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2009年2月22日晚,日本影片《入殮師》贏得了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之前,該片幾乎席捲了2008年日本所有的電影重要獎項。就在上週五,《入殮師》在號稱日本奧斯卡獎的日本電影學院獎上,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10枚大獎。而本次《入殮師》則是日本電影第5次摘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小金人。之前,《羅生門》(1951年,第24屆)、《地獄門》(1954年,第27屆)、《宮本武藏》(1955年,第28屆)以及黑澤明導演的日俄合拍片《德爾蘇·烏扎拉》(1976年,第49屆)都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而日本影片最近一次在奧斯卡上贏得大獎,則是2002年宮崎駿的《千與千尋》(獲得最佳動畫片獎)。《入殮師》是日本電影第五次贏取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一、梗概

影片講述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回到故鄉後,意外成為一名入殮師的故事,是一部探討生命的意義,挖掘生命珍貴的感人作品。 電影開始的演職人員字幕中,狂風暴雪,一對工作搭檔坐在汽車上,主人公“入殮師”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飾演)自述從東京回到山形縣兩個月。接著鏡頭轉換,晴朗天空下出現了一棟孤零零的房子,屋外放置的花圈顯示這裡正在舉行喪禮,專程開車趕到的兩個人是進行遺體處理的“入殮師”,社長佐佐木(山崎努飾演)和男主人公大悟兩人。

電影正式開始的序幕,大悟作為一個大型樂隊的大提琴演奏員出場,樂團中的所有成員都在十分投入地演奏,舞臺上全神貫注的樂隊成員與觀眾席上稀少的觀眾不成比例,特寫鏡頭下的一名聽眾愁眉苦臉。演奏結束後,他被介紹是樂團的老闆,老闆對所有人艱難地吐出了兩個字:“解散”。所有人都瞬間失業,各自匆忙離開了現場。

大悟回家一個人對著自己的大提琴發呆,這時女主角、大悟的妻子美香(廣末涼子飾演)出場,她興高采烈地告訴他,有人送來了今早剛釣回的章魚。得知丈夫突然失業,妻子美香儘管難過,但仍想透過下廚房做頓美食沖淡悲傷氣氛。這時意外發生了,章魚還是活的,掉在地板上仍在蠕動。夫妻倆決定將章魚“放生”。可章魚入水後反而死了,章魚的生死似乎在提醒大悟:離開了適合生存的環境就要死亡,大悟決定返回故鄉。經過爭執,小夫妻倆還是回到大悟的家鄉山形縣。

大悟準備找工作,這時他發現了一則徵人廣告“不拘年齡,保證高薪。實際勞動時間很短。NK的家務助理(大悟誤解NK為旅行)”。看著這個門檻要求很低的工作,於是大悟欣然前往應聘。他來到了一間不知為何擺著棺材的舊事務所裡,社長佐佐木連看也沒有看他的履歷表,光是看看他的臉便決定錄取了他。然而當吃驚的大悟詢問社長關於工作的職務內容的時候,沒想到這份工作並不是“旅行(NK)的家務助理”,而是“安樂出發(NK)的家務助理”,NK便是納棺的NK。正當大悟看著這份並不是自己想象中的工作猶豫之時,社長已將當日的工資塞給了他,儘管大悟推辭,社長說了句今後多次使用的口頭禪:“別當回事”。回到家,面對關切的眼神注視自己的妻子美香,大悟只好說是找到了一份在婚喪單位的工作,美香則以為大悟從事著浪漫的婚慶服務而歡欣不已。

