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情婦瑪儂》(Manon,法國,1949)
法國導演亨利-喬治·克魯佐(Henri-Georges Clouzot)代表作。根據法國新派小說經典《曼儂·萊斯科》改編。
里昂(米歇爾·奧克萊爾 Michel Auclair 飾)曾是一名馳騁在戰場上的革命鬥士,戰爭結束之後,他偶然邂逅了身陷險境手無寸鐵的少女瑪儂(塞希樂·奧布赫 Cécile Aubry 飾),所幸得到了里昂的出手相救,瑪儂才得以保持周全。之後,里昂將瑪儂帶回了巴黎,然而,戰爭讓法國的經濟整個陷入了蕭條之中,里昂所賺的錢根本無法維持兩個人的生活,無奈之下,瑪儂決定出賣自己的身體。
本片另外一個名字《獨留青冢向黃沙》更詩意一些,也更符合電影劇情。現在的電影再也沒有這麼文藝的名字了。
實際上,里昂早已經深深地愛上了瑪儂,看到她輾轉在不同的男人之間,他心痛萬分。一場意外中,里昂殺了人,瑪儂決定和他一起踏上逃亡的旅途,他們逃到了一片沙漠之中。
❷、《雁南飛》(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 仙鶴飛翔,蘇聯,1957)蘇聯導演米哈依爾·卡拉託佐夫(Mikhel Kalatozishvili)詩電影代表作。根據蘇聯經典話劇《永生的人》改編。
本部電影講述身處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一對熱戀中男女青年的悲情愛情故事。1941年至1945年,美麗、豐盈的莫斯科姑娘被戰爭和寂寞所誤的故事:當心許的戀人奔赴前線,當慈愛的父母雙雙斃命,當戀人的堂兄弟乘虛而入、霸王硬上弓……她就迷失了自己、陷入了泥淖……但不潔的肉體裡卻始終寄寓著存有幻想的靈魂……直到1944年,她才知道戀人早就在明斯克陣亡了……雁南飛,人未歸,令人悲感難禁的命運和情感。
❸、《第二個月亮》( I girasoli,Sunflower,向日葵、真愛不流淚,義大利、法國、蘇聯,1970)義大利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的戰爭愛情題材作品。
二戰結束後,一位情感熾熱、信念執著的義大利少婦不遠千里前往蘇聯尋找戰爭中被迫應徵入伍並隨軍開赴蘇聯戰場的丈夫的故事。當她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丈夫的時候,卻發現他已經成了一位更年輕、更美麗的蘇聯女子的丈夫,而且有了一個漂亮、可愛的女兒……人生中黯然銷魂的瞬間,真愛的寂寞與命運的多舛。
❹、《午夜情挑》(The Other Side of Midnight,午夜情,美國,1977)美國導演查爾斯·加洛特(Charles Jarrott)代表作。根據美國著名暢銷小說作家同名“女性小說”改編。
西德尼·謝爾頓以塑造一系列的“自強不息、與社會作決死拼鬥的女性”而著稱,故事裡面的 Noelle Page,就是這麼一個不惜一切代價和社會鬥爭的女性,只是,在抗爭中她徹底地丟失了她的價值。她的生命的全部目的,是復仇,而復仇的背後,是渴望那個絕望時瞬間照亮過自己的太陽。可惜,命運並沒有偏向於迷失了自己的Noelle。 Catherine是另一種悲劇。女孩子們總是熱衷於花花公子,甘願迷失和上當,有時候明知他說的這一套,和他與別的女人說的一樣,而他今天說給你的,明天也一定會再說給別人,這樣也不能拒絕,幻想自己是一個特例——他當然說你是唯一的你是不一樣的。即便今天我們的周圍,這樣的例子也是在日日上演,甚至正在上演,面對這些悲劇和即將發生的悲劇,也只能哀其明明知道不幸,卻又自以為是的不爭。
片中有兩個女性都很失敗,男主角的結局也是罪有應得。主要人物裡,有兩個卻在這個時代裡獲得成功。一個是Catherine的公關公司老闆,他周旋於正要之間卻有自己的原則,不受於各種誘惑;另一個是希臘大亨,他心胸狹窄,睚眥必報,最後整死了背叛他的人。在利用和被利用的社會關係裡,西德尼希爾頓展現出強烈的社會達爾文氣息。
❺、《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西德,1979)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代表作。
德國人瑪麗婭(漢娜·許古拉 Hanna Schygulla飾)和赫爾曼(克勞斯·洛維斯奇Klaus Löwitsch飾)的婚姻在亂世中註定了動盪飄搖。在赫爾曼上戰場之後,瑪麗婭等候丈夫回來的心從焦急變為絕望,德國戰敗,赫爾曼大概也在前線犧牲了,瑪麗婭只好嫁給了一個黑人軍官比爾(格雷戈·伊格斯Greg Eagles飾)。然而,在瑪麗婭的心中,赫爾曼永遠是無法抹去的至愛。
漢娜·許古拉(Hanna Schygulla)、克勞斯·勒維茨(Klaus Lowitsch)等主演
