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由黃建新擔任製片人,陳凱歌出任總導演,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甯浩、文牧野七位導演聯合打造,包括黃渤、吳京、葛優、朱一龍、田壯壯、任達華、張嘉譯、杜江、劉昊然、耿樂、惠英紅、馬伊琍、佟麗婭、宋佳、樑靜等50多位知名演員參演。
作為國慶獻禮片,此等中國電影界“豪華夢之隊”的陣容吊足了觀眾的胃口,一經上映票房井噴式爆發,大有國慶檔奪冠的趨勢。
電影由七部短片構成。七部短片分別選取了從新中國成立前夕至今的七個重大事件。用小人物來折射大時代是《我和我的祖國》整體的表達風格。這其中印象較為深刻的是《前夜》、《相遇》、《奪冠》、《迴歸》。
《前夜》(聚焦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前夜);
《前夜》由管虎導演,講的是為保障開國大典的升旗順利進行,黃渤飾演的工程師林治遠等人為此嘔心瀝血的故事。
林治遠是天安門廣場整修工程的設計與施工負責人。升旗時國旗旗杆的高度要與天安門城樓一樣高,為35米。但是國家百廢待興,怎麼建起35米的旗杆,可把林治遠愁壞了。
後來,他在自來水廠找到4根不同直徑的水管,一根根套在一起,再將它們焊接起來,根據抗彎和彈性強度,最後旗杆只能為22.5米。
電動升旗的技術更難,全中國沒幾個人知道。林治遠找來了建設局的樑昌壽協助,設計電動升旗裝置。
為了冶煉出來最堅硬的旗杆上的阻斷裝置,召集來成百上千的老百姓拿來了自己的菸袋鍋、孩子的長命鎖、收音機的線路板、學校化學實驗室裡僅有的鎳。
恐高的林治遠又帶著焊接裝置爬上22.5米高的顫顫巍巍的旗杆上現場操作。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許,五星紅旗準時升起,毛主席興奮地大喊了一聲“升得好”。
話音剛落,禮炮齊響,全場沸騰。中華民族開啟了新紀元。正是因為有無數個像林治遠這樣的小人物為保證順利升旗爭分奪秒的辛苦工作,才讓像開國大典這樣的大事件如此的波瀾壯闊。
《相遇》(聚焦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張一白執導的《相遇》,由張譯、任素汐主演。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而這段相遇的電影,講的就是高遠(張譯飾)和一位女孩的相見不能相認的感人故事。更介紹了,中國科學家在科學進步的同時,背後不為人知的付出。
《奪冠》(聚焦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
徐崢執導的《奪冠》故事背景是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奪冠,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核心角色是小男孩鼕鼕。里弄的鄰居們聚在一起,看奧運會女排決賽電視直播,鼕鼕則要修訊號不好的電視天線。鼕鼕一邊惦記著即將出國青梅竹馬的小美,一邊要為弄堂裡的父老鄉親們修天線,錯過了對小美的告白。看著鼕鼕撲在爸爸懷裡,委屈地哭著:
徐崢導演也跟著哭了起來:
中國女排用“三連冠”站穩巔峰向世界展現中國力量,“團結拼搏、不畏困難、為國爭光”的女排精神凝聚成整個時代的精神符號。導演徐崢以此為契機,重現中國女排奧運賽場的英姿,同時將鏡頭聚焦到普通人,記錄80年代全民歡騰共為女排喝彩的場景。
《迴歸》(聚焦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
由薛曉路執導的《迴歸》,還原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的盛況。該片由杜江、朱一龍、惠英紅、任達華、王洛勇主演。香港在分離了154年後,為了保證香港分秒不差迴歸祖國懷抱,無論軍人、警察,還是普通香港市民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背後也凝聚了他們共同的心聲——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對於交接儀式總指揮安文彬來說,他最重要的任務便是保證五星紅旗在7月1日0時0分0秒準時升起,讓香港的主權準時迴歸祖國。而這卻成為了中英雙方談判最大的分歧所在。英方代表堅持要在7月1日0點0分0秒降下英國國旗。堅信主權迴歸務必分秒不差,安文彬堅持英國國旗必須要在6月30日23點59分58秒降落。
為了這短短的2秒鐘,雙方鬥智鬥勇,進行了16輪艱苦的拉鋸式談判。而這一切也被薛曉路導演搬上了銀幕。
在片中,惠英紅飾演的香港警察始終站在迴歸談判和儀式的第一線,確保萬無一失。但當所有人都能在電視前見證迴歸這一歷史時刻時,他們仍需在場館外堅守崗位。而任達華飾演的鐘表師傅,為了將回歸儀式執行總指揮的手錶調至分秒不差,不眠不休,分文不收。當五星紅旗升起、警察們紛紛換上“香港警察”的新帽徽,這一刻香港街頭盡是因激動哭紅的眼、漲紅的臉,這一夜註定無人入眠。
《我和我的祖國》是傳播中國人民精神風貌與文化產品相結合的一次成功嘗試,為全世界觀眾了解中國發展歷程提供了一個光影藝術視窗。而不論電影文化藝術還是偉大社會主義建設,都離不開每一位普通中國人共同建設。國家的豐功偉績從來不是幾個人的功勞,而是億萬中華兒女接力奮鬥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