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沒想到費了我10年努力、花了投資人無數錢的四部電影沒紅,這個沒花我什麼精力的節目紅了。——高曉松
高曉松所說的沒花什麼精力卻紅了的節目,叫《曉說》。
據說這節目的名字還是韓寒給取得,我曾經也看過幾期,是一檔娛樂性、知識性兼有的脫口秀節目,也為觀眾揭示了歷史上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所以喜歡看的人有不少。
高曉松也隨著這檔節目一起火了起來。
對於高曉松來說,這檔節目走紅是他萬萬想不到的,想想也是,此前他花費巨資打造的電影看的人少之又少,誰又會想到一檔脫口秀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節目火了,看得人多了,高曉松在節目中的一些觀點,自然也受到了大眾廣泛的關注,當然也有爭議。
明朝是個“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士、無名將,也是中國開始走下坡路的時代。
這話說出來之後,受到了廣泛的熱議,當然,熱議的內容幾乎是一邊倒的反駁,那麼高曉松為何會這樣說呢,難道真實的明朝真是如此?
二、
有著這些頭銜加持,所以他也是一個名人。
高曉松的家庭背景並不簡單,他的父親是清華大學的教授。
他的母親張克群是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師從從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梁思成,可以說在建築設計上有很高的話語權。
在前些天,還讀過她所寫的《北京古建築物語》,用樸素的語言,為讀者講述了北京古建築的前世今生,十分具有可讀性。
他的外公張維是深圳大學創辦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他的外婆陸士嘉是北京航空學院籌建者之一,世界流體力學權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中國籍博士。
有這樣的家庭,高曉松如果成不了名人,那真是讓人奇怪了。
想必細心的小夥伴已經發現了,他的家庭和建築息息相關,但在歷史上卻沒有讓人信服的成就,所以高曉松對於歷史內容的解說,應該歸結於個人愛好研究,而不是家庭薰陶。
對於歷史人人都可以各抒已見,但高曉松說明朝是個三無朝代這事,恕在下不敢苟同,不說別的,單單說從元朝手裡搶到天下,這事就不是那麼簡單。
不過,在反駁之前,我們還是先看看高曉松這一論斷的依據吧。
三、
從朱元璋登基稱帝到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國祚276年,期間有16位皇帝,但這十六皇帝中,有不少奇葩。
比如說二十年不上朝的明世宗朱厚熜,再比如說貪玩成性的明武宗朱厚照等等,正是因為這些奇葩的存在,於是就有了明朝無明君的論斷。
唐詩、宋詞、元曲,這是中華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時代的代表,但是遺憾的是,到了明朝,什麼都沒有,而在文學方面,更是沒有出過像李白、蘇軾、關漢卿之類名垂千古的人物。
既然沒有泰斗一般的人物,於是就有了明朝無名士的論斷。
明朝是個以文制武的朝代,後來領兵打仗的大多都是文人出身,在我們普遍的印象中,文人去打仗自然沒有武將那邊厲害。
如果要舉例子的話,袁崇煥也好,洪承疇也罷,這不都是文人出身,於是就有了明朝無名將的論斷。
還別說,乍一看,感覺還挺有道理的。
畢竟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明朝就是一個奇葩的王朝,可以說從老祖宗朱元璋開始,這種奇葩的基調已經定下了。
但仔細想想,我們便會發現這種論斷,犯了一個不能被人接受的錯誤,那就是以偏概全。
這就好比,我路上看到了一隻黑貓,我就說這世界上所有的貓都是黑色的。
可笑嗎?
當然可笑。
四、
明朝有明君嗎?
