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PPTV網路電視上觀看了韓國戰爭片《向著炮火》,儘管觀看此片亦是晚了一步,但這是本人觀看多部韓國拍攝的朝鮮戰爭片,尤其是《太極旗飄揚》之後印象較深的戰爭影片,遠比《高地戰》要略勝幾籌也。特作此貼,以此一孔之見為個人觀片留念,與網友們探討並期賜教。
一是戰爭題材別具一格。該片突破了朝鮮戰爭片軍人之間的殊死廝殺與浴血鏖戰之傳統模式,而是將視角延伸擴充套件到朝鮮戰爭初期時徵集的71名韓國學生兵與朝鮮人民軍一個營傳奇對弈,透過這一特殊視角反映戰爭的殘酷以及血雨腥風中的人性,也是該片的最大看點之所在。
二是主角形象外柔內剛。僅上過一次戰場,連槍都未放過的吳長範,給觀眾的唯一印象是膽小、猶豫與懦弱。守護浦項的姜錫泰帶領的韓軍部隊因接到死守洛東江的命令轉移防區,而浦項此時也成為了戰火前線,料想不到的是吳長範卻被姜錫泰戰場臨時任命為死守浦項的學生兵中隊長,被抓去從軍的少年犯的甲兆多次挑釁、褻瀆、輕視吳長範,學生兵們無不懷疑吳長範能否擔當如此領軍大任。然而,“炮火轟鳴方顯英雄本色”,外柔內剛的吳長範以超人的膽略和戰術率領學生兵們血染疆場,同歸於盡,終於打退了朝鮮正規部隊鐵甲重器強兵武裝的進攻。
三是故事情節悲壯悽切。影片開頭部分尤為精彩,朝鮮軍隊和韓國軍隊在城區裡的激烈巷戰引人入目,可圈可點。片中守護浦項的高潮部分演繹得更為精彩火爆、扣人心扉。如果說,朝鮮人民軍充滿激情地以排山倒海之勢的行軍、前赴後繼、視死如歸的進攻彰顯了其英雄軍魂;那麼,臨危不亂、守土有責的“學生兵就是軍人”,用自制汽油彈、人體炸彈抵抗坦克進攻、用步槍抗擊強兵進攻、尤其是片尾吳長範、甲兆以少擊多、以弱抗強的凜然就義壯舉更顯其何等悲壯慘烈。
四是愛國主義普遍真理。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開始,撇開其戰爭的特殊政治因素及相關背景,就韓國自身的政治立場而言,受韓國教育的青年學生在國家瀕臨危難之時,從未摸過槍炮的莘莘學子們毅然將生死置之度外、為國捐軀,在當今朝韓戰爭有可能發生的嚴峻局勢中依然具有可資借鑑的現實意義。
敗筆所在與致命缺陷——朝鮮人民軍不可能不堪一擊。鑑於面對的是一群從未上過戰場的學生兵,朝鮮人民軍少校出於人道主義和愛護生命的軍人守則,在正式大舉進攻之前曾驅車警告通知韓學生軍放下武器,繳械投降,這顯然符合歷史的真實。儘管韓學生兵是有備而戰,攻朝軍輕敵而不備;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而一群連槍都未摸過、連基本的訓練、軍紀都沒有的學生兵競能抵擋住對方一個整編營的進攻,朝軍的鐵甲重器猶如一推廢鐵,朝軍的全面進攻猶如一堆稻草人;這顯然貶低了朝鮮人民軍的智商和軍事實力,也是該片的最大敗筆所在,使該片的真實性與可信性大打折扣。
編後語:“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分久必合也,筆者希望看到朝鮮半島北南統一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