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對《Wrangler》的關注,很好奇朱時茂的演藝之路,追根溯源,朱時茂第一部參演的電影是《西沙兒女》。
這部影片配置的創作隊伍非常的強悍,可以說是集那個年代精英創作人才的一時之選。
電影的原著浩然創作的《豔陽天》《金光大道》鴻篇鉅製,展現了北方農村的一幅廣闊的人間風情畫與世俗風俗圖,而《西沙兒女》則是浩然將他的如櫞之筆,聚焦中國海南之南的那一片海,打造的一部抵禦入侵之敵的愛國主義雄渾的頌歌。
影片的編劇楊嘯,在這之前剛剛編寫過《紅雨》,影片由導演過《小兵張嘎》的崔嵬導演,雖然影片在影像上未能超過他創作鼎盛時期拍攝的《小兵張嘎》,但整個電影飽含著濃郁的激情,電影裡展現的河南地區的巍峨奇崛的山巒,令人想到最近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應物兄》對這同一地貌的文學再現。
因為楊嘯編寫劇本成功的前例,而當時浩然忙於小說寫作,北影廠便邀請楊嘯改編浩然的原著《西沙兒女》。
浩然原著的豐富的細節與豐潤的情感,給楊嘯編劇的劇本奠定了充足的底氣與足夠的底蘊。而拍攝這部電影的導演則是北影的著名導演水華。
但是水華拍電影有一個特點,就是進度太慢,精雕細刻,雖然能夠打造精品,但也帶來了電影週期太長的弊端。之前他執導的電影《革命家庭》拍了兩年才拍完,對一些重點場景,他是反覆推敲,不到自己滿意不停止修改。
這也是導致《西沙兒女》最終沒有及時拍完的原因之一。1976年2月份,劇組就在海南的鐵爐灣拍攝海戰大戲,當然,電影鏡頭裡出列的艦船是由模型擔綱主演的,但是,讓模型出沒在真正的海面上進行拍攝,這還是第一次,這也是《西沙兒女》追求還原真實影像的一次別出心裁的做法。
可見水華一絲不苟的個性像他之前的電影一樣,保證了電影的品質,但卻影響了電影的進度。
回顧水華導演的電影,拍攝於1960年的《革命家庭》,個人感到,這是水華導演生涯中藝術水準最高的一部電影。
這個電影的可貴之處,是把時代推向了背景,而著重表現了這一大背景下的個人的命運,而這個命運,是通過一家人的悲歡離合來表現的。
小編髮現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八十年代電影裡,再也沒有興致表現家庭的親情,而包含著這種親情羽翼之下的父親形象,在中國電影中地位也一落千丈,“父親”被中國電影打造成一個“憐父”的型別。
直到2019年,中國父親形象才在以《銀河補習班》為標誌的電影中,重新屹立起來高大上的偉岸身影,緊跟著在《哪吒》《我和我的祖國》裡,我們都看到了勇於擔當、富於溫情的父親新光環。
而在1960年拍攝的《革命家庭》裡,我們卻發現電影中完美地塑造出一個給予孩子以精神滋養與親情關愛的父親形象,可以說,影片裡對父親的形象塑造,是中國電影中最登峰造極的一個創作典範。
影片裡的孩子對父親充滿著盼望與期待,這也是一個好父親的最好標識。然後,影片裡表現了父親對孩子的那種獨特的脈脈深情,尤其是當父親回來之後,孩子像小鳥依人一樣,依偎在父親的身邊,電影裡把這種普通中國人都體驗過的親情關係,表現得相當的動人與淋漓。
這樣,影片裡的一個革命者家庭的三個孩子,就像三塊寶,在影片裡被凸顯在重要位置,成為電影裡的耀眼的光暈。
在表現革命題材的電影裡,很少有《革命家庭》這樣,把一個純粹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內部關係打造得如此的水乳交融與濃情蜜意。
這樣,《革命家庭》裡的孩子,也就成了電影裡的主角。
而在這三個孩子中,最令人覺得耳目一新的角色是其中女兒小蓮的扮演者。
影片裡有一幕動人的父女見面的場景。影片裡的父親是由孫道臨扮演的,當他持重地回到家裡的時候,向孩子們展現的是他身為父親的慈愛的強勁力道,同時還用他的溫文爾雅的氣質,給孩子們以一種堅強的力量支撐。這才是父親由內到外的精神光澤的全部精華,所以,《革命家庭》裡由孫道臨扮演的父親,代表了一個父親身份的最高典範。
當父親回到家裡,女兒便撲到父親的懷裡,之後一直依偎在父親的胸前,充滿著幸福感地享受著父親的愛撫,同時,她把她的幸福的迴應,通過她的雙眸,停頓在父親的一笑一顰上。
這個場面太溫馨,也太美好了。
小蓮的扮演者名叫劉桂齡,之後並沒有見到她繼續出演過電影。
那麼,劉桂齡有著什麼樣的來歷與日後人生歷程呢?
