斌。結果,他們因為種種原因分手。她在自己的書裡,這樣寫道:“我支援你的任何決定,哪怕你只是想玩玩感情,我都能接受。”

就算是後來她愛上了名氣和身家完全跟自己不般配的張恆,她卻依然感到自卑。她依舊延續著既定的戀愛模式,不計成本地為對方付出。

在感情中,她似乎總是沒有安全感,總是在不顧姿態地倒貼。

在她的潛意識裡存在著一種對關係互惠的幻想:我透過低自尊來獲取你對我的滿意。

似乎鄭爽的每段戀愛,似乎自卑、不自信、委屈自己、討好伴侶都成為了她在與伴侶相處中的慣常表現。

直到人們瞭解了鄭爽的原生家庭,才知道她的性格里被打上了太多過往的印記。

據說因為媽媽沒有實現自己明星夢,於是就把希望寄託在女兒身上,鄭爽從小就離鄉背井到成都學習。5歲開始就被逼著學習各種才藝,報了鋼琴、長笛等各種興趣班,接受“軍事化管理”。

從小父母就對她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一直對她嚴格要求,這讓鄭爽在很大程度上都揹負著巨大的壓力度過童年。

她什麼都要做到最好,否則就會受到父母的責備。鄭爽媽媽在一個綜藝節目上就表示:

“培養鄭爽當演員,就是實現我的夢想。”

代孕棄養事件的曝光,把鄭爽推上了風口浪尖。

聽錄音也可以從中看出他父母對孩子的態度,都說隔代親,鄭爽一個人冷漠也就算了,沒想到她父母對自己的外孫子外孫女也這麼冷血。

可想而知,一個人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有多大的影響,只能說鄭爽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太大了。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可能大到你無法估計。

之前伊能靜每次上節目都會控訴自己內心自卑全是原生家庭的關係,導致了她骨子裡總有一種不自信,甚至連她第一段婚姻破碎也歸咎於原生家庭的不幸福。

雖然甩鍋這件事聽起來讓人有些反感,但由此可以看出,她的童年以及成年後的性格養成都跟原生家庭息息相關。

家族裡不只生理會遺傳,心理現象也會複製。

在家族治療中有個專業術語叫「代間傳遞」,意思是相似的心理現象會跟DNA一樣,在家族成員中反覆出現。

愛上一個不合適的人,讓自己在親密關係中受盡委屈,聽起來好像很違反人性跟邏輯?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很合理的一種選擇!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是我們的全世界,他們彼此之間的互動,或是我們跟父母親的互動,對幼年時期的生活,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有些人是親戚或其他人從小養大的,因此父母可以理解成幼年時期的主要照顧者,為了寫文方便,以下仍統一用父母代稱。

想想看,如果父母親一天到晚為了錢而爭吵,或是我們從小就聽著母親抱怨婆婆虐待,而父親都不保護自己,又或者是看著父親毆打母親....

在我們幼小的心靈裡,必然會冒出很多情緒、想法,希望自己能夠變成某個樣子,好讓他們之間的爭吵能夠平息,甚至希望自己可以取代父母親某一方,好提供另外一方情緒上的慰藉。

上述這些發生在潛意識當中的心理歷程,在心理學中有很多不同的專有名詞來稱呼。

例如:“情緒配偶”,透過成為父母某一方心理上的伴侶,提供他們情緒上的安慰與支援。

例如成為爸爸心中的小公主,代替母親聆聽父親的苦悶,又或者是變成母親身旁的騎士,阻止父親繼續動手毆打母親。

有時候我們心中會形成一套“愛情劇本”,影響自己的親密關係,這套劇本對我們來說可能非常合理,對其他人來說卻匪夷所思。

認知心理學中稱之為“非理性信念”,有些心理學家則稱之為“投射作用“。

例如我們可能每次都會愛上一個無微不至照顧自己的人,卻又在開始深入交往之後,對這個人的照顧感到窒息,覺得對方管太多。

許多前來找我諮詢的人,會覺得自己一直愛錯人,或是找不到適合的伴侶,可能是自己的眼光有問題,或是脾氣太差不懂得溝通,又或者是不會穿搭、化妝,還是身材過胖、太瘦,缺乏吸引力....