大悟的新人入殮師的生活就此開始了。第一次的工作,是裝扮死者拍攝“入殮”的教學片。第一次接觸真正的遺體,則是為一個死去兩週的老太太入殮。回家路上,中學生指他為“臭源”,他深受刺激,跑去小鎮澡堂拼命搓洗,回家出現異常舉動,深夜獨自一人拉琴。早晨,大悟一人獨自來到河邊。他在這裡看到了逆流而上的大馬哈魚,澡堂的燒火大叔從身邊走過,鼓勵大馬哈魚“加油”。大悟自言自語道:拼命往上游奔也難免一死。明知這一結果,為何還要拼命呢?!(“往上游走”的另外一個含義是“在社會上獲取更高地位”)大叔迴應:“這就是自然規律”。這時社長出現在橋上,他從車裡高聲呼喚道:“跟我一起去吃飯吧,這是社長命令。”“一起去找飯吃”是“一起去幹活”的隱語。社長從駕駛席換到助手席,等大悟上車去“吃飯”。

他倆因為遲到五分鐘而遭到死者家屬的呵斥,對方罵他們“你們不就是靠吃死人飯的嗎?”這次是為一箇中年女子送終。當晚夫妻倆一起去小鎮澡堂洗澡,從澡堂出來後兩人約定一起去一間酒吧,而這間酒吧就是自己的家,當年母親在這個房子開酒吧為生,獨自艱辛的養育了大悟。兩人輕鬆地對話,大悟談起自己的父親、母親以及喜愛的唱片。當晚大悟再次深夜外出工作。

次日早晨在公司,公司女職員說她來自帶廣,與男友私奔時將孩子拋棄,後漂流到當地在酒吧間當陪酒女,因酒吧間老闆娘去世而認識了“NK代理店”的社長,一切表明她與社長關係非同一般。當天大悟下班後再次偶遇老同學,老同學的態度與上次見面時截然不同,他呵斥大悟不找個正經工作幹。回家後也因妻子美香知道了他的工作內容而遭到斥責,妻子美香賭氣跑回了孃家。

大悟繼續勉為其難的從事著入殮師的工作。在為一個年輕女孩“入殮”時,因被罵“入殮師”工作是贖罪,大悟崩潰了,他下定決心要辭職。女職員要他本人親自向社長提出。在社長的房間,社長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使大悟回心轉意。鏡頭回到序幕時,接受了變性手術的死者死於自殺,而他之所以如此實際上也是為了生存。大悟終於“大徹大悟”,他徹底領悟所有人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吃飯,也即是生存。

聖誕節到了,三個人在公司也即社長家裡共進晚餐。狼吞虎嚥的吃完炸雞,社長提議大悟演奏一曲。當初靠拉大提琴“吃飯”的大悟如今靠當入殮師“吃飯”,大提琴成為“業餘愛好”,此時他拉琴為大家“佐餐”。悠揚激盪的主題曲《Memory》中,拉琴與為逝者化妝的鏡頭,多次交替出現。樂曲聲中,第六次入殮,是為一個老太太;第七次入殮,是為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孩子;冬去春來,大悟狼吞虎嚥地吃著法式麵包、日本壽司;第八次入殮,是為一個老頭化妝,接著第九次、第十次入殮,都是用鏡頭瞬間帶過。主題曲結束,我想,很多人會由此不會再懼怕屍體、葬禮、入殮、死亡,這不獨是大悟自己的感受。

某日,大悟提著飯盒回家,意外地發現妻子美香竟然主動地回來了,妻子美香告知自己已經懷孕。妻子美香再次勸丈夫改行,這時又來了一個電話。丈夫再次外出“幹活”。大悟經歷了“入殮”人生中的又一個高潮。這次,他是趕去澡堂為澡堂大嬸化妝。更令人驚訝的是:澡堂燒火大叔原來竟然是個焚屍工,下日本象棋是他的“業餘愛好”。看著小夫妻熟識的澡堂大嬸在大悟的手中,展現她往生之路前最美麗的容顏,妻子美香淚流滿面,深深地理解了丈夫。燒火大叔最後親手給往生之路的大嬸點火,跟大悟說,“進入焚屍爐這道門,不是可怕的死亡,而是往生之路另一個世界的一道門。我相信她一定走得幸福。”

