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電影意在製造幻覺,讓你跟隨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或哭或笑;有一種電影意在重塑真實,用日常生活的瑣屑綴連起一個個溫暖而動人的細節。而是枝裕和的新片,這部不久前在戛納電影節上力壓群雄、斬獲了金棕櫚大獎的《小偷家族》,可以說是以上兩種電影的完美結合。
電影從“小偷”開始。一對父子,在超市裡配合默契地偷東西,在寒冷的冬夜裡帶著生活用品滿載而歸,回到一個擁擠卻溫馨的五口之家。屋內暖洋洋的燈光和熱氣騰騰的麵條,跟外面的寒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一間狹小的屋子內,爸爸、媽媽、奶奶、小姨,帶著兒子祥太,過著貧窮卻幸福的生活。不過今晚,有一位客人跟他們分享了家庭的溫暖。她是四歲的女孩由裡,祥太和爸爸在回家的路上將她撿了回來。本來想等她吃飽晚飯後就將她送回去的,但是這家人卻意外發現,由裡的親生父母虐待她,而將她改名換姓地留在了家中。
電影的第二部分就是“家族”。一家六口人過上了平靜的生活。父親在工地幹活,母親是紡織工人,奶奶靠養老金過活,而小姨則在色情場所工作。這家人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小偷,偷食物,偷衣服,偷日用品,甚至連孩子的玩具都是偷來的。在爸爸和哥哥的“傳授”下,小由裡也漸漸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小偷,成為了這個家族真正的一員。
然而我們卻在導演的帶領下,漸漸地發現這個家庭並不是真正的一家人,他們全都沒有血緣關係。小姨是奶奶前夫繼子的女兒,祥太從來沒有親口叫過大治爸爸,而就連看似感情和睦的信代和大治好像都不是真的夫妻關係。不過沒有血緣的紐帶,好像並不會影響這一家人相親相愛的生活。導演甚至透過奶奶與“媳婦”信代的對話,引出了電影最重要的主題之一——羈絆。自己選擇的家人,也可以有最濃厚的親情和最深刻的羈絆。
去海邊是這個小偷家族共同的心願,就在他們一塊在海邊度假之後,意外接二連三地降臨到了這家人頭上。先是奶奶去世了。爸爸和媽媽並沒有按照常理將奶奶送去火化,而是隱瞞奶奶的死訊,偷偷將她埋在了自己的花園。然後祥太在雜貨店老爺爺的點撥之下,突然意識到偷盜是一件不道德的行為。他開始質疑大治的行為,不配合他的行動,甚至為了阻攔妹妹行竊,他不惜犧牲自己,讓警察抓到。而祥太被捕,成為了最後一棵稻草,讓這個小偷家族最不光彩的一面暴露在人前。
於是,電影來到了第三部分,家庭的分崩離析。在警察的單獨審訊下,每個人都暴露了自己人性中最為隱秘和自私的部分。原來,奶奶收留小姨是為了從她爸爸那裡拿錢;大治和信代曾經聯手殺了信代的前夫,他們隱姓埋名是因為身上揹負著一條人命;而大治一直聲稱自己是把祥太救回來的,但實際上則可能是因為信代不能生育的誘拐……我們發現在這一家人相依為命的背後,藏著很多關於人性黑暗的可能性。但是導演並沒有在此時,對這幾個在底層社會中苦苦掙扎的可憐人做出道德評判,甚至都沒有對他們的過去給出一個確定的解釋。他一邊肯定這家人之間的愛是真實的,一邊讓觀眾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去理解人物的動機。
我願意相信他們的初衷都是好的。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一個瞬間,可能就是警察質問大治為什麼要讓孩子偷東西。他沒有抱怨貧窮,沒有狡辯道德,而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這是我唯一能夠教給他們的東西了。”這句平淡的話語中,蘊含了最偉大的父愛。
