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追劇指南#
《山海情》用23集的篇幅講述了一個時代的變遷,我相信,很多觀眾和我有一樣的感受,那就是意猶未盡。
這,也是這部電視劇的成功所在。
從23集的篇幅也能看出導演對這部劇的誠意和用心,每一集都做到了不注水,不拖沓,不偏離核心,可謂是近些年來難得一見的良心好劇。
以下我將從三個方面講述這部劇的優秀之處。
踩進貧窮的泥土裡,真實還原。
《山海情》是一部扶貧劇,這裡的貧窮不單單指的是物質貧窮,還有土地貧瘠,飛沙走石的荒漠條件,加上村子裡資訊閉塞,村民們的思想也比較落後。
村民們把水看得十分金貴,給娃娃們取名字好多都帶一個“水”字,水花、水旺、水娃,還有的直接叫水水。最艱苦的時候,水是苦的,連牲口都喝不下去。為了不讓牲口渴死,水花的爸爸就在水上面撒上麩子和糠,引著牲口去吃,牲口順便就能喝上幾口水,不至於渴死。
西海固常年乾旱,缺水問題十分嚴重,農民又是靠種莊稼吃飯,常年不下雨,莊稼就不可能大豐收。有句諺語總結的十分形象:“種了一茬子,割了一抱子,裝了一筐子,打了一帽子。”“種一坡,拉一車,收一簸箕煮一鍋。”
那個年代西海固的村民為吃而忙活,為澆莊稼的水而發愁,貧苦程度難以想象。
這部劇嚴格意義上來說並沒有一點兒誇大,反而是真實呈現了:村民們飲水難,不通電,一條褲子兄弟三個誰有事出門誰就穿,蚊子多到啥程度,人去了就是給蚊子“改善伙食”。
吊莊的村民們在荒蕪的戈壁灘住地窩子,建房子,從福建來的專家帶領大家種蘑菇,後來種的人多了,村民們確實也出現了蘑菇滯銷問題。
這部劇把當年艱苦的條件,踩進貧窮的泥土裡,可以說真實還原。馬得福的原型人物原村支書謝興昌也說:當年只會比劇中更貧窮,更艱苦。
演員像是土生土長的,人物塑造很真實。
看這部劇最大的感受就是,從主演到配角再到群眾演員,個個像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角色塑造非常成功。
演員們倘若沒有切身在當地去體驗,靠演是演不出來的,補妝只能從外形做到像,人物的性格和精髓需要演員們把自己完全融入進去。
黃軒飾演馬得福,這個人物的原型是原村支書謝興昌,黃軒為了把馬得福這個角色飾演好,一進組就和原型人物謝興昌聊了很多。
馬得福從農校畢業後成為一個基層的幹部,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回逃跑的吊莊戶,勸導村民走出山溝溝,然後一心撲在為村民辦實事上。為了給村民通上電,他軟磨硬泡,執著地堵在變電所門口,為村民爭取通上電。村民的蘑菇滯銷,他冒著被撤職的風險也要為村民謀出路,講實話。後來,整村搬遷,他苦口婆心地勸說,臨走前,他把湧泉村三個字重新刷了一遍,那種不捨和情感非常打動人。後來,他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日子也越來越好。
黃軒把馬得福這個人物演活了,他塑造角色的方法就是去找角色和他身上的共性。他沒有辦法把自己變成別人,但他可以把角色變成黃軒,他把自己完全投入到馬得福這個角色裡。
黃覺飾演的凌教授也給了觀眾很大驚喜,黃覺的外形演文藝片居多,這次飾演凌教授可以說是一個大的突破,黃覺沒有讓觀眾失望,他把自己完全融入進去了。凌教授和村民同甘共苦,教大家種菇,幫助村民找銷路,面對壓榨農民的商販,他選擇自己出錢補農民的差價,甚至和商販幹架,那種一心為民的無私奉獻,感動了村民也打動了觀眾。
郭京飛飾演的陳金山,不論是節奏感,方言,還是那種為村民辦實事的真摯,被郭京飛刻畫得入木三分,帶給大家笑點和淚點。正如郭京飛所說:他一進入劇組居然找不到“演員”,因為角色塑造太真實了,村民臉上的“農村紅”畫得特別細緻。
熱依扎飾演的水花圈粉無數,她用架子車拉著丈夫和女兒走了七天七夜,途中她唱著歌,還讓女兒跟著她一起唱:“快了,快了”。這個細節是熱依扎自己加進去的,加入的這個細節非常生動。七天七夜,是什麼力量支撐她前進呢?讓女兒跟著她唱歌,其實是讓女兒給她打氣加油,是女兒給了水花力量和希望。
熱依扎說,她用架子車拉著丈夫女兒和家當,唱歌的時候幾度哽咽。那一刻,她就是水花。
祖峰飾演的白校長,據說他為了更貼近人物,和當地的孩子們打成一片,最後呈現出了真實的白校長,演技太贊。那首《春天在哪裡》唱哭了觀眾,也唱到了大家的心窩裡。
張嘉益飾演的馬喊水,僅僅用一個鏡頭就把人物立住了,他嘴裡咬著棗樹葉子,眼神中全是戲,人物的精髓一下子就出來了。
在《山海情》這部劇裡,全員演技線上,有老戲骨,也有青年演員,個個把自己融入進角色,也演活了角色,才讓這部劇深受觀眾的喜愛。
正是演員們這種忘我地沉浸式體驗,才有了這部劇的高水平、高質量、高口碑。
貼近現實生活,引發共情。
《山海情》雖然核心是扶貧,但劇中的諸多情節貼近現實生活,引發觀眾強烈的共情。
水花不接受包辦婚姻,選擇用逃跑對抗,她的父親被人打破了頭,最終她因為家人而做出妥協;尕娃離家出走去新疆,本想闖出一番成績,結果灰頭土臉地回來;大有叔因為蘑菇滯銷,兒子和他吵架後去了福建打工,他一氣之下放火燒了菇棚;得寶和得福兩兄弟,因為家裡貧窮,只能抓鬮定命,供一個人上學……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苦澀的不只是物質,還有人們思想上的落後,資訊的閉塞,情緒和壓力的宣洩。
在這部劇中,對於感情的表達是剋制的,甚至弱化了愛情表達的空間,比如:得福和妻子的戀愛劇裡沒有交代過程,這恰恰是導演的誠意和用心,始終以扶貧為核心。劇中,得福和水花的錯過與羈絆,得寶和麥苗的相戀與圓滿,貧苦中愛情的遺憾與美好讓人動容。
《山海情》的大結局也是用心良苦,張樹成書記出車禍身亡,很多事覺得好人有好報,為什麼要如此安排。其實,是有原型人物的,導演這麼做也是一種致敬!
得福、得寶、麥苗、水旺,尕娃小的時候離家出走,想跑到外面去。現如今,他們的孩子卻偷偷從城裡跑回老家,想去看看爸媽從小生活的地方。既是前後呼應,也是表達了不忘故鄉的深情。
這部劇深入生活,貼近人民,這樣的劇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