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一部劇的標準是什麼?
我大致看這三個方面:劇情、製作和演技。
那麼哪一項最重要呢?
私認為是劇情。
它決定了故事如何發展,立意如何體現。
如果劇情匱乏,沒有重點,就算製作和演技再好,作品依然空洞沒有說服力。比如《妖貓傳》。
如果劇情完整,有創意有亮點,哪怕製作簡陋,演技青澀,依然能獲得口碑和收視,比如《太子妃升職記》。
甚至給某些角色加戲,也無傷大雅,比如《陳情令》。
而當劇情、製作和演技全都完美時,必出精品,比如《琅琊榜》、《隱秘的角落》。
我是原著黨,但我向來不排斥IP影視化,當然,這需要熒幕上那個鮮活的人物真正演活了我喜愛的紙片人,而不是隨意改編,敷衍了事。
《帝王業》IP失利,除了全員年紀大,與角色不匹配之外,劇情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原著是以女主第一人稱視角寫的,初看大氣磅礴,家、國、帝王霸業,風華絢爛。
但是越看,內容越空,它的權謀撐不起它的野心。
電視劇要想出彩,必須最佳化它,要麼不提權謀,瑪麗蘇到底,談一場不接地氣的戀愛;要麼將權謀發揮到極致,好好來一場帝王的爭霸盛宴。
顯然,編劇是想要後者的,可惜,權謀水平是真不高。
換句話說,從《帝王業》改名為《上陽賦》的時候,它的格局就限制在了女主上陽郡主上了。
所以,我們看到了一系列邏輯不通的事情。
比如謝氏因謀反被株連九族,然後女主和男主成個親,本該被處死的男二就能被無罪釋放?
這樣的大女主未免太刻意了。
比如所有人奪權,都是在抓王儇,殺王儇,利用王儇。
更別說當朝三皇子,揹負著謝家的仇恨與責任,在自己叔叔攻城時,做著不著四六的事情。
對於這樣的邏輯,個人真的接受不了。
《上陽賦》就敗在一群實力演員,努力地演著幼稚老套的劇情,認真又滑稽。
但是吧,寫故事難,寫一個能火的故事更難,寫一個能還原IP、並與時俱進融合當下熱點、還能hold住複雜輿論場的故事,更是難上加難。
畢竟一年能上多少劇,能火的又有幾部?
IP改編了多少,真正做到“大IP+流量=爆款”的又有多少?
雖然IP是獲利的最佳工具,但是一味逐利,不注重作品質量,只能一次次迎來“IP失靈”的無奈與喟嘆。
在作品質量的把控上,原作者是有先天優勢的,他們精準把握住了自己作品的亮點,不管怎麼改都能保住精髓。
比如《琅琊榜》就由原著作者海宴擔任編劇,在保有朝堂、復仇、心懷天下的立意下,修改了霓凰等人物細節,使得人物更豐滿,情感更充沛。
比如《媚者無疆》也是原著作者半明半寐操刀,保留了原著關於人性的一些精髓,為小黃文影視化打開了新的局面。
《慶餘年》也比較幸運,雖然原作者貓膩沒有參與制作,但是該劇的導演孫皓、出品人程武、曹華益、以及編劇王倦,都是原著的忠實淑芬,製作起來必能將優勢最大化。
當然不是所有作者都有這樣的運氣和能力。
《天盛長歌》的原著作者天下歸元只是擔任聯合編劇,主要負責臺詞的潤色,以保持臺詞和原著的氣質相符。
《帝王業》的作者寐語者應該也是類似的情況,擔任聯合編劇,沒啥實權。
再看其他幾位編劇,李晶凌的編劇作品大多沒超過及格線;
總編劇羅松致力於塑造女主王儇,
恐怕只有編劇宋晉川在努力撐住權謀。
可惜這種“撐”是保住了作品下限,不至於撲,目前《上陽賦》的收視和口碑都在上升,這是一個好的趨勢。
但是恐怕難以突破上限,達不到整個製作團隊本該達到的水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