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這些天看到不少關於《上陽賦》的爭議,章子怡的少女感就吸引了諸多“炮火”,觀眾覺得她現在的狀態演不出15歲少女的嬌憨。

我也看了《上陽賦》,預告很驚豔每一幀畫面堪比電影,服化道用心,實力派演員陣容,“電影臉”章子怡的首部電視劇……沒有不看的理由。

看過不少粗糙製作的劇之後,大眾內心對《上陽賦》的期待很高的,它很適合放在高畫質螢幕上細細觀賞。

不過,前幾集的確讓人提不起興趣,她的長相與狀態很難撐起少女的“形”與“態”,也有不少網友給出“後期真香”的評價。

為什麼一直被讚譽骨相美的章子怡,到了電視上卻爭議頻頻?“電影臉”與“電視臉”有什麼區別?

我想從我的角度談談對少女感角色的理解,以及“電影臉”與“電視臉”的區別。

1 中年少女感?

這部劇前期最大的爭議之一在於女主表演痕跡較重的少女感,的確是這樣。

少女之“形”:面部骨骼量感較輕、面部容量較充盈,無皮相衰老,其次,整體年齡感偏低,膚色通透感較高,體型輕盈,允許瑕疵存在。

章子怡的身形是輕盈纖瘦的,拉遠鏡頭完全沒問題。

她的皮肉緊緻度也是不錯的,沒出現明顯的“三八紋”。

問題在於面部容量相比少女時期有明顯丟失,表現在側面顴骨到頦部較明顯的波浪感線條,乾癟的面中與凹陷的上眼瞼,這些都是面部容量最容易丟失的地方。

▲ 攝影師非常喜歡拍章子怡的半側面,這時候剛好暴露她的面部容量問題

凌厲、滄桑、憔悴,實在很難和15歲少女聯絡上。

其次是妝容問題,她的前期妝容用了大量粉色,甚至有白皮才能駕馭的熒光粉(上一張右圖),妝容卻沒糾正面部的衰老問題,就有強行扮嫩的痕跡。

我試著P了下她的妝容,不想改動章的原貌,只糾正了面部容量、年齡感氣色不佳的問題,讓她的臉透出少女才有的白裡透紅,她的容貌自帶的倔強才會比較接近少女才有的小性子。

我整理出上面的改妝思路,大家平時修圖可以得到些啟發(由於每張臉情況不同,改妝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高發際線會令人想到年齡感壓力大,眉形生硬使她的面容頗為凌厲,在改妝時面部的比例、銳角、曲度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與期望效果進行靈活調整。

我還P了一張她的妝容,大家可以猜猜改了哪幾處(不過她的神態很難改,P完還是有少女臉上沒有的深沉感)。

▲ 修改後沒有加柔化濾鏡是不希望她的畫質風格變味。

從妝容修改來看,我認為換妝容可以適當改善面部容量不夠、過多的稜角感、“少女感”不濃厚的問題,加上前期控制拍攝角度,少拍半側面,不要暴露太側面凹凸的顴骨與側顏波浪感線條,也不會有太多吐槽。

不過,少女的神態很難調整,也不好演。

少女之“態”,可以用純粹、初心不滅來形容。

這與年齡、閱歷有直接關係,隨著社會閱歷的豐富,接受過社會的毒打,少女早以被銳氣包裹,披上盔甲,心境與眼神自然不同了。

阿嫵少女時期的眼神,並不像十幾歲少女那樣“眼裡有星星”(雖然部分少女也有雙目無神的問題,但大家都希望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影視作品裡的少女最好有)。

▲ 她的眼神始終是蒙上一層灰,且不太聚焦

加上章子怡的眼神聚焦感偏弱,演睿智、機敏、活潑一點的角色略吃虧(同類型眼神弱的還有劉ss與喬x)。

▲ 不是提肌無力的問題,是眼球聚焦不在同一位置,很暗淡,一般與散光、斜視有關。

接受過社會毒打的人很少還能保留住純粹感,年齡小的演員中仍有少女之“態”的比例則大很多,因此不少導演喜歡去學校挑演員演少女,因為她們自帶鮮嫩的朝氣,不用刻意演,本色出演

以上分析,章子怡無論從面容調性、動態神韻、妝容效果來看都離少女感有明顯差距,當演員的形象與角色形象分離度較大時,一般要靠表演“拉回來”

然而,每一位演員不一定能駕馭每一種角色,“拉回來”的過程很容易產生“凹太過”或“還不夠”的問題,章子怡塑造的少女阿嫵就是前者(隨著角色的成長,她的優勢會愈發明顯)。

以前也存在,演員從年少一直演到老年,但並沒有現在吐槽這麼猛?我認為這是與大眾日益提高的審美品位影視作品競爭激烈觀眾發聲途徑多元化有關,這裡不再細表,我想借著上陽賦談談“電影臉”與“電視臉”的區別。

2“電影臉”有特殊偏好

在大家的印象中,專門拍電影的藝人很少去拍電視劇,從電視咖轉成電影咖的也不多,除了行業內有“咖位”高低一說外,大小熒屏對臉的要求也有明顯的區別。

區別一:螢幕尺寸對面部瑕疵包容性低

電影的螢幕非常大,清晰度高,在展現人物心境變化與情感流露時會用到非常多超大特寫

大螢幕上是演員的臉,臉上的瑕疵也特別明顯,尤其是整形痕跡,在電視劇裡不太醒目的雙眼皮疤痕,較不對稱的鼻孔,歪鼻子在大熒幕上特別醒目。

這些問題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很容易“齣戲”,一部電影放完,大家記不住電影想要宣揚的主題、意境,只記住xx主演的鼻子好歪、餃子下巴、菜刀割的雙眼皮……這部電影選角是失敗的。