大悟的最後一次“幹活”,是在妻子美香的一再堅持下,為三十年音訊全無的父親“入殮”。瞭解了父子分別後父親的淒涼身世之後,如今已成人成家的大悟深深的理解了父親,可父子再次相見竟然是生死永隔,多麼殘酷的人生,多麼魂牽夢繞的親情!在主題曲再次悠揚聲中,大悟在妻子美香的深情注視下,用嫻熟的手法為父親入殮,讓父親安詳、莊重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二、內涵

死亡是誰都會經歷的,但是死亡的原因不同,入殮師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個過客,他做的只是讓活著的人記住死去的人。所以在大悟和妻子美香爭吵入殮師工作的時候,大悟說你會死,我會死,大家都會死,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入殮師也沒有什麼丟臉的。可問題是,死亡在人們的悲慟中,還有三種不同的異樣感覺。

1. 死與髒

大悟名“小林大悟”,“小”與“大”形成鮮明對比,而“大”還是“大悟”。“大徹大悟”的大悟與女主角“美香”是一對夫妻。殯葬業在很多人看來是“髒”、“臭”的行業,電影安排事“臭”、“髒”工作的主人公“大悟”,養活妻子“美香”。社長名“佐佐木”,“佐佐”日語讀“sasa”,在日語中是“小、細竹”的意思,它與“小林”在語義上相近。

大悟處理完首具屍體後的回家路上,在公交車上被中學生指為“臭源”,大悟趕忙去澡堂沖洗“臭味”及“晦氣”。回家看到餐桌上的死雞,這讓他立刻聯想起當日處理的死人屍體,因此抱住妻子美香,拼命嗅她身上的香味。妻子美香不知其中原委,雖然拒絕,但依然被大悟主導。下一次大悟則沒有這麼幸運。當美香後來得知大悟從事殯葬業之後,大悟再次想透過擁抱安慰妻子美香,但這次卻遭到美香的斷然拒絕,她說“髒”、“不準碰我”。

第二次入殮,遺體是一個年輕的母親,女死者名“尚美”。日語是“依然美”、“仍然美”的意思。第四次入殮,女死者名“美雪”。在日語中,“雪”與“行”同音(yuki),“雪”是女孩名字,透過與“行”同音及葬禮上的爭吵場面,寓意女孩完美地“走了”。“走”與“沒走”又是一種對立,“走”指“逝者”;“不走”、“沒走”的是活著的人。死者是一個青年叛逆者,處於反抗期的少女,與其說父母疏於管理,不如說這類年輕人根本不服管。年紀輕輕,既沒有充分享受生活,也沒有為社會做出什麼貢獻,父母好容易將他們養大成人,卻因交通事故先於父母而辭世。但不管怎麼說,年輕的叛逆者為貫徹自己的意志離開了人世,她死在了自己的追求中。死者是一個只對自己負責的自私的年輕人。

第五次入殮,死者名叫“止夫”,他是一個變性人。死者是一個美貌女子,社長在角落悄悄提醒說她死於燒炭自殺;大悟一邊為死者擦拭身體,一邊為如此美女自殺感到不解並嘆息。而此後的故事發展出人意表:女裝的死者其實是個男性。死者母親認為如果當初生下的是個女兒,他就沒有必要遭這麼大的罪,也就不會自殺了。而父親在葬禮結束後說,自從兒子變性之後,性格發生了很大變化,總跟人吵架。這表明死者生前曾為變性問題煩惱,最終因無法克服來自自我以及社會的壓力,用一死尋求解脫。即便在如今富裕的日本,男性選擇當“人妖”,多是衝著這個職業容易掙錢。影片借用死者父親之口說,無論男兒、女兒,都是我的孩子。意思是:活下去比什麼都好!

