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海相依《山海情》火了,因為山有情,海亦有情。
最重要的是代代相傳,子孫有情。
生長在那片土地上的人,都有一個相同的名字,叫農民。
樸實無華的生活讓人既枯燥又厭煩,但這枯燥壓抑中,帶有異鄉人濃濃的依戀,懷念。
我們懷念飯後三五成群的坐在大樹下的老漢們,他們帶著的菸袋,還有那掛著的小煙鍋。
下地幹活扛著鋤頭的大人們,他們正在回家的路上。說說笑笑著。
她們商量著明天要去趕集,買個小簸箕,小鏟子,她們互相吐槽著,吐槽自家的孩子,兒媳,還有那不成器的老漢。
那片海,那座山,是農民的根。
那棵大樹,那個冒著濃煙三十年不曾變的煙囪,好像在眼前。
藝術帶給觀眾對生活的嚮往《山海情》裡的濃濃的陝西方言,讓人想起了《白鹿原》。
兩部劇都是以農村為背景的,但是選角大不一樣,《山海情》的年輕演員比較多一點。
《山海情》的結尾雖然沒讓很多人圓了夢,因為我們在看的時候,都希望,希望相愛的人能夠在一起,糊塗的人能夠清醒一點,身體不好的人能夠好起來,不著調的人能負責任一些。
多多少少,他們給了我們一個圓滿的結局。是導演,編劇,是演員們。
『2』
生的痛苦,活的痛苦,死的痛苦但在《白鹿原》裡,就沒這麼圓滿的結局了,但說起結局,沒有不完滿的結局,只有耿耿於懷的期待。
我們總是期望著劇中逝去的人能夠活過來,活著的人能夠活的更好。
田小娥是一個深受封建禮教社會迫害的女性,進祠堂是她一生的執念,可也是白鹿原村民們的執念。
在鹿兆鵬告知他和黑娃蘇聯沒有祠堂時,她的反應讓人心疼,滿臉的驚訝,她不知外面的天地有多大,她也不願去外面看看。
她是生的痛苦,活的痛苦,死的痛苦。
看一次《白鹿原》,像是走了一趟地獄。明白了死無葬身之地到底是什麼意思。
因為在她的眼裡,白鹿原是生的地方,也是埋她的地方,黑娃是她的希望。
白天與黑夜相接《白鹿原》這樣的劇情讓人看著揪心,因為在看劇的過程中夾雜了自己的期望,把對自己的期望放在了劇中人物的身上,希望他們有個好的結局。
可是田小娥活不過來了,而黑娃卻可以娶別的女人。
他們這個家族,白家,鹿家,整個白鹿原,都籠罩著一股詭異的氣息,像是一個大活人被捂在了密閉的房子裡。
讓人喘不上氣,無數雙充滿勇敢,力量的,健壯的雙手在白鹿原變得無力。
只有逃離才能改變,改變自己,可那深深構陷著良民的封建思想絕不會輕易放過哪一個人。白靈那一代的年輕人就像曇花一現。
讓人欣喜終於有人像衝破枷鎖的獅子一樣敢於反抗,敢於撕開一個裂口,敢於在裂口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毫不遮掩。
『3』
光明一直在黑暗中鮮活的《山海情》像是彌補了觀眾在《白鹿原》中的遺憾一樣,同樣都是土中的世界,可這次“土裡土氣”的演員們,讓我們感受了一次來自於家鄉的溫暖。
那每一抔黃土,都像是心中的念想。
每一個人的身影,都能夠想起自己村兒裡的某個人,那個黑著臉的村幹部,成天沒正事兒的狗蛋兒。
生龍活虎的年輕人,像是深埋在這黃土地裡的種子一樣,開花結果,代代相承。
他們都想出去,但他們更想回去。
回到那個熱炕上,和老父親坐著聊天喝茶,看著忙進忙出的母親與妻子,孩子在周圍跑跑跳跳著……
鄉愁永遠無窮無盡,如果逝去的人可以再次懷念往事,那麼被懷念的一定是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