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吐槽大會》第五季了,熱度不減;《脫口秀大會2》播出期間,脫口秀明星井噴式增長;《奇葩說》第五季結束後,第六季緊追而上,腳步持續向前。

過去的五年中,米未傳媒和笑果文化的網綜正在大刀闊斧地向前進。

也許是時代變了,也許是時代所需,總之,這些年,中國的語言類綜藝節目發生了很多變化。

從國內最早期的綜藝節目《正大綜藝》《快樂大本營》,到風靡一時的電視談話類節目《魯豫有約》《楊瀾訪談錄》,到當年大火的《金星秀》和現在的《奇葩說》《吐槽大會》。

不仔細想可能會覺得這些變化只是由於綜藝節目推陳出新,歷史永遠會被更年輕、更新潮的產物拍在海浪上。

但是,細想起來,這個現象,其實絕非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隱藏在語言類節目的變革背後的是,說話的藝術正在被重塑,而說話的藝術背後,其實又是思想價值觀和思維邏輯的口語呈現。

就像《吐槽大會》打出的口號“吐槽是門手藝,笑對需要勇氣”。

笑對“槽點”的勇氣,站在更真實的自我之上,去除偽飾,將“自黑”進行到底。

或許這才是活在這個到處充滿著壓力、標準、苛責的社會裡的福斯所需要聆聽和觀看的“爽”和“真”。

主持人,是撐起語言類節目的關鍵因素之一。

何炅和馬東,就是處於這種轉變中特別典型的兩個例子。

他們一個在左,一個在右,甚至可以說,他們的經歷是交叉重疊的,有交匯,但又逐漸平行。

一個是搞笑綜藝節目出身,可卻由於其節目設定偏向相對低齡化的本質讓深陷在其中的人永遠無法跳出圈層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除了圓滑和搞笑,似乎永遠無法將語言藝術的行為發揮到極致。

而一個雖然是正統路子下走出來的主持人,卻多次“出走”,從電視臺主持人到視訊平臺內容官,再到離“家”創業,馬東看起來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人。

就這兩個人在《奇葩說》同臺的日子裡來說,這樣的差異就日益明顯,逐漸暴露。

有人說,何炅是一個優秀的主持人,但是他卻並不適合《奇葩說》的舞臺。

他的高情商,他的周全和體貼,在其餘的舞臺上,在《快樂大本營》或是任何一檔大型晚會上,以及對嘉賓來說都顯得是錦上添花,恰到好處。

馬東也曾說過,他邀請何老師來《奇葩說》的目的就在於他的高情商,他的溫暖和包容,他可以成為與眾多大牌明星們之間的一座橋樑。

不得不說,馬東很聰明,而何老師,也充分發揮到了他在這方面的作用。

他與明星之間,總是可以那麼親密無間,毫無距離感。

這樣的何老師,在大型生活服務類紀實真人秀《嚮往的生活》中表現得十分如魚得水,應付大牌嘉賓綽綽有餘。

從上到下,從60年代至00年代,他幾乎與所有到來錄製的明星、藝人都很熟絡。

但是,他的圓融和世故,在《奇葩說》的舞臺上,卻一時間顯得有些可有可無。

因為奇葩說的主旋律,是衝突和矛盾,恰恰與何炅所展現出的peace and love相反,而對辯手來說,個性、思想、奇葩,才是這檔節目的宗旨。

正如這檔節目的名字,《奇葩說》,我們要的就是奇葩。

所以,也許更多訪談類節目、室內脫口秀節目不會邀請到的各路奇葩,都在這裡聚齊了。

在這裡,大家沒有三六九等、高低貴賤,只要你足夠奇怪,換句話說,只要你是你,這個舞臺就都接受你。

而何炅的為人一向比較謙和,我們從來看不到他的鋒芒,他在《快樂大本營》中常年留下的習慣是照顧嘉賓,迎合和吹捧的成分居多,有時候,我們甚至看不到何炅的情緒和真實的表達。

他就像一汪溫柔的海洋,無論別人是什麼樣子,他都能將之容納。

而《奇葩說》這檔節目的基調卻並非如此。

作為主持人,首先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吸納並消化掉導師和辯手的發言邏輯,再準確抓住其中的要點,還要用更加精煉和巧妙的語言為觀眾再次提亮這個點……

這一套業務對習慣了輕鬆、愉快的節目的何炅來說並不簡單。

因此,我們看到何炅大部分的功能就是在點人名。某些關鍵性時刻,他也曾試圖想要加一些點睛之筆。

然而,最後所達到的效果卻依舊是淺顯簡單的“偉光正”包裝下的複製貼上和總結概括。

在深度、笑果方面都沒有高於他點評的原作者。

辯論的精彩就是矛盾與衝突,主持人適當地“添油加醋”,激化矛盾,節目效果才會更好地實現。

何老師的舒適區在於控場和帶節奏,讓節目更安全、更循規蹈矩,可同時也就失去了精彩。

而相比之下,馬東就不一樣了。

在1986年,馬東赴澳洲攻讀計算機專業,1996年,他決定回國,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學習,從此成為了一名電視人。