這要看評判標準,如果有缺點就不能被成為明君的話,想必不單單是明朝,放眼整個封建帝制都人能入選明君。
即便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個被後世稱之為明君的帝王,他們依然有自己的缺點,秦始皇殘忍暴虐、漢武帝好大喜功、唐太宗得位不正,宋太祖欺負孤兒寡母。
所以,對於明君的定義,不能單看他們的缺點,要看他們為百姓做了什麼,更要看他們在歷史上起到的推動作用。
如果要以這樣的標準來看,明朝當然有明君。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殘暴的元朝,終結了動亂,是為明君;明成祖朱棣編修《永樂大典》,五徵漠北,是為明君;明神宗朱翊鈞開創了萬曆中興,是為明君。
如果這些人還不夠,那麼我們上文提到的20年不上朝的明世宗,他也取得了大禮議的勝利,推行了嘉靖新政,更是組織力量抗擊倭寇,從百姓的角度看,不也是一位明君嗎?
即便後來他做了很多壞事,可是漢武帝后期、康熙後期、乾隆後期,不也照樣做了很多糊塗事嗎?
人是會變的,如果用一件壞事來否認終身的成就,這就有些激進了。
五、
明朝有名將嗎?
當然有,而且不是一般的多。
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武將,幾乎隨便說一個,其名聲都令人振聾發聵,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等,甚至是他不太成器的侄子朱文正,那也在洪都保衛戰中創造了奇蹟。
這些人我們就不細說了,因為會有小夥伴們說,按照出生時間算,他們都屬於元朝人。
那我們就來說幾個地地道道的明朝人。
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繼光是地地道道的明朝人吧,誰要說他不是名將,估計他能氣得從書中跳出來,然後一口鹽汽水噴出去。
戚繼光頭上頂著的頭銜有很多,他是名將,是軍事家,也是詩人和書法家,在打擊倭寇和維護東南沿海百姓的安居樂業上,他功不可沒,尤其改良了武器和訓練出的戚家軍,都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存在。
再說袁崇煥吧。
袁崇煥是進士出身,說他是個文人倒也沒錯,但如果要說他不是名將,估計連歷史學者都得氣哭。
袁崇煥雖然是文人出身,但他確確實實是打仗的好手,面對彪悍的清軍,袁崇煥數次打得他們找不到北,憑藉著超乎常人的軍事指揮能力,打出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等漂亮的戰役。
後來還打敗了赫赫有名的皇太極,只是可惜最後他沒能死在戰場上,反而因為皇太極的離間計死在了自己發誓要終身效命的明朝皇帝的手中。
六、
明朝有名士嗎?
當然也有,而且和名將一樣,人數也不少。
先說個名氣最大的名士鎮鎮場子,唐伯虎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他就是明朝地地道道的名士,雖然一生窮困潦倒,但誰也不能說他不是名士。
畢竟他的字畫,在現在幾乎成為了無價之寶,如果誰家有唐伯虎的真跡,那麼這輩子就可以放棄奮鬥了。
除了唐伯虎外,明朝還有三大才子,分別是解縉、楊慎和徐渭。
解縉是《永樂大典》的總編纂官,更有治國安邦之才,被公推為博學第一。
楊慎超級喜歡讀書,江湖人送外號,無書不讀,被公推為博覽第一,他也創作了很多作品,單單存世的詩作就有2300多首,要知道李白全集中也僅僅只收錄了1000多首。
徐渭更是一位牛人了,他被公推為多才第一,詩、書、字、畫樣樣精通,更關鍵的是,他還精通兵法和戲劇。
他曾憑藉一己之力盡破多年的倭寇之患,晚年更是悉心培養出了明朝名將李如松,這樣的人誰又能說他不是名士?
七、
所以,高曉松曾在節目中說,明朝是個“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是很不客觀的論斷。
更讓人不能接受的是,他還說了明朝是中國開始走下坡路的時代,但放眼當時的全世界,明朝都是龐然大物,綜合國力不知道能甩西方國家幾條街。
我們開始走下坡路的時代是在清朝的康乾盛世,東西方的差距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拉大的,根本也不關明朝什麼事好嗎?
對此,您認同嗎?
參考資料:《明史》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