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澄沙之味》是一部在2015年由日本與法國聯合出品的電影,該片改編自明川哲也所著的同名小說。曾入選第68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第3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提名、第10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提名,由已逝的日本實力派女演員樹木希林領銜主演。

故事發生在一間名為“銅鑼之春”的銅鑼燒專賣店裡,千太郎是個終日不苟言笑的店長。某天,店外的兼職廣告吸引了一位老嫗,千太郎以其年事過高為由直接拒絕了她,然而不死心的老太太在第二次到來時放下了自制的紅豆餡。好奇的千太郎嘗味後,竟被紅豆餡的味道深深折服,因而破例聘請了這位叫德江的老人。

自從有了美味的紅豆餡,“銅鑼之春”出現了客似雲來的景象。但沒過多久,德江曾是麻風病人的訊息被傳開了,銅鑼燒也不再熱賣,德江唯有黯然離開。在探望德江時,千太郎聽了德江的人生經歷後,內心也開始發生著改變。最後因著德江的去世,他在痛哭中與往事告別,完成那場僅屬於他的自我救贖。

電影從美食作開端,以美景為終結,帶著濃郁的日式淡雅審美風格,使人從平淡處感覺到溫情,在淚水中感受到釋然。導演河瀨直美以其擅長的敘事手法,結合樹、風、Sunny這些大自然元素,表達了在狹小的個人世界裡,我們仍能觸到那來自大自然廣闊的治癒力。

今天,我想從千太郎的人生歷程裡分析一下他如何從走出自我的封閉,願意與往日的自己和解,最終在德江的愛裡得到釋懷的過程。在我看來,千太郎的轉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來解讀。而在第四部分,基於《澄沙之味》中提及到的社會對麻風病人的誤解與拒絕,談談我對於這個問題的幾點自省與思考。

01、開始開啟內心:封閉的千太郎與老嫗德江在美味中相遇,製作美食的同時心也漸被開啟,德江的到來帶給他生活的氣息與工作的成就感

千太郎雖是銅鑼燒店的店長,但他並不愛吃甜食,在德江的紅豆餡未出現前,他甚至沒吃過一個完整的銅鑼燒。如果沒有德江的出現,他的生活就是周而復始地平淡無味。德江雖是一個年逾70歲手患殘疾的老人,但所做的紅豆餡猶如藝術品般精良,不但打動了千太郎,還成功在小區裡引起一陣熱賣,使一直生意寥寥的店面和千太郎都重新煥發出生機。

美味的紅豆餡需要在太陽未升前就開始製作,千太郎雖不情不願地幫著忙,但卻在製作的過程中被德江純真又執著的工匠精神所吸引,同時手工制的紅豆餡亦令他首次感受到滿足與愉悅感,這些都使原本待人淡漠的他多了一絲笑容。

對於千太郎來說,花5、6個小時製作紅豆餡不一定是件值得的事情,但對於德江而言世上每一樣食材都有它的生命歷程,應當以尊重和感恩的心去讓它們呈現出最豐盈的價值。而這種對於食物與生命的態度也在潛移物化地影響著千太郎。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通過美食來拉近,而心與心之間的距離需要通過一同製造美味來拉近,因為在這個過程裡,彼此對食物的味道與人生的體會都是靈魂的碰撞。

但好景不長,德江曾是麻風症病人的訊息被傳出去了,一直替德江保守祕密的千太郎也開始深感壓力,而敏感的德江為了不成為千太郎的負擔而選擇了自動離開。

在我看來,千太郎雖然不善表達,但卻是個內心很柔軟的人。他會在拒絕德江求職的同時送她一個銅鑼燒,將每天製作失敗的麵皮留給常到店裡的窮學生若菜,明知老闆娘知道德江的病要解僱她時,仍然願意守護她。

只是,他終不能控制流言以及福斯對於德江的態度,而這種無力感讓他既自責又愧疚,使他難以面對德江亦難以面對自己。

02、找到自愈的力量:千太郎在德江的人生故事裡,感受到了愛與包容,得到了自我治癒的力量

每個人生命的故事,如珍珠般鏈成他的歷史,在背後的真相里,誰都不是一座孤島。

在德江走後的店裡,千太郎用著她教的方法制作著紅豆餡,某天他收到了德江的信後,決定鼓起勇氣與若菜一起走進了全生園(日本最大的麻風病療養院)。德江雖然看上去精神不太好,但還是很熱情地招待了他們,也慢慢地說起了自己的故事。

原來在十幾歲時她就患了麻風病,想當一名日語老師的她穿著母親徹夜未眠手織的白衣服,被哥哥帶到了這個地方,從此與世隔絕。之後在這裡認識了她的丈夫,也曾經有過小孩,但不被允許生下來,就這樣過了大半個世紀。

