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穿越》是諾蘭於2014年拍攝的現實主義硬科幻電影,電影上映後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討論,包括那些不明覺厲的物理名詞、科幻外衣下探討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絡、以及對於愛的表達。
諾蘭在電影中採取的,是科幻電影中常見的"末日危機"形式,也就是在地球產生危機的時候,人們發起的自救行為。
但與其他科幻電影不同的是,《星際穿越》中,沒有滿天飛的飛船、沒有奇怪的外星人、沒有地球與外星球的對抗,有的只是每一個獨立的個體之間的本質聯絡。
這也導致《星際穿越》本身存在著較大的爭議,作為一部科幻片,卻沒有給到傳統科幻片的爽感。同時,著眼於人與人之間的本質,讓電影主題變得有些虛而不實。
電影中也充斥著許多晦澀的專業名詞和富有哲理的臺詞,讓電影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哲學韻味,而這似乎是跟傳統科幻電影無關的。
但想要看懂《星際穿越》,把握《星際穿越》的精髓,其實只要看懂這幾個詞:
不要溫順地走進那良夜"不要溫順地走進那良夜/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咆哮吧咆哮,痛斥那光的退縮"
確切的說,這不是一個詞,而是一首詩的名字,一首由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創作於20世紀中期的詩歌——《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詩人托馬斯的父親,當時已經生命垂危,放棄了活下去的希望。但與父親感情極深的托馬斯,並不希望父親就此喪失鬥志。因此寫下這首帶有濃重感情和昂揚情緒的詩歌,想要藉此來鼓舞父親,喚起父親活下去的希望。
在《星際穿越》電影中,曾4次引用這首詩,分別是:
在庫珀離開地球進入前往火星的軌道時,老教授布蘭德對遠征隊說的;在庫珀一行人從米勒的星球失敗回來後,布蘭德在聽老布蘭德教授留言時,老布蘭德教授對女兒布蘭德說的;老教授布蘭德臨走之前,對庫珀女兒墨菲說的,這也是布蘭德老教授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庫珀被曼恩教授設計陷害之後,曼恩教授對庫珀複述了老教授布蘭德常說的這首詩。
那麼,為什麼諾蘭要一次又一次地在電影中重複這首詩?
我們來逐次分析:
01第一次此時的地球已經深陷危機,枯萎病讓絕大部分的農作物都死亡了,只剩下玉米。當時的社會分為實力懸殊的兩派。
一派是認為現在人們應該將有限的資源都投入在農業當中,應該首先思考如何生存,而不是向外太空做無謂的探索。這一派是佔絕大多數的,以至於國家政府都將NASA給名義上撤掉了。
另一派則是NASA所代表的探索派,他們認為,只有探索,才有生存的可能和希望,而留在地球只能是溫水煮青蛙,苟延殘喘而已。但這一派是勢微的,以至於航天研究都只能轉入地下偷偷摸摸進行。
當布蘭德教授發現土星附近出現蟲洞的時候,更加堅定了向外探索的決心。因此,派出了以曼恩教授為首的遠征隊,對蟲洞另一端的星系,進行生命的尋找。
但所有的探索,都伴隨著犧牲的可能,尤其是這種跨越星系的探索。所以,NASA同時制定了planA和planB。
而所有參與遠征的人,都是無兒無女了無牽掛的人。為什麼?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堅定自己探索的意志,才能在探索的過程中,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才不會被浩瀚的星空、巨大的孤獨吞噬。
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心有牽掛,才不會遇到小我和大我的取捨難題。這,也是突出探索所需要付出的巨大犧牲。
所以,布蘭德老教授才會在庫珀這一行最後的遠征者,離開地球開始真正的出征時,誦讀這首《不要溫順地走進那良夜》。一是希望庫珀他們能夠明白,只有遠征才有希望;二是希望庫珀他們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要放棄探索的希望;三是作為庫珀一行人出征的鼓舞,哪怕星空再怎麼黑暗,也不要屈服。
這一次的意義,更多的是象徵,是精神層面的。
02第二次此時的背景是庫珀一行人,在米勒的星球上,執行任務失敗,道爾殞命,庫珀與布蘭德狼狽歸來。但米勒星球上的短暫幾小時,已經是地球上的23年。