就我的觀察,這些確實可能會是一部份的原因,然而最主要的因素,往往還是源自於原生家庭的某些經驗。

這些經驗不一定都是創傷,也不一定造就什麼心理問題,單純就是因為我們透過內化作用,複製了父母親的親密關係模式,進而對現在的親密互動,造成某種干擾與影響。

這幾年大眾心理學的書籍,讓我們更容易瞭解自己,卻也帶來一些容易讓人自我誤解的解讀。

當心理諮詢師提出你的感情困難,跟原生家庭經驗有關時,只是很單純地在表達一件事:

我們現在挑選伴侶的方式,或是與伴侶互動的方式,深深受到小時候,我們對父母親的觀察、情感與理解所影響,這些影響讓我們在現在的親密關係中受困,但不表示我們自己或父母親的婚姻是種病態。

多數願意主動來諮詢的朋友,大多都已經在親密關係中受盡挫折。

有些人經歷過幾次愛錯人的戀情,已經對談戀愛這件事感到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有些人則是持續在與伴侶互動中,經歷到磨合、溝通上的卡,覺得痛苦卻又不知怎麼做,也有些步入婚姻的夥伴,持續在與伴侶互動中,覺得被指責、遺棄,感受到灰心、沮喪、挫敗....

人在低潮跟痛苦的情緒裡,往往容易鑽牛角尖,也更容易帶著“我有問題,需要把自己修好”的心態,進入諮詢過程裡,好像“如果我不找出自己的問題,就無法擁有幸福與親密。”

其實在親密關係中感到受困與幸福,或許是並不互相沖突的兩件事。

雖然個別心理諮詢會是最迅速可以增加自我探索深度的方式,但不少夥伴或許會希望可以先「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因此透過閱讀跟講座,甚至是回憶、詢問父母親當年結婚的細節,有助於我

對許多人來說,在與家庭有關的日子裡,或許一些潛藏已久的情緒,又將再度浮現心頭。

那麼我們能夠如何開始幫助自己,慢慢降低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活出自己的人生?

自從大學時期就持續面對原生家庭議題的我,整理出以下5個可以替自己做的事情:

1、、看懂家族歷史,是解開親密密碼的開始

當我有機會了解父母親當初交往、決定結婚,以及婚後幾個月的互動,甚至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婚姻,以及他們對待我父母親的方式時。

我也更有意識的看見在這三代家族裡,自己繼承了哪些心理特質,這些特質有些讓我成為一個還不錯的心理師,有一些則讓我成為一個還可以持續成長的老公。

說真的,要經營一段親密關係真的很不容易,尤其現代社會對於「親密關係」有太多不切實際的要求與期待:無條件的包容接納、全心全意支援對方、善於溝通、同理心......

這些元素都是讓親密關係加分很好的條件,但放到高壓力、謀生不易、上一個世代並沒有足夠理想楷模的現代社會里,能夠認真療愈自己、看見親密關係劇本,並勇於調整的人,不只需要具備足夠的物質資源,更需要有足夠的「心理資本」!

然而,透過了解原生家庭的親密劇本,甚至是家族歷史中的潛意識指令碼,仍然會是現代人經營親密關係時,需要逐漸培養的能力。

因為整個中國社會甚至是世界各國,已經難以倒退回上一個世代的模式:一切只為生存、不需重視生活品質、不必溝通......

因此透過閱讀大眾心理學書籍、上課、聽演講,預約個別心理諮詢,甚至是預約個別催眠服務,會是想要改善親密關係、伴侶關係,甚至是改善親子關係的重要方法。

2、有意識的覺察自己,就有機會改變親密劇本

提供一個方法給正開始要探索原生家庭的夥伴,這也是我有時候會提供給學員的回家作業。

你可以先詳細寫下父母親雙方的人格特質、在家中的互動習慣,接著寫下你自己的部分,將你們三個人的資料互動對照。

如果你有正在交往的物件或伴侶,也可以增加他的欄位,透過這個有意識的行動,會大大增加你對於親密關係模式的覺察,把更多潛意識裡的困擾或矛盾,具體攤開在自己的眼前!