在宋路霞所著的《細說劉秉璋》一書中,意外地看到了劉桂齡的不凡的來歷,以及她日後的發展路徑。
從這本書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劉桂齡身世不凡,是一個名揚海內外的晚清百年大家族中的晚生後輩。
劉桂齡曾祖劉秉璋,與李鴻章同屬晚清淮系洋務集團,劉家與李家有著密切的私交,也建立了複雜的姻親關係。
如此看來,劉桂齡如果經過密如蛛網的家族世系圖譜彎彎曲曲地爬梳的話,能夠與張愛玲也能聯上親戚的關係。
劉秉璋身任浙江巡撫之時,曾在中法戰爭鎮海之役中,三戰三捷,大振國威,為國家金甌完整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劉秉璋的五個兒子中,第四子劉晦之最負盛名,他曾經出任中國實業銀行總經理。而劉桂齡則是劉晦子的孫女。
劉桂齡的父母是美國留學生,原在上海的一家公司工作,後來因為他們的英語水平較高,1957年被聘用到解放軍外語學院任英語教師。劉桂齡也隨著父親,來到了北京,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主修鋼琴。
1960年,水華拍攝《革命家庭》時,尋找劇中合適的扮演者,影片中的小蓮的角色形象,還是一個青春少女,所以尋找的主要範圍,是瞄準這一年齡層次的學生群體。
據中央電視臺的播音員呂大渝回憶,她當年在學校裡,也參加了這一角色的競選,當時,哥哥的扮演者張亮已經確定,劇組人員讓她與張亮站到一起,個子高挑的呂大渝,與張亮相比顯得太過高大,難以給人一種妹妹的感覺,最終無奈地被淘汰了。
而李宗仁的夫人胡友鬆在回憶錄中說,她也曾是劇組裡確定的這一角色的選擇目標。如果胡友鬆能夠參拍這部電影的話,那麼,她的一生可能會發生徹底的逆轉,後來她在27歲的年齡上,嫁給大她四十八歲的李宗仁的奇異的婚配,可能就會走向另一種可能。
但不巧的是,已經從事護士工作的胡友鬆卻身患闌尾炎,手術之後,又引起腸黏連,躺臥病床三個月,劇組等不及了,於是劉桂齡成功入選。
當時胡友鬆二十歲左右,她的瘦長的臉型,比較接近於扮演母親角色的於藍的外貌,實際上,這個年齡,對於影片裡的角色來說,有一點偏大了,而十五歲的劉桂齡更符合影片裡的小蓮那種還在父母懷中繞膝承歡的人設。
當然,我們也看到,後期小蓮擔負的更為成人化的表演要求,則顯現出劉桂齡的表演有一點過度的稚嫩了。
因此,從最初定下的胡友鬆到最後出演的劉桂齡,顯現出電影裡的人物設定的一個截然相反的選擇取向。胡友鬆外表過分成人化,如果由她來扮演的話,那麼,孫道臨扮演的父親在影片裡親暱地捧著女兒的雙頰傳遞著父親愛撫的場景,未免有一點讓人難以接受。
而十五歲的劉桂齡,卻把小女兒的這種純真天然的情態表現得恰到好處。
而且有意思的是,劉桂齡長著一副銀盤大臉,帶著那個時代鮮明的特色審美傾向,後來的楊麗坤直到李秀明,都是這種圓盤臉型。有著這張大臉的劉桂齡在《革命家庭》中,時面具有孩子氣的娃娃臉的特徵,時而又帶有成人化成熟的傾向,尤其是她與哥哥結伴走在上海南京路上的鏡頭,顯得尤其成熟,凸顯出濃烈的青春風貌。
可以說,劉桂齡在《革命家庭》中扮演的小蓮是影片裡相當耀眼的一個角色,雖然沒有像哥哥那樣,發揮著推進情節的核心作用,但也給電影增添了親情的暖意,發散著溫馨動人的溫情氣息。
只是後來劉桂齡再也沒有參與過電影拍攝,那麼,她後來哪裡去了呢?
中學畢業後,她成績優異,直接升入了中央音樂學院。後來,她又隨調回上海的父母,轉學到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後,來到普陀區一所中學當音樂教師。
“文革”結束後,她重新回到上海音樂學院擔任老師,教書育人,一直到退休,桃李也算滿天下。
在《革命家庭》中扮演哥哥的張亮在影片裡,年齡變化也較大,從開始時的懵懂少年,到最後的慷慨赴死的革命者,角色形象反差強烈,但張亮卻較好地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嬗變,在影片裡留下了一個帥氣、朝氣的帥哥形象。
張亮的父親也有不凡的身世。其父名叫張今鐸,曾經在黃埔軍校任教官,與周恩來相識。後來又追隨周恩來來到延安抗大任教。解放後,曾任山東省政協委員。
張亮出生於1935年,曾經在《宋景詩》中扮演夏七,《上甘嶺》中扮演通訊員楊德才,《林家鋪子》中扮演壽生,拍攝《革命家庭》時,正值25歲,以他的陽剛的氣質,展現出了那個時代與今天小鮮肉截然相反的男性審美風範。
文革中,因《革命家庭》《林家鋪子》的牽累,張亮下放到青海話劇團,1978年調山東話劇團,擔任演員。1980年在上影廠的《喜盈門》中扮演仁文,此時他已經45歲,扮演的是一個憨厚、樸實的中年人的形象。回頭來看,他在《革命家庭》裡以青春勃發的形象留下了他演藝生涯中的巔峰性作品。
而影片裡扮演最小的弟弟的石小滿當時只有五歲,在影片裡還是處於懵懂無知的狀態,但他倒成了影片裡兄妹三人扮演者中一直活躍在影視圈裡的演員,日後他主演的《小鈴鐺》聲名遠播。我們也經常可以在電視劇中看到他的身影,如《大宅門》中扮演的人販子。
他的父親是著名的演員石羽,曾經在《小城之春》中扮演男主角,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無疑給石小滿參拍《革命家庭》提供了便利。
從導演水華拍攝的電影來看,《革命家庭》是他導演的影片中最具溫情的一部。
有意思的是,在水華文革前拍攝的電影中,幾乎沒有一部電影是以愛情為主線的,但水華卻能夠在電影中以含蓄的視覺鏡頭,表現出人物的那種情深深、意濛濛的感應情態,這種表現手法與能力,相信水華也能夠給予電影《西沙兒女》中由李秀明、朱時茂扮演的情侶角色之間的那種點到為止、恰到好處的由青梅竹馬生髮出來的戀情主旋蒙上和諧、溫馨、柔美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