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談起揚名國際的中國巨星無外乎三個人。

其一自然是李小龍,作為享譽國際的功夫巨星、作為將中國功夫寫入英文詞典的傳奇,李小龍的《猛龍過江》不僅打破了亞洲票房記錄,《龍爭虎鬥》更在當時拿到全球2.3億美元票房成績。

所以稱他為中國驕傲、世界巨星絲毫不為過。

此外能在好萊塢站穩腳跟的就是成龍了,當初成龍闖蕩好萊塢時憑藉《尖峰時刻》打破華人紀錄,後來更被《紐約時報》評為“史上20位最偉大的動作影星”,兩年前更摘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殊榮。

這些成就足以證明成龍在全球範圍的影響力,而現在在美國街頭採訪最熟悉的中國人,成龍更是毫無懸念的登頂。

至於第三位,當然是另一位動作巨星李連杰。

只不過在全球影響力而言,相較李小龍的開宗立派,讓世界知道功夫的存在,並且半世紀來長久不衰,以及成龍獨樹一幟的風格、在好萊塢不遜於阿湯哥、布拉德皮特的地位,李連杰其實會弱一些。

雖然李連杰曾因《英雄》成為美國《時代週刊》封面人物,更出演過《木乃伊3:龍帝之墓》《敢死隊》等好萊塢大製作,但李連杰在片中卻多是反派跟配角,而並未如李小龍、成龍般始終佔據主角核心。

即便如此,李連杰在好萊塢依然算是家喻戶曉,尤其是他超凡的武術造詣和精湛的表演才能,也讓他在好萊塢佔據一席之地。

可惜三位讓功夫揚名巨星,卻並未共處一個時代。

這也導致在銀幕上難有際遇看到三位巨星合作,可幸好的是,成龍、李連杰卻共處在了一個偉時代,一個讓中國功夫揚名國際的時代,但兩人雖然都是闖蕩好萊塢,卻似乎總刻意的避免合作。

而這也讓觀眾越發好奇兩位巨星究竟誰更強呢?

其實兩人避免合作的分歧還是在於,誰來擔當主角呢?畢竟同樣是華人動作巨星,其中有個做配角總顯得面子掛不住,於是合作就這樣拖了數年,直到2008年兩人才真正正面對決!

而這部電影正是2008年的《功夫之王》。

要說這部電影可是妥妥的好萊塢製作。

畢竟在那年,成龍演的《尖峰時刻3》剛在美國拿下1.39億美元票房,被譽為國際龍!李連杰跟傑森·斯坦森主演的動作片《遊俠》也在美國上映,同時更參演了好萊塢的《木乃伊3》。

所以兩位當時可以說在好萊塢風頭正盛,由此好萊塢才投資4億並按好萊塢水準拍攝了《功夫之王》,試圖創造新的功夫奇蹟!

最後電影在國外上映也引發了觀影熱潮,據統計,《功夫之王》在北美地區上映十天便取得3825萬美元的票房,最後其他地區票房也是攀升,影片最終在全球狂攬1.28億美金,約等於人民幣9個億。

要知道在當時動作片市場,這是相當優異了。

可在國外受盡追捧,在國內卻遭到了冷遇。

《功夫之王》在國內上映時,電影票房雖然首周就達8000萬元,超07年賀歲、08春節檔三部華語電影的同期記錄,但電影最終1.95億元的票房實在對不起兩位巨星有生之年的合作、更對不起4億的投資水平。

再者在福斯眼中影片同樣反響低迷,到現在基本很少探討這部電影,而在豆瓣影片評分也只有5.5分,屬於福斯意義上的爛片!

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功夫之王》真的爛麼?

談到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先談回電影本身,要知道這電影本身就是中西文化結合、對壘產物,其實在中西文化不同語境下,確實也很難做出一部既能在國外大賣、又能被國內認可的“動作片”。

而《功夫之王》也嘗試著做了文化上的交融疏通。

首先這部作品是國外導演羅伯·明可夫執導,劇情則是以一個熱愛功夫的國外少年為視角,來探討中國語境下的神話體系。

所以這種設計下,影片講的其實是個美國式的故事,十七歲的少年傑森在唐人街當鋪獲得一根神祕的金箍棒,之後穿越到了中國,並受到成龍和李連杰飾演的兩位師傅訓練,使傑森成為“天行者”!

然後他們又聯合起來對付玉疆戰神和白髮魔女,並召喚古代中國歷史上幻想的戰神“孫悟空”,來懲奸除惡!

