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的瓜有點多,第二波豐收季直接導致微博癱瘓,接在鄭爽代Yun後爆出的華晨宇生子事件,被看作是一場極其成功的公關。也有人調侃,微博的員工這次真是撿了個大便宜了,頂流明星帶來的頂流流量與微博癱瘓,這KPI怎麼算?
但若不是因為明星的影響力,黑色產業鏈中的代yun事件還不會進入到公共議題之中,更多關於生子與棄養的類似議題尚沒有被我們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所看到;
在我們眼中,容貌焦慮、身材焦慮、同儕壓力等淺層的焦慮被巧妙轉化為“買買買”的消費能量,我們以為體會到了女性的困境,但我們並不能代表所有的女性。
在我們追星、打榜的時候,馬德里貧民窟的女孩正在經歷不幸的盲婚啞嫁,四川偏遠地區中先生孩子再領結婚證的習俗讓女性被釘在生育的十字架上,而受過高等教育的職場女性也在『年齡歧視』與生子壓力中“規劃”生活與職業。
北大學者戴錦華曾說:當你憤而投身於網路戰爭的時候,對不起,你在為你的敵手貢獻流量。
吃瓜也是一樣。
她也恐怕是北大最有個性的女老師之一,講課從不用講稿和PPT,在課間回答學生們五花八門的提問,穿起西裝比男士都有風度。
這樣的一位人文學者,堅定反省和檢討中國的現代性及現代性話語的擴張過程,並用自身的生命經驗和學識關注一個個可見與不可見的電影與文學中的女性形象。
如果上她的課,你需要全神貫注,緊跟她的語言和思路,即使是聽線上的課,也要多看兩遍才能理解那些術語和知識點背後無比精準深刻的思想。
她的思想是現實性的,直指日常底下的暗流,議題又是能引起大眾興趣的,如專題採訪:『我不相信女性可以透過買買買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她認為,那些受過高等教育又具有一定購買力的女性,在文化市場上日益增長的談判資格,並不一定能提升女性的地位——
能迎合女性需求的男性審美與磕CP文化,如果僅僅是反男權社會中的『物化女性』之路,走上了另一條『物化男性』的路子,最終是無法達成兩性平等這一目標的。
在另一篇高播放量專題採訪《誰會被最先拋棄》中,戴錦華學者認為,那些經受過性別歧視、年齡歧視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已經享受到特權的女性,也許比男性擁有更多對窮人感同身受的能力。
她的思考總是以時代背景為基點的,現代化是她一貫關注的歷史現實,技術進步帶來生產力的絕對過剩,自動化使得資本不再需要那些只能出賣勞動力的人們,他們面臨著結構性失業,被迫成為窮人。
這一情況有多嚴重呢?用谷歌顧問的說法,98%的人將被人工智慧所拋棄。那我們怎麼辦?答案振聾發聵:“爭取成為那2%的人!”
這絕不是一個人道的做法,那98%的人還是結構性的多餘,他們就沒有享受體面幸福生活的權利了嗎?我們又怎麼能保證,在社會分化和資源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我們就一定能夠成為那2%的幸運兒?
就像代Yun,如果真的在中國獲得合法地位,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到威脅。無比有錢的人會把那些受過高等教育、身材好顏值高的女性作為代yun媽媽,在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誘惑下,誰又能保證自己被受物化的誘惑?
在社會的幾大核心議題中,女性議題一直都具有自己的反抗性力量,在政治中,中國的小粉紅們向特朗普霸權開戰,一起守護“最好的阿中哥哥”,越來越多的家庭主婦寫作的影視劇走進大眾視野,改寫文化市場中“看與被看”的規則;
由於女性天然遭受著更多歧視和壓力,她們或許可以成為體認他者的存在:
隨著社群生活的便利,盒馬鮮生等線上買菜的便利,那些路邊賣菜的老人們也因此被剝奪更多自食其力生活的能力。一位小紅書博主分享了她的見聞:
技術變革中的每個人都不能獨善其身:
“如果996的程式設計師在北上廣深寫拼團買菜小程式時,接到家裡擺攤的父母歇業停工的電話,這會是多麼大的諷刺。”
這些看得見的是吃虧,看不見的是他們的生存狀況。這些小商小販或許是一直不捨得買電子秤,而且電子秤看似精確,卻也更容易造假,大超市裡的收銀員也不會賣你一分一角的人情,但我們總是對技術無比寬容。
當我們享受美好生活時,還是應該多放眼看看更廣闊多元的社會,去關注那些被迫多餘的人,關注那些無法發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