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今年國定檔最熱電影之二,《中國機長》與《攀登者》從上映前就一直備受矚目。二者默契的將上映日期都定在了9月30日,可謂強強對決,互不相讓。
從9月30日到今天,雙方票房都在穩步攀升,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看過了這兩部電影,也自然的免不了在心裡將二者進行對比。
畢竟,有對比,才能更好的說明問題。
作為同期上映的“對手”,二者均表現出不俗的成績,那麼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今天,我們拋開個人喜好,從多方面理性的分析一下二者的強弱,到底孰優孰劣。
01導演、演員陣容《攀登者》
導演:李仁港;代表作品:《黑俠》、《星月神話》、《錦衣衛》、《三國志之見龍卸甲》等等。
該電影由吳京、張譯、章子怡、胡歌、井柏然等一線大咖主演,另外還有成龍的的友情加盟。
影帝、影后、視帝,尤其吳京更是首位百億影帝,加上成龍大哥的助力,這樣的陣容不可謂不豪華。
《中國機長》
導演:劉偉強;代表作品:《古惑仔》系列、《無間道》系列、《風雲》、《中華英雄》、《頭文字D》等等。
該電影是由張涵予、袁泉、張天愛、李沁、歐豪、杜江、雅玫、楊祺如、高戈等一眾型男靚女主演,更有楊穎、李現、朱亞文、關曉彤、陳數、吳樾、闞清子等一眾大咖助陣,如果《攀登者》的陣容可以用豪華來形容的話,那《中國機長》簡直就是奢華。
唐國強參加《吐槽大會》時曾說:“很多演員、導演,就是一口每天都在沸騰的大鍋,湊近一看,什麼也沒煮;一個好的演員,不是在於他本身的價值,而是要看他留下了什麼作品,人終究會被淡忘,但作品不會。”
那麼想要製作一個好的電影,自然是離不開整個劇組的精誠合作。
一部電影的好與壞,是浮是沉,除了要看演員們的演技,更要看導演的功底;一個高水平的導演可以把故事講述的更加有吸引力,容易讓觀眾輕易get到電影本身的內容再引起大家的思考。
從導演和演員的陣容來看,雖然雙方實力都不容小覷,但明顯《中國機長》更當的起“眾星雲集”,看起來《攀登者》要吃虧一些。
但電影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業,人多就一定好嗎?並不見得,很多電影就可以拿來舉例,比如《澳門風雲》,比如《天機•富春山居圖》。
02電影題材&故事型別《攀登者》由真實事蹟改編,最大程度還原了歷史,該電影講述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帶著國家和民族的重任,從外界普遍認為不可能的北面,登頂珠穆朗瑪峰。
由於第一次登山,遭遇了雪崩引起滑坡,千鈞一髮之際,方五洲(吳京飾)為了救曲松林(張譯飾)丟掉了攝影機,以至於即便登頂,也苦於沒有直接證據,而不被外界認可和承認。
1975年,也就是15年之後,中國登山隊又一次向珠峰頂發起衝擊,最終成功封頂並如願記錄下影像。
那一年,中國為世界所矚目!
