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跟大家聊了鄭爽的事情,這次就把範圍擴大一點,聊一聊粉絲與偶像的關係發生的轉變及其原因。
粉絲與偶像的關係其實近十年算是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其實是商業模式發生了重大改變造成的。其實大家應該都有感覺,新生代的藝人專業水平對比過去有一定程度的下滑,這其實是有原因的,不是人不行,是商業模式發生了變化。以前娛樂圈的資本不像現在這麼充足的時候,藝人的主要謀生方式先出好的作品出名,然後才有商業活動來變現。而且2000年左右藝人對粉絲的掌控還不想現在這麼強,還是主要看名氣,大概可以等同於在名作裡的分量。所以,好的作品對藝人來講就是根本,一個經典之作甚至可以保證一輩子衣食無憂。而且,那個時候藝人都是小團體為主,大資本批次推出的比較少見,所以藝人的個性得以保留。到了近十來年,隨著資本的的湧入,藝人的發展道路越來越同質化,變現也不再必須透過具體的商家而是可以直接從粉絲手裡變現,也算是另類的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同時,藝人本身的專業水平不再是他唯一的立身之本,因為他們可以透過資本大力的宣發去篩選出喜歡自己外貌和人設的粉絲,然後透過綜藝節目維持熱度,之後就可以直接透過各種手段變現了。這種可預期的快速回籠資金的商業模式,就像金融擠壓實體一樣,是資本的本能選擇。同時,這對普通藝人也有利,因為他們不用花幾十年時間去努力拼作品,而是可能在七八年裡就完成從出名到退圈的整個過程,然後餘生有更多的時間去選擇別的生活。可能唯一受損的就是希望有有特色的經典作品來滿足精神需求的觀眾了。
這種商業模式的改變使得,追求優秀作品的藝人成為少數,那藝人平均的專業水平下降幾乎就是必要結果。同時這也極大的影響力粉絲與偶像之間的關係。新的商業模式下,要求快速高效的變現能力,這種要求是催生目前飯圈文化的主要動力。藝人的公司透過網際網路高效的篩選粉絲並向對應的目標人群推送資訊,進而實現變現。所以,才會有我們經常在網路上看見的粉絲報團消費,為偶像盲目打榜,排擠群內不消費的粉絲等等在我們外人看來有些出格的行為。並且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可能過幾年大部分粉絲會自動脫粉,因為這種不正常的熱情是很難維持的,即偶像自身的有限提升不能滿足粉絲日益增長的強烈精神需求(狗頭)。這反應出的就是粉絲與偶像關係的轉變,藝人不再追求廣泛而長久的粉絲基礎而是追求高粘度的短期內高變現率粉絲,即不僅偶像是資本的消耗品,粉絲也是有時限的消耗品。這種需求下,公司往往將目標瞄準設施未深的年輕人,用類似於PUA的方式破壞性割韭菜。因為藝人成名時間就短短几年,大部分粉絲衝動消費瘋狂追星的年紀也就幾年,所以你割的慢別人就都割走了。所以說,藝人和粉絲的變化不是人的道德問題,而是客觀現實即商業流程的改變催生了新的藝人與粉絲群體,這可能就是客觀現實決定主觀意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