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同的世界,同一個媽媽!”
2020年大年初一零時起,徐崢自導自演的《囧媽》全網首播了。做為“囧系列”的作品,這部電影其實有著和《泰囧》相似的模式。
徐崢飾演的老闆,為了和快離婚的老婆爭奪共同開發產品“暖霸”的專利,陰差陽錯坐上了和老媽一起開往俄羅斯的火車。
六天六夜的行程中,兩人囧事連連,最終達成了母子、夫妻之間的諒解。
如果說片中對夫妻關係的剖析,還屬於“各花入各眼”。但是對徐崢兒子和黃梅瑩“囧媽”母子關係的描寫,卻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老媽的追魂奪命call、60秒語音方陣、喝不完的滋補豆漿、兒子忙著工作而老媽不停地投食,都讓網友不禁驚呼:
“不同的世界,同一個媽媽!”
影片的前半段,中國式偏執狂媽媽+想逃離卻無力兒子之間的鬧劇,如放大鏡般映射了每一個人的神經,你也有遭遇過類似的“囧媽”嗎?
影片一開頭,袁泉飾演的妻子,就和徐崢說道:
你心裡面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都這麼多年了,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這一番話,和片中徐崢對“囧媽”說的一番話如出一轍:
在你心裡面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呢,難道你就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你想象中的兒子?!
02 “相親相愛”還是“相愛相殺”?
電影中,“囧媽”黃梅瑩因為和兒子發生矛盾,中途擅自下了車。
徐崢在冰天雪地裡找到了她,老媽說當初自己是因為愛情和對方結合,而兒子徐伊萬的名字,是源於當初兩人相愛時看的第一部電影《伊萬的童年》。
結婚後,因為兩人文化背景和家庭背景的差異,所以過得不幸福。
“你能看到他是你爸,但你看不到他是我丈夫。”
“婚姻生活和我想得太不一樣了。”
但是因為年少兒子的一句話“媽媽,等我長大了,我來保護你”,她打定主意要用一輩子的時間陪伴兒子。
但是因為兩人之間這段日子的經歷,老媽感覺到兒子也長大了,也需要有自己的人生了。
“學會和母親和解”,是這部電影親情線貫徹始終的主題。
片子中的兒子,厭惡老媽給自己發“60秒語音方針”,但是在給別人交待任務時,也是用同樣的方法;
也是這個兒子,費盡心思拿到了自己的護照要飛去紐約,但是一掏兜,發現老媽裝的3顆大白兔奶糖,終究還是沒狠下心扔下老媽;
也是這個兒子,前一秒還不喜歡老媽對自己各種投食,下一秒就津津有味地吃著“媽媽牌紅燒肉”,真香。
片中的兒子和老媽,何嘗不是我們每一個人?
對兒女來說,一方面嫌棄父母對長大成人後自己的噓寒問暖,另一方面又享受爸媽愛護給自己帶來的便利。
對父母來說,一方面希望孩子在自己的羽翼下安然長大,另一方面又掌握不好愛的尺度,把愛變成了控制。
03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電影中除去親情線,另外一條愛情線,就是主人公瀕於破裂的婚姻了。
就像歌裡唱的“開始總是分分鐘都妙不可言,誰都以為熱情它永不會減”,但最後有多少人能走到終點?
在越洋電話裡,兒子終於和妻子喊出了深埋心中的話:
“在感情裡面講道理就是最大的不講道理!我就是不想跟你離婚!”
“我不想跟你分開,可以嗎?”
“因為我還喜歡你,我還愛你,所以我就是敝履(一塊破抹布)嗎?”
片中的老媽和丈夫,因為愛情而結合,又因為無法理解彼此而分開。而兒子和妻子,最開始也因為相愛而結合,卻發現委屈求全終究換不來白頭偕老。
突然想起了茨維塔耶娃的那首《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在某個小城,
共享無盡的黃昏,
和綿綿不絕的鐘聲,
此刻你若不愛我,
我也不會在意。
曾經有一位哲人說過,愛情中的兩人啊,因為相互了解而相愛,又因為太過於了解對方而分開。
為了你,我變成了不認識的自己。這份感情,還是我當初要的渴求的那份愛嗎?
這種做法,無異於”削足適履”,因為為鞋子太小,就把腳削去一塊來迎合鞋的大小。除了無盡的痛苦和糾纏,還能有什麼意義嗎?