《中國機長》同樣由真實故事改編。
講述了2018年5月14日的“3U8633”民航客機,由於航行過程中前擋風玻璃破裂散落,最後機長劉傳健以冷靜專業的高水準職業素養,挽救了整個機組人員及乘客安全的故事。
《中國機長》更具英雄色彩,力挽狂瀾於洶湧波濤之中,勇敢果決的為119名乘客及機組人員創造了無可複製的生存奇蹟。
《攀登者》在題材上,是屬於展現愛國情懷和振興民族意識的電影,而《中國機長》則是展現中國在某一領域的專業素養,同樣是危機重重,同樣的歷經磨難,但《攀登者》在巨集觀層面上更加值得讚揚。
當然,家、國之事,不分小大,但就作為同樣國慶檔的愛國題材電影來說,《中國機長》要失色一些。
理性分析二者區別,一個是捨己為國,一個救人救己,同樣值得稱讚,但觀眾很容易將目光聚焦於《中國機長》的冷靜和果敢,而忽略了《攀登者》的毅然和決絕。
畢竟《中國機長》是以最好的結局收尾,滿足了人們對生存的渴望和劫後餘生的狂喜;而《攀登者》雖然最後實現了“為國登頂、寸土不讓”的目標,但終究是死傷多人,結局有些悲愴。
在這個無數先烈們鑄造的和平年代裡,人們難免對《攀登者》代入感不深,倘若是讓我們的祖輩來看,必定聲淚俱下,對於那個年代,他們更有發言權。
《攀登者》的登山題材電影,在國內是非常罕見的,無論是《戰狼》系列還是《流浪地球》,都是開創性的電影,吳京不斷的尋找新的、空白的電影題材,不盲目跟風,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他區別於眾多演員和導演。
《中國機長》的航空題材電影,和《攀登者》一樣,都是待開發的市場空白區,第一個吃螃蟹的註定不會寂寂無名,這是趨勢,也是現實。這一點不單單是電影行業,各行各業在這個邏輯上,都是說的通的。
所以針對題材和故事新穎角度來說,二者依舊可以說是旗鼓相當。
03劇情翔實度對比《攀登者》在劇情上屬於“多線並進”式敘述模式,怎麼說?就是幾條支線中,很多線索並不是交替行進的方式,而是平行延伸,齊頭並進。
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執念,親情、友情、愛情、家國情,它們相互纏繞,最終又匯聚成一個相同的目標——登頂。
比如方五洲和曲松林,一個是較為理智的登頂執念,一個是相對偏執的登頂執念;比如方五洲和徐纓,一個為“愛”登頂,一個為登頂而“愛”;比如楊光,一部分為自己登頂,一部分為父親登頂;再比如李國樑,一部分為了“傳承”,一部分為了“繼承”。
每一個人都有不得不去登頂的理由,在那座聳立的雪山之下,人們不願意仰望它,更希望將它踩在腳下,去征服它,俯覽壯闊山河。
我最喜歡這部電影的地方,就是沒有強行煽情的“喊口號”、“打雞血”,從雪崩來了人們驚恐的四散逃亡,到“大風口”人們與大自然掰手腕,不過分宣揚愛國情懷,從普通人的角度帶著觀眾近距離感受登山故事中的起起落落。
《中國機長》在敘述方式上,屬於“一枝多蔓”式。不像《攀登者》,即便沒了方五洲,也會有“方六洲”“方七洲”接過重任繼續登頂。
《中國機長》則不同,不論是各個指揮部閉氣凝神的擔憂,還是擔心祈禱的同事、家人,哪怕同處客機之中的乘客和乘務員,除了相信機長以外,別無它法。
可以說,整個故事都是圍繞著機長“劉長健”而展開,同樣的狀況,不可複製,無法還原,是具有唯一性的。
電影中袁泉的堅定和幹練給很多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走出電影院,我依舊感嘆於袁泉的精彩演技,她對於人物的心理刻畫趨於完美,職業素質與人性在命懸一線的危難之間,仍然可以通過對諸多細節的把控,牢牢的把觀眾的注意力抓在手中。
現實中,機長劉傳健的女兒並不是當天生日,電影加入了這一細節,非但沒有畫蛇添足,反而加分不少,這條線索使張涵予的角色更加充實,展現了人物溫情的一面,使主角的定位更加有血有肉。
我覺得這一點是非常值得誇讚的地方,機長固然挽救了飛機上的所有人,但不能否認,機長也是一個普通的血肉之軀,也會想要活下去,電影中並沒有過分渲染機長的崇高和偉大,而是從家人和孩子的角度入手,側面的填補了其本身對於生的渴望。
從“高高在上”的偉大形象,用簡單的一個資訊就拉近了英雄和觀眾的距離,可謂點睛之筆。
從這一組對比來看,《攀登者》雖然內容更加翔實,但丟分也就丟在這裡,線索錯綜複雜,如果不是有吳京和張譯的對手戲,這部電影會丟分的更厲害。
《中國機長》也有相同的問題,仔細想來,很多鏡頭不是特別有必要,很多明星的露臉也不是很有必要。
所以,《攀登者》是丟分在劇本的打磨上,《中國機長》是丟分在些許的畫蛇添足,碼人的套路一個兩個有驚喜,多了就有些應接不暇,反而會讓觀眾容易齣戲。