德江用著淡淡的語氣,娓娓地訴說自己的故事,那件入園就被燒掉的白衣服,那個未見光就被打掉的孩子,在她口中既是遺憾亦是哀嘆。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

“歲月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

就像德江對千太郎所說的,每個人都有他的故事,我們都理應對歲月報之以歌。對於千太郎而言,他只知道德江是一個麻風病康復者,卻不知道這個病給她帶來的苦難並不止是肉體上的,還包括了與親情的隔離和被剝奪的生育權。

其實,不愛吃甜卻做甜品店店長的千太郎,也曾有一段與社會隔絕的不堪過往。他曾在入職的酒吧裡為了阻住暴力事件卻錯手傷人致殘,不但入獄還揹負了老闆娘丈夫替其賠償的鉅債。而最讓他悲傷的是,母親在他服刑時悄然離世,不能陪孝左右的愧疚以及鉅債帶來的重負,都成為了他內心的牢籠。

"歷史"的英文單詞是history,由his和 story組成的。就如每個人生命的歷史都是由無數個故事連在一起,形成那一點一點的軌跡。德江的故事讓她明白人活在被隔離的牢籠裡沒有自由,是對生命最大的傷害,而千太郎藉著她的故事明白到自己的痛苦是因為進入了自我設立的籠牢裡而不得自由。

他們兩人在彼此的生命裡有過短暫的重疊,而就在這重疊的區間裡,千太郎心裡的黑暗也慢慢地被德江生命中的光亮驅逐。

千太郎對德江離開的事仍是耿耿於懷,但德江卻告訴他,自己很感激千太郎待她的和善,她對此非常感謝也非常快樂,還安慰千太郎她並沒有在意此事。

至此,德江體貼的話讓一直揹負著心靈重擔的千太郎終於無法控制自己的眼淚,此刻德江那如母親般樸素又親切的叮嚀,讓他再次感受到了真確的愛與包容。

03 、完成自我救贖:德江的離世使千太郎願意解開過往心中的枷鎖,最終選擇與自己和解

老闆娘為了讓親戚打理店面而把千太郎辭掉,在茫然之際他與若菜再次去到全生園,然而德江在3天前已經離世,在錯愕中千太郎接過德江留給他的錄音帶和製作紅豆沙的工具。

在錄音裡德江告訴千太郎,當她看到與自己失去的孩子年歲相仿的千太郎那不得自由的眼神時,她被觸動了,因為相同的眼神她曾經也擁有過,所以她用工作為理由開始接近他。

此刻的千太郎終於明白為什麼德江願意將600日元的時薪降到200日元,無論怎樣拒絕她仍是不氣餒,甚至還把自己50年做豆沙的經驗向他全盤教授,原來這一切都是德江為了使自己重新振作起來的良苦用心。

曾經被圍欄禁錮的德江,好不容易在園外享受著自由的空氣,但人心的高牆卻將她隔離於外;在自由的環境裡,愁容滿面的千太郎,在無盡的人債與心債下,揹負著道德的枷鎖和社會的偏見,將自己與外界隔離。而在他們相遇之後,這些人為的隔離卻在彼此的溫暖裡被一一拆解了。

在德江虛弱但又溫暖的聲音裡,千太郎再次流下了眼淚,此時的他終於願意與過往告別,與自己和解,不再執著於那些自責與愧憾中。在那段黑歷史裡,他以為自己的人生故事早已結束,所以才百無聊賴地活著,但德江的出現卻讓他看到了生命的韌性與珍貴,也使他重獲勇氣,去探索自己人生裡更多的無限可能。

由於不能立碑墓,德江的朋友們為她種上了一棵櫻花樹,而千太郎與德江相遇的時間也是在櫻花盛開的季節。新的一年櫻花再次開滿路旁,千太郎用德江留下的工具在一棵美麗綻放的櫻花樹下帶著微笑叫賣著銅鑼燒。

這是千太郎對德江的致敬,那一聲聲的叫賣也是為了告訴德江,他的生命已經離開那個陰暗的幽谷,在太陽底下努力發光,就如她在給他的信上所說的滿月一般,他希望德江也能看到他。

04、基於影片中千太郎從自我封閉到走出幽暗後與自已和解的故事,結合現實生活,談談我的幾點自省與思考

《澄沙之味》裡的千太郎因錯手傷人而入獄,被迫過著與社會隔絕的生活,出獄後除了像長工還債般打理著銅鑼燒店外,並沒有其餘的出路,整個社會對於有黑歷史的人一直都是缺乏包容性,就如德江的病,即使已經痊癒也被視為傳染源,被嫌棄、被拒絕。

接下來,我想針對邊緣與弱勢人群生命的價值作出幾點思考:

①不帶岐視,尊重每個生命體

在老闆娘得知德生是麻風病人後不但勒令千太郎解僱,還拿著消毒水她不停的擦手,事實上她根本未見過及接觸過德江,但卻已經將她妖魔化。當小區的人知道德江的病後,也立刻從對她手藝的欣賞冷卻到零購買。

人與人之間的蕃蘺常常因為誤解與偏見造成的,所有人都認為麻風病是極具傳染性的疾病,患此病的人不應當出現在人群之中。但事實上,麻風病並沒有傳聞中的那麼可怕,免疫學研究表明,95%左右的健康人對麻風菌具有這種先天的免疫力,在接觸麻風患者後並不發病,只有少數人對麻風易感,如果及早發現治癒的機率也非常高。

就如德江寫給千太郎的信裡說:

“店長先生,我們想要遠離是非,過自己的生活,但有時會被這個社會的愚昧所傷害,有的時候我們必須用自己的智慧。”

不管是人、是物,每個生命體都配得應有的尊重,即使是曾經患麻風病的德江,還是錯手使人致殘的千太郎,他們都揹負了自己生命的重擔。而對於這些邊緣與弱勢人群,社會應該有更多不居高臨下的接納和不著痕跡的扶助,使他們能更好的融入社會,真正重獲新生與自由。

岐視只會使人與人之間有更多的高牆,漠視亦會令需要幫助的人失去更多重生的機會。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減少偏見,增加見識,既助人亦是助已。

②活在當下,才能積累幸福

當千太郎與若菜走進全生園時,眼前的一切讓他們驚訝不已,本以為是個陰森、充滿負能量的地方,然而卻是那麼明亮安寧。在路旁那一張張儘管殘缺仍笑得燦爛的臉,根本就不像病人。對於他們來說生時沒有至親的陪伴、死後亦無人記念,活在當下就是最佳的選擇,所以他們才能笑得如此坦然,如此幸福。

與活在圍欄外的人不同,他們將自己的人生放在當下的時間裡,就象德江與她的好友一樣,她們會潛心學習自己喜愛的事情,烹飪也好、手工也好,即使在牢籠裡,也要用心過好每一分每一秒。

就如德江對千太郎所說的,

雖然我是抱著活一天少一天的心態過活,但有時還是會被這世界的逼迫給壓垮,所以不時地還得運用智慧去生活,這些話我覺得我必須得告訴你,我一直都認為,店長你啊,遲早有一天能夠製作出屬於表達自己想法的銅鑼燒。那麼,請按照自己的選擇的路走下去吧。店長的話,一定可以做到的。

正因為人生只有這麼一次,就更不能枉費在別人的言談與框框裡。過去的時間已不復返,流連也是無益;未來的難處還在路上,縱使焦慮也是枉然。那何不潛心用功抓住當下的時光,做好每一件事過好每一時呢?

德江的人生雖有許多的委屈,但她沒有抱怨,也沒有放棄自我,而是把那一道道的傷痕化成亮光去照耀著別人。

正因為她曾經歷過人生的難處,才會對千太郎的憂傷感同深受,通過一起製造甜味的紅豆沙,濾掉千太郎生命中的苦澀,通過自己那一段段佈滿傷痛的故事而研磨出的香醇氣息,沁入千太郎堅閉的心房,她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治癒著千太郎,同時,也在他的身上獲得了那份如兒子般的珍視。

就如德江在最後的話裡所說的,

“店長,你知道的,我們被生到這個世界上,去看,去聽,因為如此,我們不用成為某個人,我們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義。”

在我們的人生裡即使是受過傷害,嘗過委屈,但只要仍然能有愛的能力都可以繼續嘗試著去愛、去看、去聽,因為不知道哪一天,你所經歷過的一切,會是成為治癒另一個人的藥。

海明威在《永別了武器》裡這麼說過,

“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從不被世間接納的德江,對人總是款款以待;就算遭遇冷漠,仍選擇將愛傳遞。因為在她受傷結了痂的地方,早已成為她堅強的力量,使她不再畏懼,讓她擁有更多前行的動力。

總結一下:

“澄沙”其實是日語紅豆沙的意思,這部電影用紅豆沙為主題引出了主角千太郎與德江那帶著苦味的人生,在甜甜的紅豆沙裡相遇相識的故事。就如導演河瀨直美說,“我想傳達的就是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友誼,讓人感動的平凡幸福。”

每個人都是社會裡的一份子,每個生命體既是獨立又是與外相融的,在缺乏信任感的今天,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尊重、接納與體諒猶為重要。每一幢心牆都等待著被拆解,同時每一道光都正等待著照在裂痕之上,就如《美麗人生》裡的臺詞所說的,“為了看到Sunny,我們來到世上。為了成為Sunny,我們存於世上。”

心裡有愛的人,總能活成那道光,生活總是值得期待。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近10年來最被過分誇大的電影,《盜夢空間》入圍萊昂納多竟然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