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才到第四天,《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獻禮片合力貢獻票房超過30億元,遠超去年整個國慶檔22億元的總額。有些家長帶著小孩從中午到晚上,連續6-7個小時,在同一家影院一口氣看完了三部大片。於是,看愛國電影也成了這個國慶長假中小學生的“必修課”。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從震撼人心的國慶閱兵直播到熱鬧喜慶的聯歡晚會,全國民眾尤其是廣大中小學生,火熱的愛國熱情在電視熒屏和電影銀幕前綻放,更在每個人心中播散著種子,原來,愛國就是這麼“自然”,就是這麼理直氣壯,發自內心。
10%中國人看“愛國電影”
3天30億的票房,如果平均以40元一張的票價來算,相當於已經有7500萬人次看過三部電影中的一部;如果接下來的幾天也達到30億,觀影共計可能超過1.5億人次,相當於每10箇中國人至少有1人到影院去看過,超過10%,比例之高可謂前所未有。
《我和我的祖國》由陳凱歌、徐崢等七位導演分別取材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以來,祖國經歷的無數個歷史性經典瞬間,從普通人入手,於凡人小事中講述個人與國家之間的深沉緊密的情感。這種“以小見大”的形式打動了觀眾,上映以來,場均人次始終位居第一,目前票房已超14億。
《中國機長》根據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成功備降的真實事件改編:機組執行航班任務時,在萬米高空突遇駕駛艙風擋玻璃爆裂脫落、座艙釋壓的極端罕見險情,生死關頭,他們臨危不亂、果斷應對、正確處置,確保了機上全部人員的生命安全,創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蹟,目前票房已超過11億元。
《攀登者》則是根據中國登山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兩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故事改編,吳京、章子怡主演,一次次生與死的考驗,詮釋了“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勇攀高峰”的中國攀登精神,更傳達了一種理念: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座山,只要有一顆攀登的心,相信每個人終有一天能登頂,人人都是攀登者,人人都是追夢人。
以上三部電影都是主旋律電影,也是愛國題材的電影。
愛國情緒變得越來越自然
到底什麼是愛國?
愛國的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是熱愛自己的國家。《戰國策·西周策》中說:“今秦虎狼之國也,兼有吞周之意……周君豈能無愛國哉?”
那國家到底是什麼呢?其權威定義為:“國家是由國土、人民、文化和政府四個要素組成的。從廣義的角度,國家是指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血統、領土、政府或者歷史的社會群體。從狹義的角度,國家是一定範圍內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體形式。”
從國家的定義來看,既有文化和人民概念,也有國土和政府概念。所謂的愛國,既是愛這個國家的人民和文化,也是愛這個國家的國土和政府。政府的合法性來自於人民的認可,這種認可可以來自於選票,也可能來自於人民的滿意度。一個政府能發展經濟、維護和平、改善民生、弘揚文化,這個政府就能代表國家利益,要愛國就不能不愛政府。
那,為什麼我們要愛國呢?有很多解讀的角度。從種族和文化延續的角度看,一群人只有組成一個有凝聚力的國家,才能在文明競爭中倖存下來。從社會學和心理學角度來看,一個人只有愛他所在的族群,他才能找到自己的社會位置,並獲得人生的幸福感。應該說,愛國是一種天然的人類情感,甚至不用太多的理論證明,這一點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愛國情緒表達變得越來越自然,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過去70年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變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我們變得越來越自信了;更多中國人走出去,在國際交流和旅行過程中,發現每個國家和社會都面臨著各種問題,國外的月亮未必比中國圓,往往在這個時候更能體會到祖國的強大;在世界格局快速變化的時代,自由主義退潮,民族主義興起,某種程度上強化了愛國主義。
表達愛國“理直氣壯”
在上海,在全國,從9月份起,似乎每個角落都在傳唱《我和我的祖國》,快閃到每個區域、每個單位和每個人心間,並在10月1日觀看閱兵直播時達到頂峰。
有市民甚至說,一段時間以來,感覺耳邊時刻有人哼著《我和我的祖國》旋律,自己也不自覺地跟著唱起來。這正是愛國情懷不經意間的流露。
無疑,70年國慶帶來濃郁的愛國熱情前所未,連遠隔重洋的大國總統都在發推特:“如果你希望自由,請以你的國家為榮。如果你希望民主,請維護自己的主權。如果你希望和平,請熱愛你的國家。”
其實美國人的愛國熱情一點不比中國差。這一點從各種好萊塢大片都能看到,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父輩的旗幟》都是主旋律的愛國電影。美國人雖然經常調侃總統,但也毫不掩飾對美國的熱愛。特朗普正是利用了很多美國人的愛國心態,不斷地打愛國牌,無論是“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還是“未來屬於愛國者”,獲得了很多選票。
但在中國,愛國這個詞曾經一度有點尷尬。對於有些70後80後,他們從小被認為接受灌輸一定要愛國,愛國成了一種條件反射。長大後視野開啟,他們發現現實的情況與以前的教育有些不同,還有人用愛國的名義幹壞事,由此對愛國有些許疑惑。但,這並不能否認他們的內心是很愛國的,只是可能不太喜歡這種方式。
90後00後在表達愛國情感上則要理直氣壯很多。他們生活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從小接觸到的資訊非常通暢,天然就有一種“理論自信”,愛國是很自然的表達。於是,也有越來越多的70後80後改變了原來的看法,政府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國家越來越強大,他們選擇在國慶期間帶著自己的孩子走進電影院,更自願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當然,在愛國方式上,還是有不同的聲音。比如說,有些人認為愛就是讚美,批評不算愛。有些人則認為批評是為了讓國家變得更好,這種愛更有建設性。一般來說,普通民眾更習慣於讚美,而知識分子更習慣於批評。
如何愛國,並沒有標準答案;怎樣愛國,無論是讚美還是批評,你總能找到很多事實來支撐觀點。不過,建設性的批評要優於盲目的讚美,因為,我們愛國的目的是讓國家變得更好,實現真正的中國夢。
文章主要參考:智慧雲董事會(陳雪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