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重組家庭會幸福嗎?”
我最近偶爾看了湖南臺綜藝《怦然再心動》,由於這個敏感的社會話題,剛播就獲得3億的關注量。
假如韓國綜藝《我們離婚了》,是為了驗證“破鏡難重圓”;這檔《怦然再心動》則是,直接為離異女演員們組了一個“相親局”。
由“過來人”倪萍老師主持,節目請來了王琳、黃奕、白冰、王子文和蔡卓宜等五位離異女演員,併為她們挑了30位各行各業的男士來“談情說愛”。
中國人向來忌諱談論情感隱私和分享婚姻狀態,據說節目組把全國有過情感婚姻經歷的女演員幾乎都問過了一遍,願意來的沒幾個。
但敢來的勢必早有心理準備。
比如50歲的王琳,表露自己單身到現在已經是第11年了,再不戀愛花都枯萎了。
收拾行李去參加節目時,她像小女生一樣興奮雀躍,約會要穿什麼,看電影要穿什麼,都認真記在小本本上。
“上錯過不止一回花轎”的黃奕,也在女兒的支援下來了,她說我在婚姻裡總是受傷,但我相信愛情。
很多人想不通,才有了上面的熱搜話題:已經跳過一次火坑了,為什麼還要想不開跳進另一個?再婚就會幸福嗎?
可是當你聽到王琳說“如果能再婚的話,沒有生離,只有死別”,在婚姻中屢敗屢戰的黃奕說“為了愛,我可以成為一隻不死鳥”時,就知道她們是認真的。
她們中最小的蔡卓宜,才不過26歲,打出的“slogan”則是離婚了就不能重新再來嗎,就要成為一個標籤嗎?
看《流金歲月》時,我能夠理解南孫小姨對於只戀愛不再婚的選擇。
她說“以前大家都必須要有一個單位,要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最好是鐵飯碗的那種,按月領工資,老了以後按月去領養老金。
慢慢地,大家接受了個體戶、接受了自由職業者,這些人工作起來更努力,因為多勞多得,你必須要不停地去經營自己的事業,因為你沒有基本的保障,感情一樣的。”
也同樣理解南孫媽媽在義大利結識園藝教授保羅後,選擇再婚的決定。
尤其是原著中,蔣太太再嫁,南孫聽到“母親的聲音傳過來,清晰,愉快,大方,根本不似同一個人。
南孫傻掉,這些年來,她一直希望母親有她自己的生活,不住地鼓勵她,沒想到效果竟然大好。南孫有點心酸,有點嫉妒,有點生氣。”
而在電視劇中,南孫顯然“懂事”的多,自覺她們姓蔣的欠母親太多,一塊一塊卸下母親身上的標籤和枷鎖,鼓勵她去開始新的生活:
“爸爸走了,你不必再做蔣太太。我長大了,你不必再做南孫的媽媽。奶奶交給我,你不必再做她的兒媳婦,你應該做你自己。從現在開始,你要活得自私一點,為了自己的快樂自由而活。”
事實上,和大家一廂情願認為“離了就不再婚”恰恰相反,再婚早已不是“一時想不開”的個別現象。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我國結婚登記數量為927.32萬對,較上年減少86.62萬對,這個數字已經連續六年下滑。
其中,初婚人數為1398.71萬人,較上年減少199.96萬人,同比下降12.51%。相反,離婚人數為470.06萬對,較上年增加23.98萬對,離婚率為3.36%,連續六年上漲。
與此同時,再婚人數為455.94萬人,達到初婚人數的三分之一,較上年增加26.72萬人,同比增長6.23%,也已經連續六年增長。
而在高於50%的再婚率中,女性再婚率約為59%,高於男性10個百分點左右。
前兩天我看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美國調查資料:生了男孩的媽媽,和生了女孩的媽媽相比,前者再婚的機率,比後者也高出10個百分點。
這裡,當然有社交因素,比如,男孩子的媽媽總是接觸足球教練、跆拳道教練,這些教練基本都是男的。而女孩子的媽媽卻總是和女舞蹈老師、女鋼琴老師打交道,接觸異性的機會就少。
不過,這個資料差異的背後,應該還有這麼一個隱形原因:有女兒的媽媽,再結交男朋友時,會本能的謹慎。
▲黃奕和女兒鐺鐺
其實無論中外,很多單親媽媽之所以沒有選擇再婚,都和孩子脫不了干係。
即便有勇氣來參加《怦然再心動》的女嘉賓們,也一直把孩子掛在嘴邊。
被倪萍問“你們這些當媽媽的,是不是找物件,絕對是以孩子為第一的?”時,在場的黃奕、白冰和王琳都表示毋庸置疑。
50歲才想著來尋求“第二春”的王琳,離婚之後有過兩三段戀情,但每一次都沒超過七個月,因為留一個那麼小的孩子在家裡,自己和男人出去約會讓她充滿罪惡感。
這一次,是兒子已經長大出國留學,而她一下變成“空巢媽媽”。
黃奕的女兒也已經懂事到支援媽媽尋找自己的幸福,兩人的對話讓人驚訝孩子的“成熟”。
黃奕:我最近不能陪你,要去參加一個節目,有三十個叔叔,你覺得媽媽要不要去挑幾個?