就這樣,小偷家族散夥了。信代頂罪進了監獄,大治自己住進了單身公寓,由裡回到了親生母親身邊,祥太進了福利院開始好好上學……祥太與大治共度的最後一天充滿了謊言。夜裡,祥太問大治自己被捕之後,他們是不是想要拋棄他逃跑。大治咬牙承認“是的”。但是第二天送祥太上大巴時,大治不捨地奔跑,完全推翻了關於背叛的謊言,他只是希望祥太能夠忘記他們有一個新的開始。祥太在上車前,冷冷地告訴大治他是故意被警察抓住的,好像他是這個家庭的猶大。但是他在大巴遠去後,轉頭無聲地衝大治叫了聲“爸爸”,他沒有告訴大治他是為了妹妹不要繼續學壞,他也沒有告訴大治“你的愛我其實一直都懂”。
算上後面加入的由裡,小偷家族一共有六口人,相互之間都沒有血緣關係,每個人都是因為在原生家庭嚐到了冷漠,才聚在一起報團取暖。
最先相識的是信代和志,分別在這個家裡扮演“爸爸”和“媽媽”的角色。他們是在一家酒廊認識的,因為信代的丈夫經常對她實行家暴,於是漸漸與客人志產生感情,但不料被丈夫發現,爭執之下志誤殺了信代的丈夫。
柴田初枝是一個被丈夫出軌,晚年又被兒子拋棄的可憐老人,被信代找到之後三個人就生活在了一起,扮演“奶奶”的角色。
亞紀的爸爸是柴田初枝的前夫和出軌物件生下的兒子,家庭富庶,初枝在前夫的葬禮上認識了孤獨的亞紀,並且說服她加入小偷家族,扮演信代“妹妹”的角色。
按理說這樣原生家庭出身的亞紀本不該加入小偷家族,但是在後來初枝去找她爸爸的時候突然明瞭,當初枝故意詢問大女兒亞紀的去向時,她的爸爸竟然說是出國了,對於女兒消失一年卻能處之泰然,足以看出亞紀在家裡可有可無的地位。
祥太這個名字是志的本名,志和信代在一次偷竊中發現了被父母遺忘在車裡的孩子,救出之後給他取名祥太,於是他變成了小偷家族中的“兒子”。由裡是最後一個加入小偷家族的,祥太和志晚上回家的時候看到了獨立呆在戶外的四歲女孩由裡,便帶回了家,當天晚上信代原本堅持把她送回去,但是聽到了她父母吵架時說的那句“後悔當初生下她”後決定收留她,成了小偷家族的“女兒”,而由裡的父母對於女兒消失始終沒有報警,或許對他們來說,這個累贅終於是甩掉了。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信代和由裡相互看著手臂上的傷疤,臉上帶著同病相憐的笑,信代說:“如果說愛你 ,還打你,那一定是說謊,如果愛你,就會像我一樣緊緊抱住你。”
小偷家族的生活並並不好,吃不飽,穿不暖,每天還要擔驚受怕,但是他們卻選擇了這裡,只是這裡讓他們感受到了從來沒有的溫暖。
被丈夫家暴、被兒女拋棄、被父母忽視、被遺棄、被怨恨,這是他們在原來的血緣家庭中所受到的對待,“血濃於水”這個詞在他們身上彷彿是一個笑話,生而不養永遠是這個社會永恆的話題。由裡在面對新泳衣的時候問了一句:“我會被打嗎?”因為她的潛意識裡,媽媽給她買了新裙子就要打她了,原生家庭痛苦是刻在骨子裡的,並且會伴隨一生,
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父母”二字,就像信代對警察的那句質問:“生下孩子就自然成為母親了嗎?”當然不是!總有人把第一次當父母作為藉口,如果沒有能力承擔,沒有做好準備撫養,那就不要將一個鮮活的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否則他將來回憶起來只會是無盡的痛苦和黑暗。一場底層人物的掙扎一家六口人住在一個古舊寒酸的老房子裡,靠著志和信代的臨時工工資,還有初枝的養老金過活,生活用品全部靠偷盜,遊走在貧窮和違法的邊緣。
天有不測風雲,後來志的腿跌傷,信代被裁員,再加上多了由裡的開銷,更是讓本就貧苦的家庭雪上加霜。
從奶奶去世開始,小偷家族開始分崩離析,他們不敢叫救護車,不敢去殯儀館,為了繼續在這裡住下去和獲得養老金,他們只能草草將老人埋了,這裡的志和信代是自私的,但又是無奈的。
最後,因為祥太偷東西被抓,整個小偷家族終於暴露在了陽光之下,連夜逃走沒有成功,信代承擔所有罪行坐牢,由裡又回到了那個充滿吵架和暴力的家。
影片中有一個情節是志和由裡觀察蟬蛻殼,其實對他們來說,成長就是一場蟬蛻殼般的傷痛,留下的只有樹上的軀殼和身上觸目驚心的疤。