所以,在這組對比上,二者都有槽點,孰優孰劣各自評判。
04目前票房&目前評分貓眼評分,《中國機長》和《攀登者》均為9.4的高分,其中《中國機長》70.4萬人打分,《攀登者》37.4萬人打分。
人數越多也就意味著平均打滿分的觀眾越多,而貓眼上雖然有相同的評分,但《中國機長》打分觀眾的基數是明顯高出《攀登者》一大截的,從資料上來看,《中國機長》的評分說服力要高於《攀登者》。
與貓眼不同,豆瓣的網友們似乎更加“嚴格”一些,在貓眼上兩部高達9.4評分的電影,在豆瓣上,分別是《中國機長》7.2分,《攀登者》6.8分。
二者非但沒有貓眼上那麼亮眼的9.4分,反而連8分都沒維持住,其中《攀登者》更是跌破了7分,只有可憐的6.8分。
當然,豆瓣作為老牌入口網站,其專業性是毋庸置疑的,豆瓣的網友可能在心中會給100分值的兩部電影從各個角度分析之後,減扣分值;而貓眼的網友則是更具欣賞眼光,可能在觀影之前心中就已經有了一個最低分值,然而在之後不斷的加分再加分。
另外,截止10月4日,《中國機長》的票房已經達到13.09億,而《攀登者》卻只有6.16億的票房,可謂拍馬難及,翻上一倍也追不上。
票房是除了評分以外的另一項直觀資料,從票房上看,《中國機長》是遙遙領先於後者的,簡直就是把《攀登者》按在地上摩擦了。
所以,無論是貓眼還是豆瓣,無論是從當前評分還是當前票房來看,《中國機長》無疑是勝過《攀登者》很多,這是由觀影人共同打出的分數,可以說是非常公平公正的。
05觀看感受&觀眾評價兩部同為“命題作文”的國慶檔熱門電影,在經過了這幾天的熱播之後,很多觀眾都在心裡對二者有了比較理性的判斷,孰強孰弱,或者說誰更勝一籌,想必大部分人心裡都有了一個答案。
先說說我的感受,國慶檔的三部大熱門小簿已經全部看了一遍,實話實說,在小簿心裡,《我和我的祖國》是排在三部電影最後的。咳咳,稍安勿躁,且聽小簿說完理由再噴我不遲。
《我和我的祖國》一共講述了7個故事,這是它的優勢,但同時也是讓它拉低我心中地位的原因,在我看來,它的7個故事,任何一個單獨拎出來,都可能成為熱門佳作;但問題也就出在這,7個感人的、充實精神世界的故事偏偏又都不完整,或者更直白一些說,我都沒看過癮,就結束了,此類堆砌的模式,我實在很難苟同。
言歸正傳~
看《中國機長》最大的感受,就是驚心動魄,可以說是從電影一開始,我就屏住呼吸,全神貫注,前半部分營造的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很是濃重。
電影中段,飛機前擋風開裂的那一刻我相信很多觀眾都和我一樣,立時發出驚呼聲,緊接著玻璃碎裂,歐豪被瞬間巨大的吸力吸出窗外,我更是捏了一把冷汗。
再有,穿過雷雲和冰雹雨以及堪堪飛躍雪山之巔都再一次昇華了那種凝重的氣氛和激動的心情。
再說《攀登者》,電影中三個登頂的主要人物,其實更像是各自城市裡的邊緣人物,拋開登山不提,三人事實上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種扎掙與社會底層,渴望被認可的氣氛其實電影是表述的很清楚的,但以我看到的反應來看,很多觀眾並沒有太在意這一點。
另外,無論是吳京與章子怡的感情戲,還是井柏然與曲尼次仁的感情戲,在我來看,是恰到好處的,他們有各自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自己的事業和愛情,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是個體自然就有不同之處和自私的一面。
在這一點上《中國機長》給人的感覺是整個機組人員和乘客眾志成城,每個人心底的呼喊聲都匯聚成同一句話:“活下去、活下去!”他們有同一個希望,同一個目標,所以看起來就特別有力量。
而《攀登者》不同,每個登山的人其實都是可以回頭的,這就沒了那種不成功便成仁,後悔無路的決絕。暈倒了,可以回營地,腿斷了可以回營地,甚至天氣情況惡劣也可以選擇不上,或者等待“空窗期”再上。
於是,兩部電影一對比,就形成了一個思維誤區,那就是《攀登者》弱於《中國機長》很多。
但如果理性的分析兩部電影,我反倒覺得《攀登者》更值得表揚,恰恰是因為誰都可以來登頂珠峰,恰恰是因為可以回頭,反而更加凸顯主角的民族意識、愛國情懷以及偉大的價值觀。
反觀《中國機長》,也正是因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原因,在絕對困境下產生無限潛能,最終逆轉“定局”,勝天半子。
從感官上來說,《中國機長》自然要比《攀登者》出彩一些。
張涵予曾說:“迫降之後調查組進行多次模擬川航事故飛行,每一次結果都是機毀人亡...”
