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的第一反應,不禁感慨到這才是真男人該看的電影。或許所有人都該看看,世界的冷漠在數字化的掩飾下蔓延,網路的距離使人類整體的共情能力減弱,發生的事情在變得更瘋狂、更糟糕的同時,人的情感卻變得越來越難以觸動。以至於對這部電影,能夠發出又一部女權電影,又一部老生常談的評價。
我想直到道德冷漠減少,非自願性行為減少,而平權和尊重包容意識成為常態的那天,我們才可以放下對此話題的關注,不再等待"下一部"的出現。
本來應該成為醫生的凱斯過著神秘的雙重生活,白天在咖啡店打工,晚上流連於酒吧懲罰"撿屍"之人。遇到大學同學瑞恩後,過去的傷疤被揭開,隨之改變的是她的生活。
----以下內容包含劇透----
女主人公凱斯
電影從開頭就給我們留下疑問,女主凱斯為何要每晚到酒吧懲戒趁人之危的男性,導演並沒有立即揭示她的動機,而是繼續發展她的日常生活,直到瑞恩出現,我們對於女主過去的經歷越加了解,之後真正的故事才得以展開——為她自殺的摯友妮娜報仇。
妮娜在大學派對上遭人酒後強姦,求助無果後自殺,凱斯一直因自己缺席派對沒有保護她而自責。隨後凱斯輟學,並開始了她的夜間復仇行動。這個動機難免遭人詬病,因為復仇的物件、手段不夠直接,而且犧牲巨大,動機與結果不成正比,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但若以角色設定來理解,除了新鮮的"作案"手法讓人眼前一亮,這條險惡難走的路對於凱斯而言或許具有贖罪的意味。
《殺死伊芙》的編劇,復仇爽片的名聲,看起來“不好惹”的海報,這些提示似乎都為本片女主塑造了一個類似義警或神奇女俠的復仇女神形象,但是實際影片中的凱斯,做的事情既不過分也不違法,甚至也沒有超常的武力值,只是一個與你我無異的普通人。
面對酒吧釣上的“好男人”,她做的只是冷靜質問與警告;面對曾經間接傷害過妮娜的人,她只是教他們感同身受,反思為什麼在社會不公面前選擇靜默和冷漠。通篇的溫柔克制和理性,力量遠超那些血腥暴力的鏡頭,與有罪者的手足無措、惱羞成怒,急於自我辯護的掙扎和漏洞百出的邏輯相對比,形成強烈反差和諷刺。
不得不說,片中揭示出的一些觀點,反映了可以說是被普遍認同的社會偏見,並且也反映出在事不關己時人們如何利用這些大眾的習慣性認知來規避責任。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段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種受害者有罪論的邏輯。
而實際上世界的公正,僅僅是相對的,人們不一定能得到公正的待遇,悲劇也可能從天而降,人們願意相信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正併為之抗議,卻時常懷疑他人身上的遭遇。
影片沒有將女主設定為超級英雄式的人物,凱斯的形象是真實且脆弱的,面對清醒男性(如律師)也不得不提起警惕,深知自己的力量無法與之抗衡;同時即使封閉自我,內心依然柔軟,渴望著愛與被愛。正因如此,觀眾能輕易地與女主產生共鳴,面臨不公時的感受到的委屈憤懣,脆弱與無助,我們能在現實事件中找到對應並感同身受。
縱觀全片,你會驚訝地發現幾乎沒有人為自己的行為道過歉,除了沃克院長和律師。無論是酒吧的撿屍男、冷眼的麥迪遜、錄影共犯喬和瑞恩,還是強姦犯阿爾,從頭到尾,聽不到他們的一句“對不起”。面對女主的質問與審訊,第一反應從不是懺悔悔恨,更沒有道歉,而是找各種理由自我辯護。
記得訂閱本號,持續關注電影內容,鎖定明晚同一時間,六點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