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幾部扶貧劇,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山海情》。一部好劇,好劇本,好演員是必須的,這部劇還有一大亮點。
看劇的過程中,彈幕中有人問:有沒有“普通話版”?我是沒注意有沒有。但對我而言,方言版的《山海情》就是最好的,方言才夠“接地氣”。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的方言才能完全體現出當地人的性格特點。
我是無意中,去到過普通話的發源地——河北承德灤平縣的,正好有個朋友正好是那裡人。我朋友的媽媽,是一個文盲,那普通話是“相當標準”,當時我都震驚了。後來才知道,這是他們那的“方言”。
我一直希望,國家在推行普通話教育的時候,也要保護好方言。
以前在廣州讀大學,班上大部分都是廣東人,很多同學們都用粵語交流,而我完全聽不懂,還覺得有點自卑。後來雖然我粵語講得一般,但大部分都能聽得懂。我也能明顯得感覺到,廣東人對粵語的“自豪感”,他們還會定期組織傳承粵語的活動,我覺得這方面很值得其它地方學習。
雖然很多方言不如粵語影響力那麼大,但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俗話說: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各地都有自己的特點,多好。
隨著中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各地生活水平的差異逐漸縮小,方言,或者帶方言口音的普通話,不應該像以前一樣被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