奇蹟發生了,赫爾曼竟是沒死,他的回來引發了和比爾之間的決鬥。慌亂中瑪麗婭舉起兇器,殺死了比爾。這項謀殺罪赫爾曼自願頂了下來,赫爾曼的入獄,令瑪麗婭再一次陷入了無盡的等待。 富商奧斯瓦爾德(伊凡·德斯尼 Ivan Desny飾)對瑪麗婭照顧有加。她不僅擁有了自己的事業,還因為和奧斯瓦爾德一起而得到了安定的生活。儘管如此,獄中的赫爾曼始終讓她牽掛,瑪麗婭和奧斯瓦爾德之間達成了一項協議……
❻、《戰地浪漫曲》(War-Time Romance, or Voenno-Polevoy Roman,前線羅曼史,蘇聯,1983)蘇聯導演彼得·託多洛夫斯基(Pyotr Todorovsky)代表作
年輕計程車兵薩沙(尼古拉·布林雅耶夫 Nikolai Burlyayev 飾)暗戀著交際花柳芭(娜塔雅·安德烈傑科夫 Natalya Andrejchenko 飾),而此時的柳芭已經名花有主,薩沙將自己的感情寄託在一束鮮花上獻給了柳芭,之後上了戰場。
我是如此的愛你,但我自始至終不曾獲悉你的姓名
一晃眼數年過去,戰爭已經結束,薩沙亦與名叫薇拉(茵娜·丘里科娃 Inna Churikova 飾)的女子結為了夫妻。某日,薩沙意外的在街上遇見了柳芭,她落魄不堪的窘況令薩沙十分心痛。柳芭曾經的戀人已經去世,留下了一個女兒,要由柳芭撫養,薩沙陪伴在柳芭的身旁,他的溫柔和善良令柳芭漸漸重拾了自尊。薇拉將丈夫的一舉一動看在眼裡,就此陷入抑鬱之中,這讓柳芭感到內疚萬分。
❼、《合法婚姻》(Zakonnyy Brak, or Legal Marriage,蘇聯,1985)蘇聯導演阿爾伯特·麥克徹巖(Albert Mkrtchyan)代表作。
故事發生在遙遠的烏茲別克,青年演員伊戈爾(伊戈爾·柯斯托列夫斯基 Igor Kostolevsky 飾)邂逅了美麗的音樂老師奧莉加(娜塔雅·貝洛柯瓦斯蒂 Natalya Belokhvostikova 飾),此時的奧莉加身患重病,她堅信,只要能夠回到故鄉莫斯科,她的病就能夠痊癒。
娜塔莉亞·別洛赫沃斯季科娃(Natalya Belokhvostikova)、伊戈爾·柯斯托列夫斯基等主演
伊戈爾早奧莉加一步得到了回到莫斯科的機會,為了幫助奧莉加早日完成心願,伊戈爾提議兩人辦理結婚手續,這樣,奧莉加就能夠名正言順的和伊戈爾一同返莫,伊戈爾向奧莉加保證,一回到那裡,他就會去辦理離婚手續。回到家鄉,奧莉加發現自己的家早已經在戰爭中被毀於一旦,與此同時,她和伊戈爾之間,亦漸漸假戲真做,產生了真摯的感情。
❽、《莫斯科在廣播》(Говорит Москва, or Moskva,蘇聯,1985)蘇聯導演尤·格里戈利耶夫、列·格里戈利耶娃聯合執導
1941年至1945年的莫斯科和蘇聯前線,離異有女的蘇共區委執委會女主席與蘇聯英雄、近衛軍坦克部隊大尉相識、相知、相愛但卻無緣相守的故事:大尉後來成了上校,死於柏林戰役前夕。戰爭與愛情交織,前線與後方互動。志同道合的中年男女內斂而默契的愛慾情感。其間女主席女兒嬌弱、機靈的小大人形象和表現尤其惹人愛憐、催人淚下。
❾、《抵抗》(Resistance,全力反擊,美國、荷蘭,2003)美國導演託德·科曼尼奇(Todd Komarnicki)代表作
1944年的比利時小鎮,肩負高空偵察任務的美軍少校飛行員因飛機墜毀而不省人事,幸得當地少年相救脫離險境,又得法裔抵抗組織成員妻子相助容留養傷
隨後,成熟、豐盈的少婦無可救藥地陷入了善討女人歡心的少校的情網。其間有不少小鎮平民無辜受牽連被德軍殺害,而少婦的堂兄丈夫則在妒恨的痛苦中受盡煎熬。最後,少婦既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少校。戰爭中激情迸發、結局慘淡的不倫之戀。
❿、《沉靜如海》(Le Silence de La Mer,法國,2004)葡萄牙裔導演皮埃爾·布特龍(Pierre Boutron)代表作。根據法國作家同名小說名著改編。
法國人André(邁克爾·加拉布魯 Michel Galabru 飾)和她的孫女Jeanne(朱莉·德拉姆 Julie Delarme 飾)原本平靜的生活因二戰的到來和德軍對法國的侵佔被打破,更讓他們無法接受的是,他們家裡的一個房間竟被徵用作為一個德國軍官Werner(托馬斯·儒阿特 Thomas Jouannet 飾)的起居室。他們對這個地方的軍官一直保持著一種冷漠,尤其是Jeanne,她從來不和軍官說話,即使是在他向他們問好的時候。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年輕的軍官在多日的相處後,竟和他們談論起自己的生活、音樂和法國文化,透露出他納粹軍服下隱秘的內心世界。同時,Jeanne也在積極地參與法國地下反抗德軍的組織活動。漸漸地,兩個來自敵對雙方的年輕男女間產生了一種奇異的情感。這種情感在他們離別的時候,化成了Jeanne口中的一句話,她和他說的第一句話,也是唯一的一句話......