鐺鐺:挑幾個幹嘛?當我爸爸?
黃奕支吾:那我總得給自己——
鐺鐺補充:一次機會。
我也曾經疑惑,為什麼沒有經歷過婚姻的人不願意結婚,而經歷過婚姻的人更願意走進這座“愛情墳墓”呢?一位不願意留名的再婚朋友告訴我:
“婚姻依然提供了單身不具備的內容——
只有結過婚的人才明白唇齒相依的痛苦和甜蜜;
只有結過婚的人才理解白頭偕老的陪伴和支撐;
只有結過婚的人才清楚共同撫養子女的辛苦和欣慰;
只有結過婚的人才懂得幸福大多平淡無波,只有痛苦才會排山倒海;
而曾經結過婚的人,對婚姻少了幻想多了務實,更重視陪伴、依賴、照料和支撐。”
那再婚之後到底會不會幸福呢?
據說網路流傳著這樣4個數據:跟男人結婚,幸福率60%;跟二婚男人結婚,幸福率20%;跟二婚帶女兒的男人結婚,幸福率10%;跟二婚帶兒子的男人結婚,幸福率1%。
我想到了100年前的張幼儀。
和徐志摩的那段婚姻,她大約沒有什麼幸福可言,倒是硬生生把她逼成了民國著名女企業家。
▲張幼儀和徐志摩
移居香港後,她樓下的鄰居蘇紀之醫生與妻子離婚,帶著一個女兒和三個兒子生活。透過朋友認識後,見他一個人帶著四個孩子不容易,張幼儀經常會幫一些小忙。
經過一段時間交往,蘇紀之向張幼儀求婚,張幼儀分別向二哥、四哥徵求意見。
四哥張公權始終沒有答覆。二哥張君勱一會兒發來電報說“好”,一會兒又改變主意說“不好”。在反覆躊躇之後,又來信表態:“兄不才,三十多年來,對妹孀居守節,課子青燈,未克稍竭綿薄。今老矣,幸未先填溝壑,此名教事,兄安敢妄贊一詞?妹慧人,希自決。”
張幼儀雖是新女性,但畢竟出身大家族,何況此時的她,已是奶奶輩,兒孫成行,考慮再三,只好又寫信給遠在美國的兒子徐積鍇:“爾在美國,我在香港,相隔萬里,晨昏誰奉,母擬出嫁,兒意云何。”
▲張幼儀和孫子女
沒想到,兒子卻在回信中寫道:“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今幸粗有樹立,且能自瞻。諸孫長成,全出母訓。
⋯⋯去日苦多,來日苦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這封回信曾經讓我秒哭,心裡彷佛被一根溫柔的弦輕輕觸了一下,又好像被厚重的感動撞了滿懷。子女的支援之於父母,尤其是母親,該是多麼大的安慰。
53歲的張幼儀與蘇紀之,婚後共同生活了20年,直到蘇紀之因為腸癌去世。她不但鼓勵蘇紀之開診所做事業,還對四個繼子女照顧有加。
▲張幼儀和蘇紀之
蘇紀之曾不止一次在晚年提起:“我一個帶著四個孩子的男人,若沒有她(張幼儀),能活下來怕是就已經不錯了,哪還敢想後來的成就啊。”
再婚,早就是一個社會性議題,可即便最厲害的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也無法用大資料去斷定一個人的選擇對錯。
我只但願每一位選擇再婚的女性,不是因為過不好一個人的生活,也不是因為害怕旁人對離婚女人的說長道短,更不是因為擔心自己年歲漸長,可挑揀的資本越來越少。
不要把再婚當做“應急出口”,這步棋想好了再走。
畢竟,決定幸福與否的不是婚姻的次數,而是自己心裡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