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民!”當黃軒飾演的馬得福剛說出這句話,張嘉譯飾演的支書馬喊水反手就把他兒子的飯碗扔到遠處。
這一情節,演繹得太過緊湊,讓人有點措手不及。
為何當爸的情緒反應如此激烈?
當聽完事情的來龍去脈,讓人不禁陷入深思。
因湧泉村整村搬遷工作受阻,對那些李姓太爺類的頑固分子拒不接受新思想,馬得福在一家人的飯桌上未免有些牢騷。
這本是關起門來一家人面前的真情流露。
但沒想到,馬支書第一時間聽到就勃然大怒:
“以後再不允許你說出這個字,這樣的話!”
這時,馬得福心裡是憋屈的,只要有一戶不搬遷,整村搬遷的任務就無法落實。
而當時馬得福臨時掛牌鎮長受了停職處分,人整個狀態是低迷的,是李長樹書記給了他這樣一個實際工作,幫他重振信心,再次用成績來證明自己。
而現在卻因這樣的阻力而無法開展工作,他快要崩潰了。
他發牢騷是情由可原,事實就是如此嘛。
馬支書是如何開解兒子的呢?
他和兒子一起走到滿是黃土的山上,看著這一片熟悉的土地,緩緩講起湧泉村的故事:
當年馬姓人氏因貧困四處流浪,每到一處地方,人們都排斥他們,總是想方設法攆走他們。
而當他們來到湧泉村時,這個當時只有一個李姓的村莊,卻無私接納了他們,讓他們馬家人從此有了個落腳地,不再到處飄蕩。
從此以後,馬家也成了這個村子的真正一分子。
對於李家這份的知遇深情,馬家人是感激不盡的,在供奉祖宗時,除了馬家先人,還有李家先人。
滴水之恩當湧泉以報。
這就是馬家人總是格外敬重李家人的真正原因。
馬家的先輩因為李家先輩的善良仁慈而在湧泉村紮了根,他們也有了自己的後輩,可謂根深葉茂,但他們始終忘不了恩人的恩情,任何時候也不願意與對方有任何不解與過節。
瞭解到這些歷史,馬得福彷彿恍然大悟。
當李太爺說:“這裡是先人留下的根,想過以後荒了的地,拋下先人的墳頭,是一種怎樣的光景嗎?”時,馬得福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波動,他因思慮成疾,燒了一晚上,就快要放棄勸村民搬遷的念頭。
是後來發生的三件事,才讓馬得福漸漸從迷茫中找到思路與應對辦法。
第一,妹妹得花,在村喇叭上說,你們幾十歲的人,只考慮你們和先人,有沒有考慮過你們的孫子輩之後的事情?小學要跑十幾里路,初中跑幾十里路,孩子們這樣苦,長輩們有沒有心疼想辦法?有這樣一個好辦法能讓後輩們過上好日子,咋就想不通?
第二,初戀水花,特意跑回來告訴馬得福,她的爸也想搬遷,許多李姓人也想搬,但歲數大的李太爺不表態,別人不敢違逆。
第三,李太爺喝農藥鬼門關走了一趟,是馬支書灌了肥皂水,才拉他回來。
本以為是轉機,卻陷入死局;本以為是絕境,卻是千載難逢的好機遇。
馬得福在得知李太爺們思想動搖和喝藥捨命去醫院的路上,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他聲情並茂,眼淚都快掉下來,說自己的爺爺就是因為生病去醫院的路上,路途太遙遠,最終耽擱。
他還說了一句最重要的話:人不是樹,人有兩頭根,一個是先人留下的根,一個是後人也會紮下根。
就是這一句話,最終觸動了李太爺。他終於爽爽快快地放下自己的思想包袱,跟著小輩們一起吃了“百家宴”,歡歡喜喜地整村搬遷。
事實證明,李家輩的人並不是刁民,是他們的思想裡有一種傳統的長輩們的根,他們尊敬先人,捨不得不守護他們。
後來讓他們思想動搖的是,不只是要恭敬先人,也要重視活著的後人。
根可以是兩頭扎,先人留下的不能忘,後人未來發展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看來一味發牢騷並不能解決什麼問題,從思想上去感化對方才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