在做了多年的節目後,2013年,他又離開了老東家,進入了愛奇藝,成為了愛奇藝的首席內容官。

而2015年,他又離開了愛奇藝,單槍匹馬地創立了自己的視訊內容公司,米未傳媒,並一手打造了《奇葩說》《奇葩大會》《飯局的誘惑》《樂隊的夏天》等超級網綜。

雖然我們距離真實的馬東很遠,但是通過熒幕我們不難看出,現在他呈現出來的樣子是皮得是不能再皮了。

沒正形,總是給嘉賓挖坑,時而又蹦出來一些奇葩的觀點,插科打諢,懟天懟地。

但其實,通過他自己製作的節目和節目上的部分發言可以看出,其實馬東身上有一種叛逆的思維。

他是在幽默和逗趣中完成了自己逆向思維邏輯的輸出,或者與其說是逆向,不如說是批判性思維,即反思性思維。

這種思維是說,可以能動、持續和細緻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洞悉支援它的理由以及它所進一步指向的結論。

沒有學科邊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論題都可從批判性思維的視角來審查。

而這項思維技能落在特定的人身上,也就形成了他專屬的一種人格或氣質。

馬東的身上,就自帶這種氣質。

就拿他在《奇葩說》上的一句發言來說,他說,

“為什麼我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我們人類倉稟實而知禮節吃飽了沒事幹了,我們就是需要儀式感。”

試想一下,如果這句話是換做何炅來說,那麼就會變成,“儀式感或許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儀式感可以為生活增添色彩和點綴,成為生活中最浪漫的奢侈品。”

如果是我,或許首先會被第二段話所吸引,因為它足夠漂亮,足夠正能量,足夠積極。

可是,漂亮過後,虛有其表,其中全是棉花,沒什麼思想核心。

而馬東卻將儀式感劃分為“人類倉廩實而知禮節吃飽了沒事兒幹”的表現。

換句話說就是,節日、節氣,這些充滿儀式感的時間節點都是人類自己生生造出來的,不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或許有些無聊。

所以,我們就是需要儀式感。

無論對與錯,這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馬東在思考,他給出了自己對於“儀式感”的想法,雖然這些話聽起來有些離經叛道,但是卻足矣讓我們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反思。

而反觀何炅,他在這檔節目中的作用就像是一個成語,“畫蛇添足”。

比如說在宋佳做客的那期節目中,大家一同聊起了“父母想去養老院,你該不該同意?”的話題。

除了辯手以外,蔡康永、馬東、張泉靈以及黃執中等導師都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他們或站在子女的立場,亦或是站在父母的立場,總之,發言嚴絲合縫,邏輯縝密。

但是,輪到何炅,他看似富有愛心的發言卻並沒有闡述出任何自己的觀點。刪掉煽情和漂亮的辭藻,他的原文大概意思一句話就可以總結,我們要多和父母建立起聯絡。

雖答非所問,不過,從何老師的嘴裡說出來,雞湯味倒是十足,只不過是少了些銳度和力度。

這就是何炅和馬東最大的區別。

他們說話的藝術不一樣,他們兩人的思維邏輯也差著十萬八千里。

何炅,典型的中國傳統搞笑綜藝主持梯隊的領頭羊。

而像馬東所領銜的《奇葩說》和李誕所策劃的《吐槽大會》等,則是像歐美的脫口秀節目所學習、取長後打造的符合我們自己的社會現實的以“批判性思維”為主導的語言脫口秀類節目。

而節目中的主持人,也不再只是功能性的主持,走流程,對臺本,說幾句漂亮的串詞,給幾個AI也能給出的自動反應,他們更多的是在輸出一種態度和價值觀。

《奇葩說》試圖讓多角度、多維度的觀點進行碰撞,吸納多元、有趣的思想;而《吐槽大會》則意在利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揭開眾生的瑕疵和不完美。

而那些,正是我們所缺失的面對更真實、更黑暗、也更諷刺的自我的勇氣。

記得當年我們在看臺灣當紅娛樂節目《康熙來了》的時候,許多人都被蔡康永和小S的主持風格所吸引。

小S的麻辣和犀利,蔡康永的睿智和風趣,以及《康熙來了》中的大尺度和禁忌話題,那都是我們的節目中所無法做到的。

沒有粗俗和禁忌,沒有低俗和惡搞,但是卻融合了傳統電視臺節目的規範、中庸、理性又剋制的節目基調,加上個性高調又新潮的節目話題和語言風格,使得內地脫口秀類節目一直以來的空缺得到了完美的補償,也讓一大批脫口秀藝人走到了福斯面前。

所以,在這樣的形態和走勢面前,我們很難去說,下一個馬東會是誰?而千千萬萬個何炅又會怎樣?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劉慈欣新作來襲,吳京劉德華領銜主演,看到女主,網友:要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