他們拼盡全力只為活著,甚至沒有資格談明天。3“我們的心連在一起”普通人可能根本無法理解,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生活在一起,為什麼會產生這麼深重的羈絆,因為他們經受過世間最痛苦的傷害,所以一點的善意都會變成巨大的慰藉,因為同病相憐的人更能理解對方的柔軟。
他們用心把彼此聯絡在了一起,但是有些愛,卻沒有說給彼此聽。
信代原本並不用辭職,只是為了保護由裡,並且在辭職原因上對志撒了謊。
初枝總是對其他人一副有點嫌棄的姿態,但是當她坐在沙灘上看著玩鬧的五個人,無聲地說了句:“謝謝你們了。”而她每次問亞紀父母要的三萬塊錢應該全部都是留給亞紀的吧,她一分都沒有動,那次帶著亞紀去存錢將密碼唸叨出來,想必是故意告訴她,以備自己死後她能夠活下去。
雖然祥太已經習慣偷盜,但卻不願意由裡也幹這行,因為他不想把由裡也變成壞孩子,後來甚至為了保護由裡自己暴露。
信代在監獄裡告訴祥太他親生父母的資訊,只為了他能安心尋找父母說當時確實是想拋下祥太偷跑,但是逃跑的那天晚上他們其實帶上了祥太的鞋,而祥太為了讓志不要愧疚謊稱自己是故意被抓。
最後祥太和志分離,志跟在公交車後面追,祥太在公交車上喊出了志期待已久的那聲“爸爸”。
每個人都在默不作聲地用這些小心思愛著彼此,雖然那個破舊的房子看不了煙花,但是一家人坐在院子裡聽煙花的聲音,比看到煙花還要幸福。《國際銀幕》這樣評價《小偷家族》:“乍看之下,該片似乎是一部苦樂參半的寓言故事,但隨著故事的發展、層次的加深,才意識到,它不僅是一部動人的家庭片,更是對社會的失敗之處、對人性的不足之處的深深嘆息和檢討。”
在這部電影裡,我們沒有看到血緣關係帶來的溫情,卻看到了六個陌生人用心聯絡彼此;我們沒有看到底層違法人物的罪惡,卻看到了貧窮深處隱藏的善良,他們偷的,是羈絆。
而我們更應該深思,親情關係應當重新被定義,愛與陪伴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小偷家族》,一個老人,一中年男子,一中年女子,一年輕女子,一小男孩,一小女孩,沒有血緣關係,卻組成了小偷“家族”,靠偷取超市物品過活。雖然取之“無道”,卻有情。
在薄情的世界裡,被父母虐待遺棄的孩子,老公出軌的女子,在這裡得到了愛與溫情,成為彼此的依靠。
即使偷東西的時候,被發現,超市的老闆也是很善良對待孩子,給他們東西吃,也教他們不要再做偷竊的事。
萍水相逢的凡人之間,也可以有真摯深沉的羈絆,這羈絆,也是我們活下去的全部理由。
小男孩果斷不找回自己的父母,走自己的人生。
小女孩被父母接回去,依舊活在無愛、孤獨的世界裡,還不如在以前的小偷家族裡。
什麼才是好的?什麼才是正確的?每個人都是渴望愛與被愛的。
被接納,不被遺棄,也想彌補自己的缺失的,讓自己的愛有處釋放。
只要這個世界還是有愛的,就會更美好。
其實,我們每個人是不是都是小偷呢?偷著這個世界的資源。
人生而不平等,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我們都是靠“奪取”資源生存,奪取的手段不同而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資源,生存之道。有些人有優勢,有些人有劣勢,不好以自己的“優勢”度別人的“劣勢”。
生存不易,誰也不知道人生有多少的悲傷。愛讓世界溫暖。
有人說,痛苦、快樂、悲傷、歡笑,都是我們人生的情緒,是組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它們,我們的生活才變得多姿多彩。
可是,有時太專注於這些情緒,就會成為我們生活的羈絆,成為阻礙我們前進的包袱。
所以,累的時候,要學著放下,放下心裡的包袱和掛礙,輕鬆前行。
一個青年揹著個大包裹千里迢迢跑來找無極禪師,說:
大師,我是那樣的孤獨、痛苦和寂寞,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了極點;
我的鞋子破了,荊棘割破了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
嗓子因為長久的呼喊而沙啞……為什麼我還不能找到心中的目標?”
