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是《女人的碎片》這部佳作,它是由凱內爾·穆德盧佐執導的,該影片講述的不僅是當代女人的無助,更是表現在面對歷史問題,代替傳遞的苦痛時女人應該採取的一種態度或是選擇。

整場電影一開頭,就是20分鐘的女人自然分娩的全記錄。我想,凡妮莎科比之所以能拿影后,這路子和鋪墊爆發式與沉默冷靜式,這兩種劇情演繹都太不一樣了。《女人的碎片》的開場爆發就是最大的鋪墊、也是之後沉默的始發點。

這20分鐘忽遠忽近,忽上忽下,自然搖動模擬呼吸也模擬陣痛的分娩過程。忠實而完整的記錄了這一場景內的行為與影片名字的對應關係,完整真實的記錄與碎片的零散好似矛盾,但又是絕對的統一。因為零散的碎片來源於完整,二十分鐘的完整記錄,記錄的結果——那個孩子。

最終因孩子的死亡而打碎,成為了女人的“碎片”,也是影片敘事的內轉化——從長時間單場景到短時間多場景,散文一樣的線性、隨意地展現被打碎後的生活,這是為影片的“碎片” 片子好就好在不把觀眾當傻子,能用情緒、表演的無聲替代直白告知的有聲。

與“失去”和解,好像是人生必須要經歷的事

一開場的生育,我們看到一位看起來還不錯的丈夫。待妻子生子後夭折,他已經不再是他一出場的樣子。而作為懷胎9個月的女主人公,她內心的壓抑和痛楚誰人能知。男人用出軌“打發”他的喪女之混亂。看到這裡我對這個吃軟飯又逃避現實的男人心生厭惡。但是,男人和女人確實不一樣。他們可以在非常痛苦後的短時間後談笑風生,而失去身體一部分的母親只能慢慢地慢慢釋然。

我們不得不去承認,這部佳作是北美製片體系下的產物,所以才在結論設定以及敘事節奏兩個方面,更傾向於符合大眾胃口與傾向靠攏。在相對完美的演繹之下,觀眾跟角色之間的共情似乎也已經達到了一種契合。

這是一部從頭痛到尾的電影,每時每刻都在與女主一同疼痛地呼吸。生產的痛苦,失去的痛苦,背叛的痛苦,放下的痛苦,被可憐的痛苦,生而為女人,總是有無數的痛苦,它讓女人崩潰為碎片,也讓她一片片粘起來重新行走。影片中男性角色被塑造得相對弱勢,卻也顯得更復雜,更難對其做出兩難的抉擇跟判斷。

女性值得尊重,也值得被愛

女人真的很偉大,但不幸的是小女孩一出生就離開了人世。 女主的表演真的很出色,一位母親,在剛出生的女兒離世後,卻表現得那麼穩定,很令人驚訝。感動到我的一點是女主一直吃著蘋果,也播種著蘋果種子。剛開始我還沒看懂,後面在法庭上說到沒有注意到女兒有什麼特點,但是聞到了剛出生的女兒身上有一種蘋果的香味,這時我才明白了蘋果的含義。

我不認為這是一部大女主的戲,承載它的底座非常堅實,建立在愛情、親情,以及家庭這個框架之內。她與母親,與丈夫,與外界的眼光,所有的對立,都是那麼無懈可擊,一個短暫變成媽媽的女人,能做什麼呢。 唯一的缺憾卻也讓我佩服的處理,是她的丈夫,那麼無能,卻那麼真實,那麼普通,那麼大眾。

所有的傷痛,都不是靠時間治癒,而是自己的內心

只有女性可以孕育生命,這是一種天然的優勢但很多時候會成為一種天然的枷鎖。成為母親的瞬間就不再是完整的自己了,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曾經和某一個生命緊密相連過,有過共振,才能有這樣的切膚之痛,於“父親”而已,這只是一段記憶。

記憶的傷痕可以被時間抹平,而於“母親”而言,是生命的一部分被帶走了。 很難講In the Fade和這部到底哪部更讓我覺得覺得窒息和心碎,成為過母親的人有著異於常人的堅韌。

這部電影讓我記住了Vanessa這個演員。一個女人經歷如此巨大的悲傷,完全有理由一蹶不振,但是電影的最後,瑪莎以孩子的名義放棄了讓他人來承擔責任,因為這更像是一場意外,而不是誰的主觀過失,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也並不是為了懲罰某個人

結語

開頭部分凡妮莎把孕婦臨產的狀態還原的極為真實,我們以旁觀者的身份跟著一同揪心緊張關心著程序。本以為該為孩子誕生喜悅之時卻傳出噩耗,情緒彷彿在坐過山車,早已忘記這是一個半個小時的長鏡頭。

這部影片不禁讓我聯想到我的故事:聽奶奶講,我剛出生時候得了急性肺炎不能呼吸,當時情況特別可怕,當醫院所有人都快要放棄時,我自己竟奇蹟般活了下來。我是幸運的,而片子裡這種“上一秒天堂,下一秒地獄”對父母而言是多麼大的打擊,想想都令人心碎。

兩人後來的關係就像那個洩氣的瑜伽球,因為不願修復的碎片,也回不到最初的甜蜜。當瑪莎選擇在庭上原諒助產士的失責,更像是發自內心的善良和與自己的和解。 像片尾的鏡頭一樣,冰雪融化,春日到來,掃去陰霾,終要迎接新生。

11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當初應該推她一把”,劉歡後悔實施快樂教育,不然女兒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