如果說死者改變的是內在的身體的話,那麼大悟改變的是外在的職業。巨大落差同樣存在於大悟身上。大悟在東京乾的是“體面”活,靠拉大提琴為生,可回到家鄉山形後卻改行從事殯葬業。雖然兩者改變的內容各有不同,但是為了生活而改變卻是不變的事實。死容易活著難,這就是現實,大悟選擇活著,哪怕從事存在社會歧視的殯葬業。能夠克服高雅拉琴與低俗殯葬的巨大落差,才是真正男子漢。“不高雅毋寧死”;“頂不住壓力就去死”,這在大悟看來都是不可取的。

大悟既是人夫又是未出生孩子的父親,他既要對自己負責,還要為妻子美香和未出生的下一代負責,他是一家之長,拿錢回家養家比什麼都重要,而且這才是高於一切的負責任行為。大悟一直認為自己父親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壞榜樣,而他要做一個有責任的男子漢。即便從事受到社會歧視的職業,只要拿錢養家,也比拋棄妻小要好。與其貫徹自己主張去死,不如屈從社會活下去,從中電影反映了殘酷的社會現實。電影中發人深思的類似片段還很多,例如店長請大悟吃河豚時的對話,以及大悟在為洗澡堂大嬸入殮時,妻子美香對他工作態度的轉變。

2.死與吃

電影《入殮師》將日本人追求細節完美的特點發揮到極致。如整個電影中,“吃東西”的鏡頭多達10個,僅比大悟“入殮”少兩個,處理遺體的場面共有十二個。

“吃”,社長的說法是“飯”(mexi),日文中還有“飯碗”的意思。電影中表現“吃”的鏡頭往往與“幹活”、“找飯吃”交替出現,兩者之間形成因果關係,“吃飯”是壓倒一切的首要問題,它超越了“乾淨”與“骯髒”。

“吃”與“不吃”支撐著“生”與“死”。要活下去首先必須吃飯,“乾淨”與“骯髒”與否,是活著之後才可能考慮的問題。影片對“吃”的表現是濃墨重彩,影片刻意安排“吃”的時間、地點,甚至不惜用誇張的手法。“吃”的鏡頭往往出現在大悟面臨動搖的轉折點上,每次大悟出現心理波動時,都被吃飯翻牌。

第一次女主角帶回章魚,章魚已是他們的俎上食,刀下肉,可它竟然跳到了地板上,小夫妻倆看到它仍是活的,憐憫之心催生了將其“放生”的決心,可結果卻是“雞飛蛋打”。“放生”不僅沒有達到使其迴歸大自然的目的,還賠掉了一頓佳餚,章魚死在了水中。

與小夫妻的“仁慈”相反,樂團老闆很冷酷,一句話就將樂團所有成員踢回社會。解散樂隊,讓所有人各奔前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屬於一種“放生”,樂隊成員雖然沒死但也跟死亡差不了多少。是否有“一技之長”都不重要,關鍵在於環境是否接納,社會沒有需求,就不會有人去養活高雅的樂隊。

第二次“吃”是在大悟第二次入殮之後。死者丈夫因對師徒倆的工作滿意,在他們臨行前為表示感謝送給他們肉串(鹿肉或野豬肉。應是稀罕好吃的)。社長毫不顧忌自己的手先前剛接觸過屍體,毫不猶豫地扯下肉塊就放入嘴中大嚼了起來,同時還扯下一塊遞給了正在開車的大悟。“幹活”與“吃飯”、“飯碗”,緊密地聯絡在一起,這次“找飯吃”堅定了大悟的信心。

第三次是“吃河豚”,依然是在大悟是否繼續從事“入殮師”工作時的關鍵節點上。老婆也跑了,又遭到朋友的責罵,大悟仍在堅持工作。當大悟為一個染髮女青年死者入殮時,死者家屬之間先是父母相互指責,接著纏著繃帶的女死者男友加入,從他的裝束以及眾人的對話上可知,年輕人都是日本“飛車黨”中的成員。有人對著死者男友叫罵:“你這個該死的還有臉活著?你要一生為她贖罪,要幹‘入殮師’那樣的工作為她贖罪。”“贖罪”=“入殮師”=“天罰”?!大悟自幼失去父愛,在東京失業後回家鄉從事“賤業”,被不同的人辱罵,加上妻子美香離家,大悟下決心辭職,要自己砸掉自己的“飯碗”。這時“有一嘴沒一嘴”的社長,用簡單的招待“吃”的方式,使大悟回心轉意。