⓫、《柏林1948》(Die Luftbrucke - Nur der Himmel war frei, or Airlift,空投柏林、柏林空運、空中大撤退,德國,2005)德國導演德諾爾·扎哈維(Dror Zahavi)代表作。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
1948年6月,為了解決“柏林危機”,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空軍投入所有能夠使用的飛機實施空中補給,搭建一條通往西柏林的“空中走廊”。當美國空軍第1批C-47型運輸機滿載著生活必需品飛抵西柏林,一場被視為世界航空史上空前壯舉的大規模空執行動——“柏林空運”由此揭開了序幕。 1948年10月,美、英兩國建立聯合空中補給工作小組,由美國空軍中將威廉·特納負責統一指揮。然而特納手頭僅有美、英、法三國的軍用運輸機,每天只能空運750噸物資,這遠不能滿足西柏林居民生存的需要,經過努力,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等國都紛紛派出運輸機和機組人員參與柏林空運。隨著投入空運的飛機、新建的機場以及運輸強度的不斷提升,每天的空運量也在不斷地增加:1500噸、2000噸、4000噸、5000噸……直到1949年4月16日這天,西柏林上空異常繁忙,聯合空中補給工作小組指揮下的所有運輸機傾巢出動,當天的空運量一舉突破了12840噸,創下了柏林空運的歷史紀錄而永載史冊!
⓬、《黑皮書》(Zwartboek, or Blackbook,驚懼黑書、復仇黑皮書,荷蘭、德國、英國,2006)保羅·維赫文(Paul Verhoeven)代表作。根據二戰時期荷蘭海牙律師日記改編。
二戰末期,荷蘭的猶太姑娘雷切爾(卡里斯·範·侯登 Carice van Houten 飾)和她家人剛剛逃過死神關口,來不及喘息又遭到德國軍船的掃射,只倖存下雷切爾一人。躲避在暗處的雷切爾把叛徒的樣子牢牢記在心上,她的一生都為尋找這個人而孤注一擲。
她為了隱藏身份,當了一名歌手,然而陰差陽錯竟讓她開始了另一條人生道路。游擊隊隊長讓雷切爾混進德國陣營中,去搭救他被逮捕的兒子。於是,美麗的雷切爾成功俘獲了德國軍官的心。一切都好像進展順利,但雷切爾的一個機密任務,卻讓她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況。 復仇的決心還在雷切爾心中熊熊燃燒,叛徒還在某個陰暗的角落……
⓭、《這裡的黎明靜悄悄》(A Zori Zdes Tikhie, or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or The Dawns Here Are Quiet,蘇聯,1972)蘇聯導演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Stanislav Rostotsky)代表作。根據蘇聯作家同名經典小說改編。
1942年之夏,瓦斯柯夫准尉帶領一個排的四聯裝高射炮的炮手駐紮在一個靠近小車站的村子裡。一天,班長麗達在不遠的樹林裡發現了空降的德軍。瓦斯柯夫帶 領一支小分隊去搜查敵軍,成員包括麗薩、迦爾卡、麗達、索妮婭、冉妮婭、等五個姑娘。隊員們英勇犧牲了,受重傷的麗達不願連累准尉把兒子託付給他後飲彈自盡。悲憤的瓦斯柯夫一舉殲滅敵軍營,光榮完成了任務獲得援救。多年後,瓦斯柯夫帶著麗達那個現在是軍官的兒子來到當年他母親犧牲的小樹林,對所有的女兵們表示了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