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劇,豆瓣開分高達驚人的9.1,隨著劇集的一路播出,竟然又升到可怕的9.4...
如無意外,它應該就是2021年豆瓣評分最高的國產劇。
它就是由正午陽光出品的:《山海情》
壹 | 嫁女
1991年,寧夏。
湧泉村人人都知道,老李發財了,成了全村最有錢的人,走起路來,腰桿子都直了不少。
老李能發財,全靠他閨女水花。別看這老李長得醜,但水花卻生得特別好看。
臉蛋白,鼻樑高,眼睛水汪汪的...
不久前,鄰村派人上門提親,彩禮下了一頭驢,兩隻羊,兩籠雞。還答應好,婚後為水花挖一口水窖...
老李見了,臉上樂開花,一口應下這門親事。
只是可憐水花,終身大事,就換了幾頭牲口...
要說這件事,難受的該是水花。可是,比水花還難受的,卻是馬得福。
馬得福和水花,也算得上是青梅竹馬。初中畢業,馬得福考上農校,去了縣裡。
老李卻打死也不讓水花再念書了,兩人就這麼硬生生的,被拆散了...
聽說這事時,馬得福剛被調到縣政府工作,有人勸他:你現在去了政府,以後是前途無量。
但馬得福一點都開心不起來,他怎麼也想不通:為啥咱湧泉村的姑娘,一頭驢就能許人?
馬得福不知道,就在這時,水花正揹著行李,奔跑在茫茫的黃土高原上。
她不願意嫁給那個沒見過的男人,等火車一來,她就偷偷扒上去,離開這個地裡不長莊稼、天上不下雨的窮地方,再也不回來...
貳 | 吊莊
比起消失不見的水花,讓馬得福更發愁的,是縣裡佈置的一項任務...
湧泉村所在的西海固地區,太荒、太窮,人想要在這片地活命,太難了。
為了讓這群人填飽肚子,寧夏實施吊莊移民政策:把一部人,從大山裡,搬到銀川附近的平原上,開荒拓土,建立新的家園...
然而,吊莊剛開始施行,平原上,還只有一片荒涼的戈壁。
人去了,連房子都住不上。要在地上挖個坑,睡在地窩子裡,還要一磚一瓦地,親手把房子建起來...
第一批搬過去的人,吃不了這個苦,趁著天黑,又摸回了湧泉村...
這可把縣長氣壞了,當即就下了死命令:把跑的人追回來,一戶也不準少!
馬得福馬不停蹄趕到湧泉村,挨家挨戶地勸,但所有人聽了,連連搖頭。
有人問:去了住哪?一片沙石地,拿啥蓋房子?
有人說:那邊風可太大了!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大風三六九,小風天天有...
有人調侃:那的蚊子比蒼蠅都大,人去了就是給蚊子改善伙食的!
總之就是統一口徑:問就是不去,打死都不去!哪怕是坐牢殺頭,也不弔莊了...
19歲的馬得福,接連迎來了人生的兩場考驗。
看著眼前一片片荒涼貧瘠的土地,馬得福皺起眉頭,一時也沒了主意...
電視劇《山海情》由正午陽光出品,共23集,電視臺與影片平臺同步播出,昨天剛播出大結局,評分依然不減。
這是一部主旋律電視劇,講述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透過吊莊移民、福建寧夏點對點幫扶等措施,寧夏西海固地區的人們逐漸脫貧,在荒涼的戈壁灘上,蓋房子、建村落、修公路、改善生活,過上好日子...
製作公司正午陽光,近些年出品的電視劇,質量、口碑都不錯,幾乎成了國產劇的行業標杆。《琅琊榜》、《歡樂頌》、《都挺好》、《大江大河》...每播出一部,都能收穫無數好評。
海報(從左往右依次):
《琅琊榜》、《歡樂頌》、《都挺好》、《大江大河》
而這次的《山海情》,幾乎從題材開始,就是頂級難度。扶貧、主旋律題材,不太受市場青睞,以往也有不少類似劇集,要麼不接地氣、要麼故事平淡、要麼很難共情...
事實證明,即便是這麼難駕馭的作品,正午陽光依然做到了細節紮實、人物飽滿、故事動人...
光看演員陣容,你就會覺得,這劇穩了。
黃軒、張嘉益、閆妮、黃覺、姚晨、郭京飛、祖峰、熱依扎、陶虹、王莎莎...都以戲好、作品質量高,被觀眾熟知。
連配角單拎出來,都能獨挑大樑…
為了更貼近角色和背景,劇中的臺詞幾乎都用方言來完成。
在選角上,你會發現,像是黃軒、張嘉益、閆妮這些演員,都是西北人,說起西北方言也沒啥違和感。
而演員黃覺、郭京飛,飾演從福建前往寧夏,進行點對點幫扶的專家、書記。
兩位演員,專門為此學習了“福建普通話”,承包了片中不少笑點。
黃覺 飾 專家凌一農
郭京飛 飾 書記陳金山
有趣的是,播出前,考慮到有觀眾不習慣看字幕,又緊急加配了一個普通話版本。這個版本的製作週期只有10天,也不如方言有代入感,成片效果大打折扣。
電視臺播出時,只有福建東南衛視和寧夏衛視,播放了原聲版。
有網友因此調侃:寧夏衛視和東南衛視,將會因為方言版,迎來臺生巔峰。
注重細節,一向是正午劇的標配,《山海情》也是如此。
除了那些最基本的,演員扮醜、服化道精準之外,劇組的用心,其實還融於拍攝過程的方方面面,很多地方甚至讓人難以想象...
