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文|瑾山月

1月14日,23歲的姚安娜官宣,簽約天浩盛世,成為戚薇、李治廷等一眾明星的師妹,正式進軍娛樂圈,圓了多年文藝夢。

與同齡人相比,姚安娜身上有很多光環:世界名媛、理工科學霸、哈佛高材生、時尚界弄潮兒、獨立女性、芭蕾舞者……然而最耀眼的光環是:她是任正非的小女兒。

姚安娜可以如此瀟灑地奔向喜愛的事業,追夢的背後,是老爸為她打下的江山。

8個月大的時候,任正非把她接到身邊,讓她接受高階的教育;

15歲時 ,任正非把她送去上海,讓她結識出色的芭蕾舞老師;

17歲時,任正非鼓勵她參加巴黎名媛舞會,讓她認識優秀的國際名流。

如今,姚安娜進軍娛樂圈,任正非再次化身慈愛老爸,滿臉寵溺地說:“(女兒)很愛文藝,我的態度還是支援,想怎麼辦就怎麼辦”。

孩子邁出的每一步路,都離不開父母的牽引。在父母的呵護下,孩子們遇到困難時,會有勇氣面對;遇到喜歡的事情,會有底氣去追。

每一個活出自我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的有力託舉。

01

越有能力的父母,越呵護孩子的夢想

“童話大王”鄭淵潔,一人辦雜誌,他創辦的《童話大王》火了40年,總印刷冊數過億。他筆下的舒克貝塔、皮皮魯、魯西西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

如此文壇巨匠,卻是個“問題學生”。讀小學時,因為和老師之間的一點不愉快,調皮的鄭淵潔拉響了褲兜裡的土鞭炮,這下可把學校得罪了。

作為父親的鄭洪昇並沒有拖著孩子去學校認錯,反而給孩子辦了退學。

回家後,鄭洪昇開始自己教兒子,教材都是他以童話方式編寫的書。

比如:《舒克送你一支神來筆》用來教兒子語文;《魯西西和蘇格拉底對話錄》用來教兒子哲學;《五角飛碟折騰數理化世界》用來教兒子數學……

鄭洪昇與兒子之間無話不談,是父子,更是朋友。他了解兒子,知道兒子有一顆飽滿的童心,喜歡單純的童話世界,他也知道兒子的夢想在哪裡。

於是他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在兒子輟學後,逆流而上,為我們培養出了一代“童話大王”。

父母的能力,是孩子求知航線上的燈塔,發射出來的每一束光,都能為孩子照亮前路。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出生在“華人第一學霸家族”。

朱家三代都是教授,一共出了12位博士。父親朱汝瑾和母親李靜貞都是當代科學家。但他們並沒有把科學的重任和家族的傳承壓在兒子身上。

在朱棣文讀小學的時候,他又喜歡上了做手工模型。母親允許他在家裡的地毯上把塑膠飛機、軍艦、小螺絲、螺桿灑得到處都是,和兒子一起做手工的同時,也慢慢交流起真正的科學原理。

在父母的引導下,朱棣文在求學道路上,輕鬆上陣,刻苦鑽研。30歲進入貝爾實驗室,40歲成為斯坦福大學首位華裔教授,50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舉世矚目的華裔物理學專家。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夢想的權力,父母給朱棣文創造了自由的成長環境,並且有自信,無論兒子選擇什麼,他們都能幫到他。

心理學家卡爾曾說:一個人的動力和勇氣,主要源於幼年時父母的鼓勵和支援。

好的父母,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方式。

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孩子會保持對未知世界的好奇感,大膽地去探索,腳踏實地去拼搏。

02

孩子不是父母夢想的延伸

常言道:千人千品,萬人萬相。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呵護孩子的夢。

“音樂教父”李宗盛的音樂路上,給他最大阻礙的是他的父親。與父親的隔閡一直是他心裡的傷,因此他從未寫過關於父親的歌。

直到父親去世多年後,年近60歲的李宗盛才寫下一首《新寫的舊歌》,象徵著與父親的和解。

1958年,李宗盛出生在臺北一個瓦斯行當的家庭裡。

父母望子成龍,期望他成為家裡第一個文化人,不停地督促他學習,而對他從小熱愛的音樂事業,百般阻撓。

可是李宗盛酷愛音樂,文化課怎麼也學不好,這讓他和父母之間產生了不小的隔閡。

父親摔爛了他的吉他,逼他去離家60公里外的新竹念工專。

可是,李宗盛沉迷在音樂的世界裡不可自拔,他自己說:“真不敢相信,要是沒拿起吉他,我的人生會怎樣”。

後來,父母也只能勉強同意他搞音樂,但條件卻是:唱歌可以,但畢業後要回家送瓦斯。

從此李宗盛開始一邊在家幫工,一邊在西門町的餐廳裡駐唱。

得不到父母的支援,李宗盛的追夢之路,充滿坎坷。好在他堅持了自己的夢想,靠著心中的那股勁兒,成就了在華語樂壇不可撼動的地位。

在一次採訪中,他感慨道:希望你們聽懂我的歌,卻不用像我經歷這般多。

網上很流行一句話:“與逼自己相比,逼孩子容易多了。”

教育學家徐浩淵博士曾說:“父母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夠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透過自己的成長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託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不少人,年少時得過且過,為人父母后,忽然燃起了一股鬥志,打著培養孩子的旗號,把自己未實現的致富夢、學霸夢、藝術夢統統加在孩子身上。

武志紅《為何家會傷人》中提到,迄今為止,他收到了數千封中學生的信,很多孩子提到父母給的壓力:

“為了父母,我必須考上一流大學”

“如果不是為了父母,我早就不讀書了”

“我媽快把我逼瘋了,整天叨叨重點大學”

“我爸是工程師,我特別怕他,只要我成績有點下降,他的臉立馬就沉下來”

孩子生活在充滿壓力與焦慮的環境中,每天機械地應對著父母,天性得不到釋放,內心的感知力越來越麻木。童心、創造力、自信心慢慢被耗盡,喪失了追求夢想的能力。

其實,這樣的強加式教育,受傷的不只是孩子,還有父母。

父母竭盡所能卻很難在孩子身上看到回報,用錯方向的愛是一把雙刃劍,深深割傷了親子關係,也給孩子的夢想蒙上陰霾。

03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圓滿各自的人生

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去看世界。父母的高度越高,孩子的視野就越開闊。

父母讀書破萬卷,孩子才能在書海里遊刃有餘;

父母生財有道,孩子才能在追求獨立時不疾不徐;

父母精進自我,孩子才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有所成就。

父母成就的終點是孩子人生的起點,終點的成就越高,孩子邁入人生的步伐就會越輕鬆。

教育學家肯·羅賓遜說:“關於教育,作為家長,你有比你所知道的更大的力量去實現它。”

而這種力量,就是父母內心的力量。

也許你並不富裕,但你可以勇敢,成為孩子心中的“超人”;

也許你疲於奔命,但你可以樂觀,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也許你終將平凡,但你可以溫柔,成為孩子避風的港灣。

最好的父母,從未停下完善自我的腳步。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13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黃奕節目約會物件取向有問題騙婚劈腿?男方道歉:離婚後出現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