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粵語武俠片《如來神掌》轟動全港,這部由曹達華、林鳳、于素秋主演的影片風靡一時,收穫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
隨後,製作方在三年時間裡連續推出五部系列影片,使得《如來神掌》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作。
無論是後來的武俠劇《如來神掌》還是漫畫《如來神掌》,甚至《功夫》裡的絕世武功,都無不與其相關。
而在香港文壇武俠作品的創作也進入了成熟期,梁羽生、金庸兩位大師一時瑜亮,把武俠文學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峰。兩人的作品作為經典流傳已久,時至今日,依然是武俠劇翻拍的熱門。
當時,邵氏電影公司擁有羅臻、陶秦、李翰祥和嶽楓“四大王牌導演”,在邵逸夫的帶領下大膽推陳出新,敢於探索,拍攝了一部又一部經典之作,在60年代中期已經獨佔鰲頭,成為香港最大的電影公司。
對影片佈景、臺詞、劇情考究到極致的李翰祥拍攝了很多古裝宮廷大戲,代表了當時華語電影的最高製作水準。
在電影文化和武俠文化的雙重加持之下,一部重量級的華語武俠片橫空出世。
1965年10月1日,徐增宏導演,申江編劇, 秦萍、王羽、馮寶寶主演的《火燒紅蓮寺之江湖奇俠》上映,邵氏影業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武俠片。
這部劇的配角陣容可謂空前強大,萬年反派羅烈、第二屆金馬獎“最佳演技特別獎”凌波、田豐、馮毅、陳鴻烈、高寶樹、谷峰、李允中、唐佳、王清河、午馬等等,甚至後來的武指名家劉家良、袁和平也出演了該片。
作為攝影師出身的徐增宏早已對鏡頭的運用爐火純青,細膩成熟的鏡頭,精緻的佈景和華麗的色彩,把文學作品中的俠客形象展示得稱心如意。
很快,影片收穫了觀眾的認可和讚美,一炮而紅。時年30歲的徐增宏可謂年輕得志,在邵氏開啟了俠影之路。
《火燒紅蓮寺之江湖奇俠》的翻拍自1928年張石川執導的《火燒紅蓮寺》,故事節選自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
1928年《火燒紅蓮寺》開啟了武俠片的第一波熱潮,帶動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武俠神怪熱,影片更是在三年內連拍18部,可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
故事講述少年桂武奉師命下山辦三件事:一到蟠龍谷甘家學藝,二找尋姑母,三為父母報仇;在甘家堡和甘聯珠結婚後發現甘父與劫鏢有關,帶甘家女兒出走,遊歷江湖……
王羽的桂武,秦萍的甘聯珠,凌波的紅姑,馮寶寶的甘玲,羅烈的杜莊,田豐的甘龍,雖然沒有擺脫舞臺的影子,但眾影星的演繹十分出彩。
影片的佈景十分考究,打鬥雖然沒有脫離黃梅調的戲曲動作,但已經大膽革新,攝影角度不乏刁鑽,畫面古典鮮豔、甚具神采。
影片中的人物使用各式各樣的兵器,充分展現了武俠中繁多的兵器,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而其中機關訊息的設定都頗費心思,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也用了配音以及音效渲染,剪輯明快靈巧,使得影片距離戲曲更遠,和現代電影更近。
在表達上,故事並沒有脫離俗套,人物正邪分明;但相比之前的影片淡化了英雄形象,側重於描繪兒女情長。
可以說《火燒紅蓮寺之江湖奇俠》是《獨臂刀》之前製作最成熟的武俠片,正是這種敢於在古裝黃梅調的大膽嫁接和勇敢嘗試,才為後來武俠片走出傳統的窠臼和刻板打下了基礎。
影片雖然成功,但徐增宏的名氣並沒有在香江兩岸傳開;相比之下,後來張徹的男兒陽剛之氣和胡金銓的武俠哲思更吸引人。
拍攝完《火燒紅蓮寺》三部曲(另外兩部是《鴛鴦劍俠》和《琴劍恩仇》)後,徐增宏接連拍攝了《倚天屠龍記》、《十二金錢鏢》及《蕭十一郎》,但都沒有《火燒紅蓮寺之江湖奇俠》成功。
而張徹和胡金銓在電影語言和拍攝手法的大膽探索,為武俠片開啟了一個新時代,成為邵氏的頂樑柱。
70年代初,徐增宏離開邵氏,和“獨臂刀”王羽赴臺發展,開創了另一個武俠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