比如,劇中有很大一段情節,是村民們,向福建來的專家學習種蘑菇。
拍攝時,為了蘑菇的真實性,劇組竟然真的自己種了一大棚蘑菇...
本劇的美術指導,甚至還常常在微博上,更新蘑菇的影片,並表示要開班授課,教別人種蘑菇。
圖片源於微博@王競-轟隆隆 ETCS
劇中,村民們在戈壁灘上,一磚一瓦地建起了金灘村。
拍攝時,劇組也是在黃土高原的一片平地上,邊拍邊建,只花了14天,留搭建起了村子的佈景...
這種難度,比起當年吊裝移民、開荒拓土的村民,也有過之無不及。
圖片源於微博@ETCS 嚏
有豆瓣網友甚至還細心地扒出:縣長辦公室的椅子,椅背上甚至有使用太久留下的磨痕。
這種細節,如果不仔細看,根本注意不到,但劇組仍然能面面俱到。
最難能可貴的是,這部劇把一個宏觀的題材,拍得非常接地氣。
說到扶貧,沒有相似經歷的人,可能很難理解。所以,劇中安插了大量細節。
短短几個鏡頭,你就會感受到,90年代的寧夏西海固,到底多窮…
馬得福一行人,來到村民家裡,村民躺在床上,見人衝進門,立即鑽進被子。
眾人覺得奇怪:你一個大男人,大白天,窩床上幹啥?
村民有些不好意思,紅著臉解釋:家裡太窮,只有一條褲子,兄弟幾個,輪流穿。我兄弟剛把褲子穿出門了,你們來了,我光著身子,不好意思...
寧夏西海固地區,地處黃土高原,山大溝深。自古以來,土地貧瘠,旱渴荒涼…
1972年,甚至還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缺水,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所要面臨的最大困境。這一點,從劇中命名方式就能看出。
馬得福長大的村莊,叫湧泉村。村民們給孩子取名,叫水旺、水花、喊水…無一不體現著這群人,對水的迫切渴望。
沒水就沒法種莊稼,種不了莊稼,人就活不了。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西海固依然有半數以上的人,吃不飽、穿不暖,只能喝水窖裡的苦鹹水。
惡劣的自然條件,無法改變。想要讓這群人脫貧,過上好日子,只能另闢蹊徑。
於是,就有了吊莊移民。搬離這片人類難以生存的土地,去銀川附近的平原上,開疆拓土,再把黃河水引過去,灌溉農田...
然而,在一片什麼都沒有的荒地上,開創新的家園,太難了...
戈壁灘風沙大,風颳的人站都站不住,一句話沒說完,就吹得滿嘴沙子;
沒有房子,沒水沒電,人睡在地窩子裡,一覺醒來,半個身子都在沙子裡;
有時颳起沙塵暴,把房頂吹跑,一家老小,就這麼晾在戈壁灘上...
但隨著劇情的發展,很快,我們就能跟馬得福一起,看到戈壁灘真正的改變...
人們在荒蕪的平地上,蓋起了房子,建立起閩寧村;
貧瘠的山坡,被改造成了農田,種上了馬鈴薯;
又過了幾年,福建來的專家,教會了村民們種蘑菇,靠著豐收的蘑菇,西海固移民第一次,把鈔票裝滿了腰包...
作為一部扶貧劇,劇中不少重要的轉折點,都有真實歷史背景去支撐。
比如,吊莊移民成立閩寧村、村民在專家帶領下種植雙孢菇、寧夏女工前往福建工廠打工等,都是曾經真實發生過的事。
而現在的閩寧村,早就從一片貧瘠的戈壁灘,成了高樓林立的閩寧鎮。曾經的黃沙漫天、旱渴荒涼,成了如今的綠樹成蔭...
這種種改變,對於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人來說,可能不過就是30年前、30年後的兩張圖片,可能不過就是電視上,一段聽過就忘了的新聞...
但這部劇卻讓我們看到,為了促成這種變化,有多少人,付出了多少努力...
有一根筋的馬得福,為了幫村民們通電,在縣裡的變電所死磕;
有孤注一擲的村民,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蹲在大棚裡種菇,不眠不休;
有來自福建的專家,背井離鄉,從溫暖溼潤的海濱小鎮,走進黃沙漫天的戈壁灘,幫著村民忙前忙後...
也許現實中的故事,不如劇中這麼曲折,但其中的艱苦,一定是隻多不少...
是這部劇讓我們看到,每一個值得書寫進歷史的偉大功績,並非一句句歌功頌德的冰冷文字…
它的背後,其實是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們吃苦耐勞,堅忍不拔...
他們乘上時代的風,用自己的雙手劈荊斬棘,殺出一條路,努力向前走,一天比一天活得更好…
而這,才是主旋律影視劇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