也就是說,《中國機長》的例子,是無可複製的,是絕對的奇蹟,我們除了歌頌機長的冷靜和技術,讚美命運仁慈以外,更多的是對電影本身的驚歎。
那到底這兩部電影孰優孰劣呢?
我們先聽個故事:
一個畫家在展館放了一幅自己的得意之作,然後在旁邊貼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請列出您覺得不好的地方。”第二天畫家靠近一看,幾乎每一個位置都被圈了標記,並備註了人們覺得不好的原因。
第三天,畫家改變策略,依舊在旁邊貼了一張紙條,但內容卻做了改變:“請列出您覺得不錯的地方。”第四天畫家再看,和第二天的情況完全一致,又是幾乎每個地方都被做了標記,並說明了不錯的原因。
所以,由這個故事,我們不難看出,任何一個“作品”,都是無法取悅所有觀眾的。
但從電影本身的角度出發,它拍出來就是為了給觀眾觀看的,如果受眾中大部分人都不喜歡,那這部電影就可以說是“爛片”,如果很多人都喜歡,也可以說它是優質的。
經典如《肖申克的救贖》貓眼評分9.5,豆瓣評分9.7;沒有拿到滿分,這說明這部普遍都喜歡的電影,仍然讓少數觀眾無法完全認可。
然而更加不可思議的是,當年打敗《肖申克的救贖》一舉奪冠的《阿甘正傳》,現在豆瓣的評分反而只有9.5,是低於《肖申克的救贖》的。
可能有人要說了,拿“機長”“攀登者”和“肖申克”“阿甘”作對比,有些太抬舉它們了,其實並不沒有,兩部都有真實的故事背景,都具備成為“經典”的潛質。
“完美”如《肖申克的救贖》,霸佔豆瓣榜首至今,當初也是票房慘淡。
結尾:由以上5個角度對比來看,《中國機長》是優於《攀登者》的。
但未來是《中國機長》繼續領先,還是《攀登者》“反敗為勝”,還是要交予時間來印證。
有人曾經這樣形容電影:所謂經典,就是無法忘記的;所謂流行,就是慢慢記不起的。
可是不管怎麼說,它們仍是充實了我們的國慶,這是無可否認的。
也祝願未來,會有更多更優質的中國電影,繼續帶給我們以震撼和感動!
感謝閱讀!
-End-
-
1 #
-
2 #
為什麼一定要比,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兩部電影我都看了,都非常喜歡非常感動。而且,兩部電影給我的一個提示都是要相信科學,尊重職業章程職業守則,無論飛機成功備降還是珠穆朗瑪成功登頂,都有平時的苦練基本功做保證,這才是成功的基石
-
3 #
兩部都看了,攀登者更精彩!
-
4 #
三部電影都看了,攀登者最震撼,但敗筆或許是編劇上的問題,使得整個劇情比較凌亂
攀登者好看,必須帶孩子看,不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