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Chow。
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馳。
他當得起這句話。
很多人把周星馳簡單歸類於港式無厘頭。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誤解。
而除了誤解之外。
我們經常可以見到的一句話是:某某哪有演技?
而把演技換成唱功、票房號召力以及任何這些人想要否定的東西,也完全不會違和。
這種“一句話否定式”嘴炮黨。
多不勝數。
原因很簡單,嘴炮黨鍵盤俠最好當。
不用談什麼作品,做什麼分析,一噴到底、噴就完事。
但這種沒水準的事情,還是少做一點比較好。
除了惹出笑話,被當作腦子進水。
其實沒任何作用。
無厘頭風格。
其實源自軟硬天師的電臺播報。
而後於周星馳電影作品中插上翅膀,從而發揚光大。
比如:我Kao! I服了You!
近幾年沈騰電影《西虹市首富》中有一句中英文的夾雜。
I want 諮詢那個you虧得最慘的一次是what?
幾乎可算一脈相承。
而這種風格對香港電影有非常大的影響。
其後幾乎所有喜劇型別都自帶無厘頭屬性。
當然也出現過很多模仿者。
與為數不少的爛片。
但只要有周星馳,則絕不會爛。
這是事實。
而在以《賭聖》爆發登頂年冠並創造全新紀錄之前。
有一部《一本漫畫闖天涯》。
其實就表演風格而言。
就已完全成熟。
但為何是《賭聖》登頂?
這就是作品的重要性。
不管多好的演員,都一定是作品說話的。
有種“爛片不爛角色”的說法。
其實除了少數遺珠和被忽略的經典。
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http://timg.juduo.cc/2021/01/f00a5e25ac7f44788ec66f6aa286b8ff.jpg)
周星馳自此開始勢不可擋。
而自1990年崛起之後。
即便成龍與周潤發不去往好萊塢。
以票房而言,在本土也絕打不過周星馳。
成龍的功夫喜劇,動作與取景成本愈加高昂。
周潤發的黑幫大片,也需要大場面支撐。
而周星馳則以表演和劇情取勝。
這是成本角度。
堪稱一種另類形式的“四兩撥千斤”。
再者從劇種而言。
喜劇幾乎算是通行全球的霸主劇種。
成龍畢竟有一多半在動作上。
而周潤發後期已不再想拿槍。
整個九十年代。
除了九八年,郭富城與鄭伊健攜手的《風雲之雄霸天下》之外。
所有香港演員都匍匐在“雙週一成”的火力之下。
而這其中,周星馳一人佔了五成。
星爺就這樣煉成。
而這還遠不是巔峰。
1994年,他首次拿起導筒。
在經過《國產凌凌漆》、《破壞之王》和《食神》等影片的探索。
他於1999年拍了《喜劇之王》。
從前散亂在作品中那些關於生活的思考開始集中而有力地呈現。
無厘頭不再是主打。
他試著和觀眾談人生。
兩年之後,《少林足球》橫空出世。
故事講得更加熟練。
但在幽默與故事底下,是夢想和執著的潛臺詞。
2004年,出現了劃時代的巔峰鉅製,《功夫》。
從編導演的任何環節而言,都無可挑剔。
更重要的是,這部影片開啟了關於價值的追尋。
經過層層鋪墊之後,周星馳終於臨高臺。
從這一刻起。
他就已經不再是個演員。
我們也應該知道。
因著思想認知層面的阻礙。
要從專職演員轉型為導演並取得極大成功。
難度非比一般,也絕非常人能及。
![](http://timg.juduo.cc/2021/01/b09178e1183b4279810c69f427fdd875.jpg)
當然,巔峰的抵達。
通常也就意味著回落的開始。
此後的作品。
雖仍不乏精彩,但已逐漸行遠。
經過了《長江七號》和《西遊降魔》。
至《美人魚》時,達到其歷史情懷的最巔峰。
所以他憑著一個並無新意的作品。
仍豪取三十三億票房。
但此後無論是與徐克合作的《西遊·伏妖篇》。
還是急就章的《新喜劇之王》。
都不復當年之勇。
英雄白頭,美人遲暮。
無非就是不可更替的世象流轉。
是故,無須扼腕。
以無厘頭崛起。
以思想巔峰。
港影名琴之大師巨匠。
周星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