每當我在專業服務中遇到瓶頸、在生活裡陷入低潮困頓,甚至是在親密關係中,產生無止盡的負面迴圈時,我的恩師總是會輕描淡寫地提醒:你看見了什麼?因為看見就是改變的開始。

這句話強而有力的讓我跳脫情緒,回到務實面去檢視自己的行為反應,進而從中看懂我受困於什麼位置,又可以往哪個方式前進。親密關係的修練,或許也是如此。

在我服務過這麼多為情所困的當事人裡,總是有個神奇的事情:每當當事人真正看見了自己的內在糾結、矛盾與衝突,療愈往往會在短時間內加速,甚至到達我們都從未想過的深度!

3、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

無論是在日劇月薪嬌妻或電影大法官裡,最讓主角們痛苦的,往往不是在意的物件做了什麼,而是當接收了對方的話語或行為後,無法接受自己產生的真實心情。

很多時候我們對父母的氣,有一部份可能還夾帶著複雜的心情:

“如果我承認父母就是這個樣子,那我是否就一輩子得不到他們的關愛了?” “從小到大長輩教導我要孝順,那我這樣氣我的母親,是否代表我是個不孝的人?” “大家都說我爸對我很好,那我這樣埋怨他無法傾聽我的心事,我是否太自私了?”

當我們因為這些念頭所產生的情緒,陷入一種自我矛盾的糾結時,反而是讓自己的心情變得更亂,更容易受到父母親的影響。

所以透過生命深度書寫、找信賴的朋友傾訴,好好整理自己真正的感受,將會是踏出“原生家庭魔咒”的第一步!

4、練習切斷自動化反應

當自己的力量慢慢長出來,也對父母親有多一些的認識之後,接下來我們需要做的,會是學習如何中斷原來的自動化反應。

開始觀察自己在哪些時候比較容易受到父母親的影響,進而陷入自動化情緒裡,也開始練習當自己情緒還沒有很強烈時,能夠用深呼吸、在腦中大喊“停”,甚至是暫時離開現場等方式,給自己一點緩衝的時間。

就像是日劇《月薪嬌妻》裡的男女主角,之所以能夠不完全被情緒牽著走,有一部份是因為他們透過手機簡訊進行對話,因此有充分的時間安撫自己,進而避開了全自動化的情緒性迴應,嘗試不同的可能性。

5、持續進行自我探索與療愈

我自己從大學時代容易對父母親大吼大叫,一直到現在即使父母親有一些批評或鬧脾氣,在大多數時候還可以笑笑地回答,或是暫時停止那些即將脫口而出的反擊話語。

很重要的原因是透過心理學、生命書寫等方式。

一層又一層地去好好整理個人的生命經驗,看清楚父母親帶給自己的影響。

同時持續瞭解父母親之所以會有這些讓我難受的反應,不都是故意的,而是受到了他們那個時空背景以及上一代的影響。

這條自我探索之路,認真算起來也超過10年了,至今依然持續著。

許多時候,我一個人也是無法面對龐大情緒像是海浪般的襲來,需要透過尋求其他擁有諮商、催眠或相關專業的前輩協助,才能再次看到尚未發現的盲點,找回自己生命的力量!

原生家庭或許可說是從小到大影響我們最深遠的一個地方,正因為如此,想要完全擺脫“家”帶來的影響,其實是不大可能的。

事實上,當我探索得越深入時,才發現雖然父母親曾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從他們身上,我確實也獲得了許多能夠一路活到現在的力量。

於是我明白,在這輩子自己所追求的,不見得是要好好跟父母和解,光是能看清楚自己與父母,理清彼此之間複雜難解的關係,能夠帶著自己用成熟的方式跟父母互動著,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很重要的改變了。

而我相信,當自己有越多學習與成長之後,就越有能力在與父母的關係裡,找到新的可能性。

最後說2點:

1、人都不完美,我們自己如此,伴侶也是如此,兩個不完美的人相遇,本就會產生許多衝突與矛盾,當原生家庭帶來的潛意識影響威力越強,我們就越難有充足心理看清楚眼前的狀況,衝突與矛盾也就可能會變得更大,這與我們是否有問題,沒有太大的關係。

2、我們需要的只是願意把自己看清楚,願意帶著這個不完美的自己,持續成長、蛻變,持續療愈過去那些尚未化解的家庭經驗,學著把眼前伴侶跟潛意識中的父母親分開,許多困境的解答,其實一直都在自己身上!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說: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11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為什麼要躲著生孩子,因為她叫“張避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