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局了,真的是好快,沒有看夠。
這是一部獻禮片,結局的基調當然是給定的。原以為就是常規的收個尾,展示一下主要人物蒸蒸日上的生活和閩寧鎮新的發展。類似的結尾大家應該都看過很多次了,畢竟前些年大環境強調的還是經濟發展。如今有些不一樣了,更強調綜合發展,正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所以最後的基調是往這個新的提法上面靠的。中規中矩,但是跟新世紀以來的主旋律比還是有點新意的。
依靠孩子們逃離繁重學習來完成回鄉這個目標,也算是結合了當下家長們所面臨的一個熱點問題。最後如果得花不大聲喊出來水最甜的地方就更好了,誇張的喊出來反而顯得刻意,不如得福那種經歷生活滄桑之後的小聲嘟囔。
張書記真的是太可惜了,所有犧牲在扶貧第一線的人都很可惜,向他們致敬。胡明演得真的很好,好多年前看過他《大青鹽商》裡的和珅。他也是《讓子彈飛》裡賣涼粉的,去年透過《龍嶺迷窟》的李春來出圈了,希望以後在更多的電視劇裡看到他。
接下來簡單對這個劇談點個人的感想。
1. 立意高遠:舊時代把人趕進山裡,新時代把人從山裡搬出來
全劇時間跨度是從1991年到2016年,分階段全景式地展示了扶貧工作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問題。本來已經很全面了,但是22集出現的一個設定卻又進一步地拔高了這部劇的意義。
21集馬喊水通知大家開會之後,開始聽戲。戲裡唱到“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這是一個鋪墊。22集中我們知道馬家是一百多年前躲避戰亂(應該是同治甘陝回亂),一路跑一路被趕,最後到這大山溝裡被李家祖先接納,才落地生根。
我們都學過《桃花源記》,雖然是虛構的,但是也反映了千百年來貧苦百姓為了躲避戰亂,逃到大山裡的事實。歷代戰亂之後,編輯在冊的戶口數總會大幅度下降。減少的人口也未必全都死於戰亂,有相當數量的人只是脫離了編戶齊民的體系,在各種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刨食而已。千百年來,迴圈往復,概莫如此。
對於熟悉了現代生活的我們而言,扶貧聽起來很土,但是這項工作的歷史意義是巨大的:舊時代的戰亂把老百姓驅趕到山裡活命,新時代的和平發展才能把人從山裡再搬出來——這是中華大地上幾千年來才第一次成規模出現的事情。
農業是工業化的起點。土地革命把地主的土地分給了農民,使得他們有口飯吃。但是小農經濟沒有辦法支援工業化,所以又搞了人民公社,靠著工農剪刀差,積累了工業化的初始資金。印象中溫鐵軍教授估算過我國農民對於工業化的直接貢獻大概是17萬億人民幣(或者是18、19,大概是這個量級)。這個數字是不算利息的,即便是隻從80年算起,只算3%的利息,不考慮複利,那麼利息也超過本金了。如果你考慮這70年來的工業的投資回報率,那不知道早超過本金多少倍了。此外,只有農業生產力有所提升,一方面能解放更多的人口參與到工業發展中去,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對工業產品的需求——吃飽了之後當然會產生更多的需求嘛。可以說,我國的農業、農民為工業化提供了除了技術以外的其他各種要素:初始資本、勞動力和部分市場。
農業又是工業化的“終點”:只有工業化了,才有可能反過來把農業也工業化。僅僅拿糧食來說,化肥是工業產品,育種需要科學技術,機械化作業更是需要裝備工業的發展,水利工程更是需要鉅額資金和工程量的。這也是為什麼扶貧工作那麼難,這一點在劇中也有一定的體現:菌菇的種植是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儲存靠的是冷庫,銷售依靠了航空運輸,三級揚水站也是個耗時耗資大工程。沒有這些工業化的成果作為支撐,大規模的扶貧工作是沒有辦法開展的。
這部電視劇不僅從頭到尾全景式地展現了扶貧工作的各個方面,更是靠22集這個看似簡單平常的設定,引發我們去思考為什麼過去會貧困,而如今為什麼又可以大規模開展扶貧工作,並且可以取得成果。
2. 演技線上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
水花把我們看哭了多少次?
陳金山把我們逗笑了多少次?
大有叔有多少次把我們氣的想罵人?
大有叔有多少次讓我們忍俊不禁?
麻縣長的做派是不是讓人看了就煩?
秀兒的潑辣,栓悶的慫,尕娃的憨。。。
3. 劇情真實、合理
很多事件都是跌宕起伏,沒有隨便喊兩聲口號、打幾針雞血就把問題給解決了。通電的事情,得福去電站蹲點了,一般的電視劇也就到此為止就成功了,但是山海情裡沒有。之後又去找局長,好像有點希望,接著又破滅了。澆水的問題也是,冬灌沒事,春天沒水。去水站,發現得交錢。錢是交了,可以水只來了“尖刀班”,大部隊去應付視察了。鬧到青銅峽潘書記跟前,才給解決了。菌菇就更是了,先是沒人種,後來得寶成功了,帶動了很多人。一開始賺錢很開心,沒多久就滯銷了。麻縣長又過來搗亂,好不容易讓楊書記撥亂反正,結果麻縣長又陽奉陰違,找來些黑商。凌教授好不容易拿來了訂單,結果實際利潤又低於預期,還得自己賠錢。最後戲劇性地打了一架(其實也合理),才最終靠更上一級的協調才解決問題。
整個扶貧的事情也是,一開始太苦,看不到未來。當初憧憬的那個未來是來了,結果變成了現在。而從村民到鎮裡的書記和鎮長,都還是隻看的到眼前。村民們的蘑菇賣出去了,有了經濟來源,但也不是萬事大吉了:掙錢的渠道多了,那麼家長自然就有動力想讓孩子輟學,早點外出打工,引發了掙錢和教育之間的矛盾。扶貧有成果,變成了標杆,也帶來了政績壓力,大上專案,結果債務越堆越高。
4. 人物塑造立體
並沒有把得福塑造成一個偉光正式的永動機,他跟張樹成吃飯的也會說每一天都難,但是自己堅持下來了。懷孕的老婆想讓自己調到市裡的時候,他也動心了。因為招標的事情被審查,他也會委屈,也會不想幹工作。回到湧泉村推行整村搬遷遇到阻礙,也會發牢騷說鄉親們是“刁民”。被打磨了十多年之後,遇到搬遷的難題,也是有點想要放棄,最後是在水花的鼓勵下重新打起精神。
就像大有叔這麼個刺頭,坑娃的爹,也是塑造的有血有肉。買個拖拉機,嘚瑟得跟閱兵似的。水旺跑了,他也會想的哭出來。衝動地燒了菇棚,會委屈地坐在地上哭。但是硫磺有毒,他也覺得不能丟了良心,用硫磺來燻枸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