聽上去也確實有照顧到東西方的不同文化。

譬如這種正宗的美國夢的故事結構,通過一個孩子特殊經歷來講述他的成長,又或者“天行者”等美國元素藉鑑,都是很理想化的創作套路。

而電影根植於《西遊記》的歷史框架,並借玉疆戰神、白髮魔女、孫悟空等中國神話人物來串聯劇情,並且在演員選擇上以中國演員為核心,除了成龍、李連杰,更有李冰冰、劉亦菲。

這些都能看出來在中國化方面的努力。

在這種看起來結合還不錯情況下,影片在國外也廣受好評,可是影片到了那國內,確實無人買單。

到底什麼原因?難道是功夫戲份很差勁?

其實並不然,雖然製作團隊由好萊塢主導,但是動作設計卻是由中國香港電影動作指導袁和平擔任。

在動作戲形式袁和平也並未有偏袒,在影片中成龍還是秉持雜耍式表演、戲謔有趣精彩連連,而李連杰則是一如既往硬橋硬馬、簡單凌冽​灑脫不羈。

所以說在這方面影片很好做了填充,在幾場最重要動作戲上,兩人都很好的發揮了自己的優勢,而打鬥場面也相當的飽滿過癮。

除此之外作為魔幻片一些特效​方式的呈現,也讓影片的打鬥顯得相當華麗,盡顯好萊塢大製作的風範。

那問題到底出在了哪?其實說白了還是差異性​!

雖然在製作層面好萊塢加入中國文化,還特意以《西遊記》為模板來打造這部電影,可實際這只是淺層面模仿,電影核心上還是西方套路。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功夫則成了一個噱頭。

一個讓中國人看著嗤之以鼻,卻可以滿足西方獵奇心的東西,於是國外影迷靠著成龍、李連杰的人氣去看,在目睹兩位巨星對決還獵奇性的“懂了”中國神話,自然心滿意足覺得還可以。

但是在國人眼裡,這種拼湊與混搭卻讓人略感不適,這方面除了孫悟空、白髮魔女、天行者等風馬牛不相及的元素,更重要的是神話體系中強行植入功夫的概念,這些東西都顯得諂媚好萊塢、十分低俗。

畢竟我們知道,功夫文化本是中國的驕傲。

所以我們不想看到任何作品裡對這種驕傲詆譭,甚至被國外導演拿來戲謔嘲弄,尤其還是讓中國演員來嘲弄,對於國人而言這是種侮辱。

當然國人都希望功夫能夠在好萊塢揚名,但我們更希望的是,如李小龍的《唐山大兄》《龍爭虎鬥》,是靠實力跟真正文化底蘊來打動外國人,讓外國人對中國​崇拜不已。

而不是說用這種嘲弄跟諂媚國外人方式,一邊在那裡雜耍式演繹,一邊還消費功夫的概念,透支著李小龍建立起來的功夫招牌。

這些因素累加,才是中國觀眾​不買賬的根本原因。

當然在這件事上成龍、​李連杰沒有錯。

他們的初心都是好的,他們的合作既能滿足功夫影迷期待,又能通過自我的影響力讓功夫片、中國元素被好萊塢看到,所以他們才合作了這麼一部電影,可惜的是這種好意用錯了地方。

電影一些動作戲沒問題,但在這種魔幻架構下它總顯得格格不入,宣揚中國文化沒問題,但在美國夢主題下,中國元素也成了食之無味的雞肋,由此​這塊雞肋終會遭到國人唾棄。

這是意料之中結果,在中西文化結合的作品裡也很難達到平衡,正如《好萊塢往事》中李小龍的形象昆汀說是致敬,但在國人眼中卻是侮辱,而在《葉問4》中葉問暴打美國人我們看的過癮,但在美國人眼裡這卻是一種​意淫。

這種文化上的溝壑到現在依然難以剷平。

當然其中對錯難以理清,我們可以說中國文化不需被國外人肯定,但是在國際浪潮今天,我們中國文化​難以走出國門也是事實。

多年前這方面李小龍做了嘗試,讓中國功夫聞名世界,十多年前張藝謀的《英雄》、李安的父親三部曲也被國外關注,由此中國文化也曾在不被斜視下被國外知曉。

但相較日本文化反作用於美國,其中黑澤明以一己之力讓好萊塢反過來學習、《哆啦A夢》《阿基拉》《攻殼機動隊》在美國風靡家喻戶曉,中國確實缺少這個巨大的推動力。

這個推動力缺失,我們不應只是說美國人​針對我們,而更應該也反省下,在文化輸出方面我們根本上出了哪些問題。

而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當代人審視反思的。​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姜虎東結婚14年超顧家 妻子小9歲才貌雙全 曝其一週收入達75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