因此,電影導演一般會選無整形痕跡沒整過的演員(當主演),而對“電視臉”的要求較寬鬆,看實際情況而定(尤其是戲份少的配角,有時候條件更為寬鬆)。

區別二:電影的打光與拍攝角度對骨相要求更高

電影的打光普遍很真實自然,很少會給演員加特殊的柔光濾鏡,標準的“電影臉”需要勝任樸實、苛刻的打光多角度的拍攝,需要演員骨相干淨流暢皮肉貼合度很高

▲這種側光拍非常挑臉

骨相不夠乾淨流暢、皮肉貼合度不高的臉很容易拍出不流暢的光影與各種多餘紋路,疲態感較重,皮肉貼合度低的肉臉放在大熒屏上效果不好。

▲閆妮同一年播出的作品,不同打光下狀態對比

湯唯的臉放在大熒幕上也需要挑光線與角度,不是什麼角度拍都美,李安曾說“如果想要將湯唯拍得好看,就需要導演找獨特的角度,這樣才能拍出湯唯的好看。”

▲找了一張湯唯的側光拍,側光對皮肉貼合度低的人很不友好。

骨相、皮相達不到標準,拍攝時要抓角度、抓光線、捕捉美感,也會限制演員風格多元化的塑造表現力,表演容易侷限於形式化(演員表演時很容易只考慮對自己有美感的角度,很難放鬆下來真正進入角色),多演幾部就會變成演什麼都像演員自己。

“電視臉”對皮肉貼合度要求相對“電影臉”較低。

電視劇(這裡指偶像劇)的打光跟電影臉不太相同,柔光不吝嗇、甚至後期可以一幀幀修圖,不太明顯的整形痕跡、小瑕疵、骨相問題、肉臉的松垂感都能得到一定修飾變得不太明顯。

除此之外,面中較飽滿的臉在小熒屏上有優勢,顯得元氣又可愛,而皮肉貼合度高但面中扁平的臉在電視上顯得較薄氣,不好演少女,而偶像劇裡有太多的可愛少女的劇本。

▲藍盈y的臉很有特點,卻不一定適合演大女主或典型的少女。

區別三:電影注重真實感>“美”

電影雖然不一定需要觀眾把自己代入到主演中,但需要由演員快速地引領觀眾進入到電影表現的世界中,去感受其表達的情感、矛盾衝突價值觀念,電影首先要考慮的是演員能否演活角色 ,真實>“美”,有時候為了真實性,不一定會凸顯演員的美,不能有“偶像包袱”。

它一定程度上要依賴演員形象與角色匹配度,那些骨相干淨平整皮肉貼合度高、面部留白稍多的臉更有可塑性,演什麼像什麼,因此濃淡適中顏、淡顏在大螢幕上可塑性的空間(相對濃顏)更大。

由於電影的時長受限,2個多小時裡要把故事講清楚,既不拖泥帶水,又要敘事流暢,也就是說,要把1000字作文縮寫成100來字,且保留原文主線與表達的意思。

因此,電影裡一個鏡頭可能要表達好幾種情感,需要演員精準表達每一種情感,演不好就是“面癱臉”,觀眾則一頭霧水直呼看不懂。

電視臉(偶像劇主角),更注重有沒有“女主臉”、“代入感”“觀眾緣”,能不能扛收視跟電影臉的要求完全不一樣,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可以專門寫一篇“女主臉”到底是什麼臉,為什麼有的女星沒有“女主相”。

綜上,“電影臉”與“電視臉”的要求有很多對立性,適合大熒幕的臉,到了小熒幕不一定很驚豔或有很好的代入感;適合小熒幕的臉,到了大熒幕不一定好看。

▲湯唯的臉到了電視劇裡就很平淡,挑造型挑光線,她更適合演偏文藝的片子。

3 電影臉不一定符合大眾審美訴求

前面講過,電影臉對骨相佳皮肉貼合度較高、對稱度高的臉更友好,這類臉基本上是老天賞飯,骨相的劣勢很難透過現代醫美力挽狂瀾,隨著大眾審美認知逐漸提高,更多人喜歡骨相絕佳的臉,覺得只有這種臉才是高階的。

我在諮詢中經常遇到皮肉貼合度很低、皮脂厚、動態肌肉紊亂的臉想要變成皮肉緊緻、皮脂薄且動態乾淨平整的臉,說實話,比較難達到,強行do很可能do得不自然或效果不滿意,需量力而行。

其次,“電影臉”不一定符合大眾審美訴求。

“電影臉”更注重面部留白與特色,以保留可塑性空間,因此“電影臉”更多在淡顏濃淡適中顏中產生,不一定每一張“電影臉”都是驚豔、耀眼的、你所喜歡的,但一定有其獨特氣韻或辨識度。

容顏易逝,風骨長存。這就是“電影臉”最吸引人的地方。

15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小狐狸楊冪這身材不秀出來可惜了,穿黑色絲襪包臀裙,性感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