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鄭爽,年少成名的靚麗少女,看似風光無限的人生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苦楚?

作為一名母親,我想,我們不能只是跟著大眾盲目踩踏,也不能隨著大流人云亦云。今天,我們拋開事件,迴歸鄭爽本身,思考一下:到底是什麼力量,讓她一步步摧毀自己的人生?

01被安排的人生,被壓抑的內心

鄭爽曾經參加了一檔節目,她在這檔節目中說:

“30歲以前,我要給自己一些任性的機會。30歲之後,就不太可能實現了。”

也許,她早就預料到了自己今日的結局,只是這個結局由誰書寫的問題而已。

鄭爽幾乎從一出生就是在為她的母親而活。母親劉豔想當明星,卻屢屢失敗。上天為劉豔送來了一個女兒,這個女兒長得可愛又好看,最重要的是,她還對音樂、舞蹈有很強的感受力。

於是,劉豔把自己明星夢轉嫁到了女兒身上,她給女兒起了一個名字“鄭爽”,這個名字也是當時東北那邊一個名星的。

為了這個偉大的夢想,劉豔為鄭爽制定了考入北影的“十年計劃”。

從這個計劃實施的第一天開始,鄭爽便沒有在家裡得到過任何驕縱。

劉豔在她4歲時,便送她去舞蹈班,6歲時,又給她報了鋼琴班,除此之外,長笛、表演、英語、游泳……吹拉彈唱,一樣都不落下。

為了能夠專注自己的“十年計劃”,劉豔甚至辭去了工作,每天陪著鄭爽往返於各種各樣的實習班。

之後,鄭爽並沒能按照劉豔規劃好的路線考上北京舞蹈學院附小。

劉豔很不甘心,為了自己苦心經營的“十年計劃”不至於胎死腹中,她做了一個決定:

把年僅12歲的鄭爽送到四川舞蹈學院學習。這意味著,鄭爽要在異地他鄉開始自立,獨自上學,獨自生活。

在前往成都之前,鄭爽哭著對劉豔說不想走,但劉豔對她說:“你哭吧,再繼續哭的話明天我也不送你了。”

鄭爽不得不一個人踏上前往成都的火車。

到了成都後,鄭爽因為是口音不同,身材瘦小的外鄉人,遭到了同學的排擠。

這段獨自生活的經歷,讓鄭爽感到非常的孤獨與痛苦。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鄭爽在成名後,總是無法很好地與人交往,因為童年與少年時的她,都是在孤獨與壓抑中度過的。

02不被看見的自我,偏離軌道的表現

鄭爽在書中寫:

“常有人說:我是會思考的、獨立的個體,憑什麼要替父母實現理想的人生?我幾乎沒有這樣認為過···所有努力的動力來自於我不想讓他們失望,某種程度上,這是我的義務。”

終於,在劉豔的高壓下,鄭爽活了一個傀儡,她沒有了自我,而是以母親的目標為目標,以母親的理想為理想。

2009年,《一起來看流星雨》播出,18歲的鄭爽,火了!

她終於完成了母親的夢想。

完成夢想並沒有讓她享受自由,她得到的是更多的控制:父母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女兒成名帶來的便利,不斷地蹭著她的熱度,操控她的事業,客串她的戲,甚至利用她的隱私去賺錢。

成名後的鄭爽,以為自己終於可以有底氣和媽媽說一說內心的想法了。

有一次她對劉豔說:“媽,你欠我一個道歉。”

劉豔反問她:“我犧牲自己培養你,然後我還欠你一個道歉?”

鄭爽直言:“我就知道你會這麼說,你從來不承認自己有錯,按照你的想法培養我,從不考慮我的感受。”

劉豔卻冷冰冰地給她留下了一句:“小孩有什麼感受?”

多少父母,就是這樣高高在上,自鳴得意,完全忽視孩子做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他們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作品,當成了自己工具,當這個作品按照自己的設想成型時,他們便沾沾自喜,忘乎所以。

父母的一再忽視,讓鄭爽的真實自我徹底泯滅,她的叛逆、瘋狂,與其說是性情大變,不如說是對童年缺撼的一種補償。

鄭爽一直明確表示“太早懂事的孩子不幸福”,想要補償自己。小時候,母親教育鄭爽不能大聲哭泣,會打擾到其他人。

高於同齡人的自制力背後,是她正常的情緒發洩渠道被堵塞,成年後一朝潰壩,就容易走向失控,所以她會在綜藝中無故流淚,在直播中突然情緒化。

她覺得自己已經夠苦了,所以她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理解她,可以包容她:

“這其實是給我自己一個任性的過程,我覺得那個時候太懂事了,喪失了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所以想給自己這樣一個機會。”

03有創傷的童年,要麼自愈,要麼毀滅

有創傷的童年,心裡往往住著一個受傷的孩子,心裡學上稱之為“內在小孩”,可以理解成內心長不大的自己,執著於幼年時期受的傷。

帶著受傷的內在小孩,會對某類人充滿敵意,對一些事特別敏感,會失去理智做出不負責任的行為,以至“拖累”了生活,甚至毀滅自己。

再過幾個月,就滿30的鄭爽,一語成讖,從此她再也沒有任性的機會了。

也許,鄭爽也有過對自己人生的反思,可是長期與父母的糾纏和共生關係,讓她已經習慣了用討好和服從的方式來換取父母的關注、認同和更多的安全感。

這時候,喜歡她,包容她的粉絲就成了她內心父母的投射,她把不能向父母發洩的情緒統統發洩在粉絲身上,她把父母那裡得不到的愛,變著法兒地向粉絲索取。

她用最幼稚和不可控的行為,訴說著內心最真實的情感需求。

寫在最後:

在埃裡克·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青春期時,每個人都要會意識到自己擁有著多重身份,是孩子、是學生、也是朋友、愛人等等,我們必須自己解答“我是誰”這個問題,在多重身份中發展出心理上統一的內在自我。

在這個時期,如果父母強迫我們按照他們的意願行事,我們就會陷入身份認同危機,無法完成心理上的成年。

在往後的人生中,我們會一次次反芻這個缺憾,直到奪回人生的掌控權,完成心理上的“二次成年”。

所以,鄭爽任由自己像個孩子般胡鬧。

我嫁給了一個母親極力反對的男人,然後在很多年來,都讓自己過得不幸福。我一直認為,這個不幸福是因為老公的原生家庭和他的個性導致。

在學習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心理學後,我突然意識到,我找了一個和母親個性非常相似的男人,我一次又一次地與老公對抗,其實只是把母親投射到他的身上,從而享受和母親對抗的成就感。

認清楚這個事實之後,我開始換一種心態和方式與老公相處,雖然,老公也存在問題,但是,我們的婚姻開始往良性方向行走。

每一個人,都會經歷漫長的自我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頭破血流,有的人立地成佛,有的人成瘋成魔。

如果,我們在成為父母的時候,就先找到了自我,那麼,我們的孩子就會少受很多苦。

12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胡夏輸給甦醒引爭議,兩人迴應打臉節目組:peace&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