大悟第一次接觸這棟房子是由外到內,他來找工作。這棟樓宇位於街道盡頭,孤零零的像個棺材,外面看上去窗戶也很少,給人以陰森的感覺。樓上的房間窗外有些爬牆虎,少許綠色多少減弱了該建築的陰森感。一名女職員以及一個名為社長的人經營著這間公司。進門首先映入眼簾並且讓大悟公吃驚的是幾個作為樣品的棺材。

第二次是由下至上,深入這棟建築。一樓是辦公室兼棺材展示室,二樓是社長的私人空間,為辭職事大悟首次登樓,與棺材同居於一個屋簷之下,日本人也同樣會感覺“不吉利”,但社長二樓住宅裡卻是春意盎然。山形屬寒冷地帶,可社長的居所裡生長著許多熱帶的植物,不大的空間儼然是個植物園。社長招呼大悟進入後,第一句問話是“吃飯問題如何解決的?”接著問:“你老婆還沒回來吧?我做的東西或許更好吃,來吧,一起吃吧。”(都是雙關語)。社長做的是河豚的精囊。河豚有毒,但好吃,自古以來就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對於河豚,“吃好了”是美味;“吃不好”、“吃錯了”就是毒藥,用關係死活的食物隱喻吃與不吃的生和死。“連這個被吃掉的河豚都想說:生物都是靠吃其他生物而活著,植物當然不同。如果不想死就得吃,而要吃的話誰都想吃好點。”社長的另一句臺詞是“好吃得令人不知所措。”

這幾句話都是電影中的點睛之句。大悟吃了社長的好吃的,就等於上了社長的賊船,社長透過吃飯這個每天都要重複進行的簡單行為,促使大悟真正“大徹大悟”。活著首先要吃飯,這是生存法則。 植物只“吃”陽光、水、空氣,動物界的規則是弱肉強食。人吃各種動物,雞、魚、河豚等都被人吃,原因在於它們比人弱。

美香回孃家後,再沒人給大悟做飯了,電影中幾次出現大悟一個人單獨“吃東西”的鏡頭,或狼吞虎嚥,或大快朵頤。這些表明大悟已經徹底轉變,不再為自己的“飯碗”猶豫或彷徨。

聖誕節晚的聖誕大餐“吃相”最誇張。公司裡僅有的三個人歡聚一堂,一起吃聖誕大餐。社長提議大悟演奏一曲,大悟問有無好惡,社長回答:“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可以接受。”大悟這次演奏時的聽眾只有兩個,也不管他們倆是否能聽懂,反正大悟演奏時格外認真。

3.死與生

故事發生在日本山形縣,公司女職員上村說自己來自帶廣(北海道),這兩個地方都以生存環境惡劣以及輸出勞動力多而聞名,日本人一看就明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人,他們多來自貧困地區,從事的職業也沒什麼技術含量,只能幹別人不願乾的“力氣活”。在日本,自古以來接觸動物屍體或內臟、血液的人就被視為“穢多”、“非人”,在日語中,“髒”、“臭”、“最低”是罵人話,而殯葬業與上述三樣都沾邊。

《入殮師》中表現的人物都屬社會底層,是為了生活、生存而默默拼命幹活的人。大悟的父親辛苦一生,留下來的所謂財產也就是一個紙箱。葬禮公司對付這樣的人有他們自己的辦法,他們運來一副最便宜的棺材,好似將一根圓木裝進箱子裡那樣,準備將大悟父親抬入棺材。後來“美香”告訴來者自己的丈夫是“入殮師”,葬儀公司來人這才停下手來。大悟一邊流淚一邊為父親刮鬍子、清潔身體,對父愛的回報,竟然是在父親身體僵硬之後。儘管以前的誤解已然冰釋,但為時已晚,顯示孝心的唯一舉動,是用社長贈送的上好棺材收殮父親的遺體。恰似女職員上村曾經說過的那樣:“死者人生中最後一次豪華購物由他人決定”。

