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又到賀歲檔電影神仙打架的時候了。
陳思誠執導的《唐人街探案3》也將上映,作為一部賀歲片,唐人街系列可謂特別應景——太熱鬧了。
而這份熱鬧,多半落在了劇中主角之一王寶強身上,他飾演的唐仁,市儈狡猾,咋咋呼呼,高語速,讓人始終處於亢奮的狀態,喜靜者恐怕要覺得聒噪。
偶爾會恍惚,猜測生活中的王寶強就是這樣的性格。可回頭看看,《泰囧》裡的寶寶,也是整天嘰嘰喳喳的喜劇式人物,卻並不討人嫌;而《士兵突擊》裡的許三多,更是沉默執著的硬漢。
直到在《表演者言》這本書裡,看見王寶強與周迅的一次對談,才發現這種微妙的不協調感到底是什麼。
王寶強說:“唐仁這個角色只能演的過度,卻不能不夠。他覺得整個唐人街都是他的地盤,實際上跟他半毛錢關係也沒有。”
原來,他演的確實是個不討喜的人,只是演的太逼真了。
真正的好演員,會讓你感受到角色身上細微的東西,哪怕他們會為此付出許多代價。
就好比王寶強,在拍完《唐人街探案》第一部之後,就成了個話癆,就算在採訪中,都會胡天胡地地瞎扯一番,直到有人嫌棄地說:“行了行了,你歇會兒,別再說了。”
我這才意識到,這是一位演員的風格和修養。
書裡王寶強說了一句話,讓人特別感動:
“功夫演員、群眾演員、特型演員、特色演員……把這些字首都拿掉,‘演員’兩個字就夠了!”
如此的對話,在《表演者言》裡還有21位,這個浮躁的時代里正需要這樣乾淨的聲音。
因此,周迅作為發起人參與錄製了一檔清談節目,不娛樂、不炒作,只靜下來,談一談表演這個職業,以及演戲這回事兒。現在,節目裡的內容被一一整理,由中信出版社發行了這本《表演者言》。
吃到的多是油膩,這樣的清湯陽春麵,甚合胃口。
人生若只如初見成為一名錶演者的初心,是流量還是藝術?
在現在明星和演員幾乎被劃分得涇渭分明的時代裡,這句話,開始愈發值得去思考。
初心不一樣,對待表演的認真程度是截然不同的。
宋佳在《表演者言》裡,就聊起了這一點。早年演《師父》的時候,她和廖凡搭戲,結果第一場就被廖凡給罵了。
那時候,兩人都面對鏡頭站著,突然現場有人說燈倒了。宋佳便走出去說“趕緊扶一下”。
可等她再回來的時候,廖凡的眼神跟要把她殺了一樣,責備道:“都這時候了,你還有心思管這個。”
宋佳臉上發燒,頓時明白了自己和廖凡的差距。不說別的,光專注程度就差了一大截。
演員演出來的東西,要能稱得上是作品的,無一不是精雕細琢,從頭到尾毫不馬虎。
周迅時常提起,為了演員之間能更好的磨合和相互啟發,以前,大家都要提前去劇組,再短也有一個禮拜的時間。
那段時間裡,大家都混在一起聊天吃飯,拍戲的時候便更有默契。
“現在大家都比較孤僻,後天開拍,前天到劇組已經算早了。”每當說到這點,周迅都特別遺憾。
沒有花費足夠的時間去做功課,又怎麼能演出好的角色呢?