04 “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片子的最後,徐崢給妻子寫的一段話,雖然表面上是關於愛情,但是核心我覺得同樣適用於父母和子女。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在爭吵,可我們的出發點是對於彼此的愛,只不過,這份愛是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老媽摘下了假髮,並讓兒子陪自己給丈夫掃墓。望著窗外的景色,老媽喃喃自語道:
“電影裡的伊萬是個小男孩,我的伊萬,已經是個大人了。”
05 “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某一期的《朗讀者》嘉賓是著名的演員斯琴高娃,她讀的是文章,是賈平凹的散文《寫給母親》。
“現實告訴我,媽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陰陽兩隔,母子再也難以相見,頓時熱淚肆流,長聲哭泣啊。”
“人活著的時候,只是事情多,不計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來,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媽就三週年了。”
文章讀罷,斯琴高娃的淚水悄悄地滑落,董卿走過來,和她相擁失聲痛哭。
董卿說了一句話:“對不起,讓您難過了!”
而斯琴高娃迴應道: “唉,是該難過一下了!”
在座的觀眾,無不潸然淚下。
他們中有多少人,子欲養而親不待?
《囧媽》老媽,在兒子的幫助下,和姐妹們在俄羅斯紅星大劇院裡放聲歌唱。
而此時此刻的你,為母親,做過什麼嗎?
也許你會說,我的原生家庭不幸福,我真的無法原諒他們,更談不到為他們做什麼了。
沒關係,不能原諒的,就不必去原諒。內心中的憤懣,並不需要去壓抑和刻意淡忘。
但是更多人和父母的關係,就如同片中母子一樣,“相愛相殺”。
而大部分人,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變成兒女眼中的“囧媽”、“囧爸”。
也是時候,《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了。
“終有一天,你我都會步入荊棘之地”。
這本《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不僅適合父母看,更適合我們每一個人。
某戀平臺數據顯示,中國的空巢青年已經超過2000萬,他們年齡20-39歲之間,與父母長期分居、單身租房。
在人生最美好的前30年,已經體驗到了自己“老後的滋味”。心靈上還沒成年,思想已經在經歷“中年危機”了。
與其與老去的自己“較勁”,還不如坦然相對,成為你自己。
1.到了年紀就要服老,正確看待衰老的自己。
本書作者拉姆•達斯到了60多歲也不服老,他曾跟一群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玩衝浪被劃傷,也曾在因為跟年輕人比賽搬磚被累崩潰。
“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的他,因為得了中風,才不得不接受自己變老的事實。
尊重自己的身體,換個角度審視自己的身體,不再因為執著而痛苦,是開啟全新旅程的第一步。
2.放下慾望,學會“無知”
中國有句俗語“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不知道有多少人知曉它的含義。
“少不讀水滸”是因為《水滸傳》中所描述的兄弟情深,很容易讓少年的我們,失去判斷力,跟風做一些出格之事。所以說少不讀水滸。
而“老不看三國”,則指的是《三國演義》中的群雄,雖然都是亂世梟雄,但最後都是失意落敗。
尤其是對曾經在工作中有過一定輝煌的父母來說,讓他們接受老去後的“人走茶涼”,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
如果無法調整好心情,要麼就會讓自己擰巴,憋出病來;要麼就情感勒索兒女,把親情變成控制的枷鎖。
這個時候,就要學會“無知”了。
不要為之前的身份、角色所累,而是試著在參與和謝幕之間,尋找一個平衡,展現自己的智慧,加深對自己的認識。
3.與恐懼“硬剛”,做好當下的一件事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美國醫生特魯多德醫生的墓誌銘。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人攻克了很多醫學難題。但是醫學不是玄學,因為前者是有界限的,不會讓我們永遠長留於這個世上。
既然青春留不住,還不如與恐懼“硬剛”。坦然面對對未知的恐懼,放下對“自我”的掌控,做好當下的一件事,就足夠。
專注於當下的事情,會讓我們慢下腳步,嗅一次花香、品一口清茶、關注每一次呼吸,感受這一刻的美好。
做為兒女,別不待見父母,他們也曾是眉眼清秀的鄰家少年少女;
做為父母,別去偽裝自己,其實子女要的終歸只是你的理解與尊重。
新的一年,有愛、有期待,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