大師問:“那麼,你的大包裹裡裝的什麼呢?”
青年說:“它對我可重要了。裡面裝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了它,我才走到您這兒。”
於是,無極禪師帶著青年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上岸後,大師說:“你扛了船趕路吧!”
什麼?扛了船趕路?”青年很驚訝,“它那麼沉,我扛得動嗎?”
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大師微微一笑,說:
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
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昇華,但須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
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負重!”
青年放下包袱,繼續趕路,他發覺自己的步子輕鬆而愉悅,比以前也快得多了。
生活中的我們,就如同故事中的青年,很多人都在揹著沉重的包袱過日子。
這些包袱使我們痛苦不堪,邁不開腳步。
要想擺脫煩惱,快樂起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放下包袱。
放下包袱之後,才會有輕鬆的步伐和舒暢的心情繼續前進。
才不至於在驀然回首時發現,原來自己的生命中充滿了負擔。
人生就像一輛列車,進了站,有人會上車,有人就必須要下車。
相伴過一段旅程,該放手時就要放手,這才是對彼此最好的結束。
遺忘和放棄,有時候是人生優雅的轉身。
當我們從絕望轉向希望,從執迷轉向頓悟,從掙扎轉向淡然,才會發現,原來人生並不是處處都需要負重前行,原來人生還有一種狀態,叫雲淡風輕。
願我們都是這樣的人: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放棄是需要勇氣的,但是在某些時候,人只有在保全自己的情況下,才能更有價值地活著;放棄,有時是為了換取更大的空間。也許,人生本身就是一個不停放棄的過程,放棄童年的無憂,成全長大的期望;放棄青春的美麗,換取成熟的智慧;放棄愛情的甜蜜,換取家庭的安穩;放棄掌聲的動聽,換取心靈的平靜……接受與否,有時並無選擇。活著,總是有代價的。
年少時執著於承諾,到最後才發現很多的承諾只是漂亮的花朵,總是會凋零的。愛因為不能擁有而深刻,夢因不能圓而美麗,人生,總是帶著殘缺的美,因缺而悽美。
在人生的低谷,人們才會發現誰陪在身邊,不離不棄,突然會發現那些不曾發現在意的感動,是這樣溫暖著自己的心。於是明白簡單也複雜的道理: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總會為你開啟一扇窗。是的,不會總是透不過氣的。
不論你經歷了什麼,在經歷著什麼,你總該明白,人生的路,總要走下去的。只要我們沒有了斷自己的決心,要生存下去,我們只能自救,讓自己儘可能地活得少些痛。拳擊場上的拳擊手,被重重的一拳擊倒在地,很痛的感覺,也許覺得自己起不來也不想起來了,比賽能不能就此停止,能不能就這樣休息……可是,他總是要站起來的,不論是在裁判數一還是數十之後,輸與贏總是要站起來面對的。
也許面對苦難的時候我們真的很痛,真的很想就此放棄我們的人生。可是,我們還是會捱下去的,不論開始的時候,我們是怎樣的淚流滿臉、無助茫然,時間,是治療一切暗傷的良藥。慢慢地,你不會再流淚;慢慢地,你會找到一些事打發時間;慢慢地,你知道明天該做些什麼;慢慢地,你的笑容張開了;慢慢地,你的生活正常了;慢慢地,一切都過去了。
人生,沒有永遠的傷痛,再深的痛,在切之時,傷口總會痊癒。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你不可以坐在坎邊等它消失,你只能想辦法穿過它。
人生,沒有永遠的愛情,沒有結局的感情,總要結束;不能擁有的人,總會忘記。
我們,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打擊中長大,弱者在打擊中頹廢,強者在打擊中深刻堅強。還是要學楊柳,看似柔弱卻堅韌,狂風吹不斷;太剛強的樹幹,風中折枝。
學會放棄,學會承受,學會堅強,學會微笑,那是一種別樣的美麗!適當的放棄,是人生優雅的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