就如陳凱歌拍《搜尋》時,實際上最開始想邀請楊冪,可當知道她同時軋四、五部戲時,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電影或電視劇,雖然在不斷划向工業化的流水線作業,可所謂的標準和規範,能保證流量,卻往往難以保證品質。
一位真正想在電影史上留名的導演和演員,都不會用流量去毀掉嘔心瀝血的作品。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區別開演員和明星的,到底是什麼呢?可以從明星的起源講起。
世界上第一例造星成功的案例,是在1910年。
一個叫弗洛倫斯·勞倫斯的24歲女人拍了一部戲,叫《戀愛的戰略》。為了宣傳這部戲,經紀公司導演了一場戲。
他們先對外宣傳說弗洛倫斯意外身亡,在輿論開始哀悼很嘆息的時候,弗洛倫斯又站了出來。
她是出來闢謠的,表示本尊沒事兒。
現在人都明白,話題度,幾乎等於一位明星的價值度。更何況,這位女星還是“死而復生”的神奇人物,先賺了一波眼淚,又再賺了一波歡呼。
一番操作後,弗洛倫斯強勢歸來,徹底火了。成為那個時代的知名人物。
而人們眼中的明星,無關這個人物本身,而只是人們加在她身上的一種意向。
所以,明星是可以造的。與此同時,這個造出來的意向,也是特別容易崩塌的。
所以,為何現在明星人設屢屢崩塌?只因為人們的想象易垮,而口味易變罷了。
但演員並不一樣,演員是一個專業度很高的職業。
你聽說過某個老師醜態畢露,但你相信老師這個行業會徹底垮臺麼?
不會的。
演員亦然。
書中,讓我最吃驚的是秦海璐。她是個絕對的理性技術派,有多專業呢?
周迅曾非常吃驚,她總是要提前一天背下來的臺詞,秦海璐在當場讀個3、4遍,幾乎就能一字不差地說下來了。
可這並非因為她是天才。
“我是會把理性的事情做的非常極致化的一個人。比如我在看劇本的時候,我不但看我自己的臺詞,我還看別人的臺詞,即使這場戲沒有我,我也會看。……等於是要把這個劇本‘吃到最透’”。
換句話說,她把功夫都花在了前面,如同我們考試做閱讀理解一般,逐字逐句地都摸清楚了。
見畫一色,不知其美。只把自己的臺詞讀順暢,還壓根兒達不到好演員的境界。
呈現在鏡頭面前的角色,在背後有大量邏輯支撐,這個邏輯,其實觀眾是能感受到的。
為何有些人演的東西就是讓人不入戲?因為邏輯不對。
真正好的演員,把曝光在鏡頭下的流量,全都變成了花在戲外的功夫。
這,才叫專業。
風物長宜放眼量《表演者言》裡,有一點讓我特別印象深刻。那就是這些演員們,很少提自己受的苦。
在一個把按時到場研讀劇本,都變成了敬業表現的時代,這種態度簡直讓人感動。
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有所敬畏,對自己的成就顯得謙卑,這是一個好演員之所以能成為好演員的根本。
一部《誤殺》,讓陳沖回到了我們的視野。這位近年來不溫不火的演員,其實早在1979年,就憑藉電影《小花》,獲得了第三界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
可突如其來的名利讓陳沖很惶恐。
“覺得這個事缺乏邏輯,非常不可靠”。
她喜歡用泰戈爾的詩來解釋那種感受:
“馬路是熱鬧的,但並不是被人愛的。”
獎項只是一種熱鬧,並非讓演員黃袍加身的憑仗。
老戲骨們,從來都會承認自己的不足,更會反省自己的心態。
比如段奕巨集坦然道:“我到今天遇到每一個新的角色,都是從不自信開始。”
比如王慶祥,經常用一句話來激勵自己:“人不把我當回事的時候,我一定要把自己當回事,要相信自己,但是當人把我當回事的時候,切切別太拿自己當回事。”
可是顯然,當下的演藝圈並不這麼看。能大言不慚地強調自己已經努力過了的人比比皆是。
拼命說自己不容易的樣子,猶如穿起了皇帝的新衣,看起來著實很可悲。
只希望演藝圈,能多給真正的演員一席之地。
萬萬不要像《2001:太空漫遊》中的那句話那樣:
“他們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飢餓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