在聖誕夜,當大悟應社長要求準備拉琴時,大悟問社長有無特別要求,社長還是一句雙關語:“我們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全方位對應。”也就是說,沒有禁忌,我們對一切都是“實用主義”態度。大悟失業了,怪琴技不夠好?自責能力不夠?都不是。

大悟處理的最後兩具屍體,澡堂大嬸和大悟的父親,時間是在妻子美香重返之後,此後再也沒有出現過“吃東西”的鏡頭。這兩個人物對解開大悟心中謎團起了巨大作用。大悟與兩個死者最親近,但並不熟悉;貌似熟悉,實際上卻最不瞭解。表像與深層,只有在陰陽轉換時才掀開了面紗。

澡堂大嬸名叫“豔子”,大悟為她化妝時,特意挑選了一條她生前喜歡的紗巾系在她脖子上,讓她在人生最後的瞬間依然豔麗。而讓人吃驚的是,愛慕她的澡堂燒火大叔出現在了火葬場,是個焚屍工。當初她的兒子、大悟的幼年朋友則極力規勸母親放棄澡堂工作,或許也是由於他知道母親的同居男友是個焚屍工的緣故。

最後是大悟聽到父親的噩耗,原來他並沒有像大悟聽說的那樣,與一個女子私奔,而是自己離家出走,靠出賣勞動力換取生活費以及居所,在小漁村一直一人幹到死。他沒留下什麼遺產,這就是日本社會底層的生存狀況。父親將作為謀生手段的酒吧留給了大悟及母親。

父子倆陰陽兩隔的“無言結局”,使所有疑惑、傳聞不攻自破,大悟對父親的積怨頓時冰釋,大悟為父親做的最後一件事,是讓父親安詳、莊重地躺在一個豪華的棺材裡。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情況”,這是日本一個著名的成語,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悲歡永遠互為表裡。大悟與父親之間的紐帶是父子倆分別之前交換的石頭。父親生前給了大悟一塊大的,臨死時父親手中還緊握著一塊小的。石頭寄寓了父親對兒子的期待,要當大人物、強者,別像小石頭的父親。兒時大悟的小手幾乎無法握住父親給的那塊大石頭,此時或許心情如石頭般沉重。父親對兒子的培養表現在對他學琴的投入上。每當大悟對未來不安時,他就會出現在河灘上,這裡石頭遍佈,各種形狀、大小不一的石頭,都在等待河水的沖刷與洗禮。有稜角的被衝成了圓的;大的被衝成了小的,還有的被化為沙粒沖走。人類社會就好似大小、軟硬各不同的石頭。

三、電影音樂

《入殮師》除了深厚動人的故事和演員精彩的表演值得稱頌外,音樂大師久石讓也為本片增色不少。他為影片譜寫了以大提琴為主要樂器的背景主題音樂。琴音時而激越、時而溫柔,彷彿主人公本木雅弘內心的情感之流。這樣的配樂與電影的舞臺——山形縣內平野相得益彰,充滿自然氣息的四季風景在琴音的烘托下,顯得抒情怡人、格外美好。《入殮師》的主要線索是對死亡的思考和對愛情的執著,而大提琴和鋼琴的音色,恰好能夠分別代言這兩大的主題。最令人叫絕的,莫過於對大提琴的安排,大提琴音樂貫穿整部影片,既符合電影主角的原身份本來就是一個大提琴手的安排,同時,大提琴的音色,更是烘托死亡莊重、肅穆和迷離氛圍的不二選擇。

2013.10.21

12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電影推薦:5部超“狠”女神電影!女人颯起來男人都要靠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