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最近因為朱時茂主演的《Wrangler》在網路上再度大熱,使得朱時茂的處女作電影《西沙兒女》也同時走入人們的視線。

眾所周知,《西沙兒女》的小說原作是著名作家浩然創作的,小說寫成於1974年,發表不久,北影廠就計劃把小說拍成電影,劇本邀請曾經編劇過電影《紅雨》的作家楊嘯擔任。

楊嘯與浩然合影

楊嘯編劇的《紅雨》表現的主題是赤腳醫生題材,與謝晉導演的《春苗》都表現的是同一個題材,而且兩片當初拍攝的時候,還暗中較勁過。

《紅雨》中的一些好的創意,還被《春苗》偷偷地襲仿過。

《紅雨》與《春苗》呈現出一種奇妙的對應關係,《紅雨》給人的感覺,帶著北方的粗獷與剛烈,而《春苗》卻帶著南方的溫潤與細膩。

《紅雨》的導演是執導過《小兵張嘎》的崔嵬,但《紅雨》中,崔嵬並沒有顯示出他的得心應手的掌控能力,鏡頭也缺乏連貫與酣暢性,與《小兵張嘎》的一氣呵成、收放自如相比降低了一個極大的水準。

如果說《紅雨》裡最接近《小兵張嘎》的相似點,那就是崔嵬在《紅雨》裡,沿用了《小兵張嘎》裡喜歡採用的仰視角度,把人物置於廣闊的天空背景下,凸現人物的身姿與表情,給人一種天曠地遠的遼闊之感。

《紅雨》的不足,是電影呈現出故事的單線條,人物衝突基本沒有發育完全,整個電影幾乎是按流水賬的方式,不斷讓人物按紀實的流程,交待他的人生經歷與遭際。

相比之下,《春苗》非常注重交鋒衝突的戲劇性,整個影片有一個從頭到尾的貫穿全片的戲劇對應性,戲劇衝突氛圍處理得比較好,看起來非常厚實與厚重。

《紅雨》因為是北影廠拍攝的,所以,影片的編劇楊嘯便受邀擔任了《西沙兒女》的編劇。

《西沙兒女》的劇本當年曾經在《內蒙古文藝》上刊發過,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了這個刊物了,但有幸的是,楊嘯於2013年出版了二十卷本《楊嘯文集》。其中第十九卷“電影劇本”一卷裡,收錄了他的電影文學劇本《西沙兒女》,可以讓我們從這個劇本里大致窺測到沒有公映的《西沙兒女》的一些朦朧輪廓。

要知道,在2005年出版的《浩然全集》裡,並沒有收錄小說《西沙兒女》,值得注意的是,《浩然全集》的出版單位與《楊嘯文集》是一樣的,都是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

現在《楊嘯文集》裡收錄了《西沙兒女》電影劇本,也應該是《西沙兒女》這一作品除了連環畫之外首次在文革後再次出版。

《西沙兒女》電影劇本對浩然的小說原著的刪減是相當大的。

因為浩然的小說原著涉及了相當大的時空。從時間線上來說,小說分成兩卷,時間段分成了三個部分,分別是四十年代抗日戰爭時期,及解放後的1959年和1974年,小說在三級跳的時間段裡,抓住了南海西沙的最具時代特徵的三個時間段,而在這三個時間段裡,都曲折地安置著人物的命運流變,所以,小說的情節起伏是相當的波瀾壯闊,改編成一部電影,必然要作出巨大幅度的刪減。

從《西沙兒女》電影劇本,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電影的一些特徵:

一是電影以阿寶的主觀敘述為主線,通過她的敘述,來串聯起整個電影的故事情節。

在《西沙兒女》電影劇本里,加入了女主角阿寶的畫外音,這樣,便將小說裡的上帝視角呈現出的現實畫面,轉化為女主人公的所見所觀,這樣,便讓小說裡的全景式無所不包的豐富內涵,簡化為小說裡的一個角色的單一視角,這為電影的刪繁就簡提供了方便之門。

這種改變方式,也是當時小說改編的一種共同的選擇。

比如,根據《海島女民兵》改編的電影《海霞》裡,也是通過一個畫外音串起了整個小說裡的故事衝突。

《西沙兒女》電影的導演是水華,水華對電影的畫外音的提拎功能,可以說是情有獨鍾。

在水華導演的《革命家庭》裡,就直接用女主人公的心聲,串起了整個電影的情節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西沙兒女》電影由水華來擔任導演一職,十分符合導演的個性與習慣。

二是電影將抗日戰爭期間的故事線索,進行了勾勒式的簡化。

《西沙兒女》的小說原著最精彩的部分,恰恰是在相當於第一卷的“正氣篇”裡,這裡集中地通過兒童的視角,展現了西沙群島的瑰麗、神祕與奇詭。

這一部分的內容,在浩然的如數家珍的筆觸寫來,幾乎烙印上《魯賓遜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這類歷險作品的傳奇色彩,可以說,《西沙兒女》幾乎填補了中國文學在西方文學中脈系龐大、淵源深厚、一直與蔚藍色的海洋相伴相生的海島歷險文學的空白。

但這一段歷險部分,相對於電影裡著重表現的西沙海戰來說,只能說是歷史的背影與前景,所以,電影對這些在小說裡相當引人入勝的驚險奇觀,作了大量的縮減。

而且在電影裡,也減少了阿寶的父親——程亮成長過程的交代,從一開始就把他描寫成一個相當成熟的投身到民族救亡大業中的英雄形象。

而在保衛西沙群島、與日本鬼子鬥爭的段落裡,電影也突出了童年時代的男女主人公的英雄壯舉。

原來小說裡描寫到阿寶與阿龍並沒有衝到抗擊日本鬼子第一線,是他們的父親程亮(這一角色由張連文扮演)與上島的日本人周旋,嚇走了鬼子。而在電影版裡,則支走了程亮,由兩個孩子,也就是不到十歲的男孩與女孩騙過了鬼子,保衛了西沙的每一寸土地。

三是電影全程地展現了西沙的風雲變幻。

小說《西沙兒女》裡突出了三個時間段,而在這三個時間段之間,則是大量空白,是通過補敘與回憶來連綴的。

而在電影版裡的最為突出的變動就是編劇楊嘯填補了這三個跳板式的時間段之間的大段空白,尤其是楊嘯增添了浩然原著裡絕少涉及到的美國勢力的侵入,對西沙在建國後的流程變遷作了更多時代背景的交待。

在《西沙兒女》電影劇本里,可以說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場景是,當男女主人公在解放後一起出海的時候,突然從海里冒出了一個巨大的潛艇脊背,原來是美國的潛艇在西沙海域裡活動,而這個情節的展現,在小說裡是沒有涉及的。

通過這一個情節的描寫,電影裡彌補了小說裡沒有提到的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到1959年之間南海歸屬上發生的一些重大節點,讓《西沙兒女》電影版成為了一部反映南海西沙變遷的史志式、史詩級影片。

因此,由朱時茂與李秀明主演的《西沙兒女》電影版,與小說相比既有割捨,又有增添。

正如《西沙兒女》電影版的編劇楊嘯所說:“關於浩然的《西沙兒女》,我始終認為是一部愛國主義的好作品。”

從目前可以看到的《西沙兒女》電影劇本來看,呈現給我們的的確是一部唱響愛國主義情懷的英雄頌歌,而劇本里對南海歷史流程演變的忠實還原,至今仍可以在今日依舊不平靜的南海波譎雲詭中感受到那明確的指向與影跡。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相愛相殺?蔡徐坤登上b站“鬼畜明星”榜首,資料遠超第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