此時的遠征隊,道爾犧牲讓布蘭德深受打擊,時間飛逝讓庫珀焦慮悲傷,同時羅米利也變得蒼老,整個隊伍可以說士氣低落。
布蘭德若有所思的坐在通訊室,聽著父親老布蘭德教授23年來的留言記錄。但鏡頭只給到了老布蘭德再次朗誦這首詩的畫面:"不要溫順地走進那良夜。"
而後,庫珀三人開始商量下一個星球的選擇:是曼恩教授還是艾德蒙斯。因為飛船燃料不夠,只能選擇去一個。
但此時的布蘭德作出了改變:作為一個科學家,她本應該更相信理論更相信資料,應該選擇資料更好的曼恩教授。但她選擇了跟隨自己的心,選擇相信比較虛幻的愛和情感。所以她希望去艾德蒙斯所在的星球。
所以這一次老布蘭德教授再次誦讀"不要溫順地走進那良夜",更多的是想說明,不要太跟隨宇宙之中冰冷的原理,不要溫順地屈服於冰冷的理論資料,因為米勒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
這三人都是各自領域最傑出的人物,因為太自信以至於有些自負,過於依靠通過資料來做自信的判斷和選擇。
所以,諾蘭才再一次引用《不要溫順地走進那良夜》,就像布蘭德說的:
"我們習慣了依靠理論來解決問題,已經太久了。我們要明白,愛不是人類發明出來的東西,它一直存在,而且很強大,可以讓我們能夠穿越時空的維度來感知它的存在。也許我們應該相信它,儘管我們還不能真正的理解它。"
此時的"不要溫順地走進那良夜"更像是在提醒所有人:
科學和理論,也許更可靠,但也意味著它抹殺了所有的"可能";而生命的存在,需要"可能"存在,選擇遵循自己的內心,遵循人類最本能的情感,就意味著更多的"可能"和更多的"希望"。
03第三次這一次是布蘭德老教授最後一次誦讀這首詩,躺在病床上,在生命已經走到終點的時刻。他向墨菲坦白自己欺騙了她,planA根本行不通,庫珀他們這些遠征者根本無法回到地球。
老教授此時一個詞一個詞地讀出"不要溫順地走進那良夜",更像是在說"無法溫順地走進那良夜"。
去探索的人,隨時可能會丟掉性命,也永遠無法回到溫暖的地球;留在地球上的人,徹底的失去了生的希望。走進那良夜,必須要做出取捨和犧牲,人是永遠無法溫順地走進那良夜的。
同時,這也是布蘭德老教授為自己寫的墓誌銘,是他給自己這一生做的總結:面對良夜,他沒有放棄鬥爭,沒有放棄希望,沒有屈服,沒有溫順地走進那良夜。
04第四次這是片中唯一一次不是布蘭德老教授說的。
曼恩教授設計以"探索基地"的名義讓庫珀跟隨他出來,並將庫珀的面罩打碎,以期能夠將庫珀永遠的留在這裡。在庫珀掙扎之際,他念出了老教授布蘭德常說的這句詩:
"不要溫順地走進那良夜/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咆哮吧咆哮,痛斥那光的退縮"
此刻,一是曼恩教授對自己的安慰。因為他知道遠征必須有犧牲,但他不希望這個犧牲是他自己,如果必須有犧牲,那就選擇庫珀吧。
就像他跟庫珀說的,他以為他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但他真正面臨死亡的時候,他才發現他從來都沒有做好這個準備,所以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懼。
二是對庫珀的安慰。走進這良夜的,不僅僅只有庫珀一個人,還有所有參加拉撒路行動的遠征隊員。
良夜,不僅僅只星空,更是指死亡。他相信人在死亡的時候,求生的本能可以創造奇蹟,所以這也是選擇讓人來探索而不是讓機器人來探索原因,人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
墨菲定律,可能發生的就一定會發生墨菲定律: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電影中的"墨菲定律",做了一定的延伸,或者說將墨菲定律的含義,進行了拓寬和改變。這在電影中第一次出現墨菲定律的時候,庫珀就重新做了定義。
墨菲曾問,為什麼要用壞事給她取名字,比如墨菲定律。
庫珀回答道:"墨菲定律並不是說會有壞事發生,而是說只要有可能,就一定會發生。"
這種可能一直貫穿整部電影,從頭到尾,庫珀一行人尋找,無非就是這種可能。就像布蘭德在太空中說的,雖然曼恩教授的資料更加可靠,但同時曼恩教授所在的星球也更靠近黑洞,而黑洞吞噬一切,也吞噬了可能。沒有可能,就不會有生命。
這也是電影中第二次出現"墨菲定律"——可能發生的就一定會發生。
所以"墨菲",代表了希望,而墨菲,也才是那個真正被選擇的人。
當庫珀身處那個多維空間時,他才明白,被選中的人不是他,而是墨菲。庫珀只是被選來告知墨菲真相,引導墨菲走向正途,因為只有他和墨菲之間的愛,可以通過引力,穿越維度進行溝通。
基於此,也有網友推測,這個多維空間是後來布蘭德執行planB時存活下來的那一支人類,但那時的人類失去了愛的能力,失去了感知愛的觸覺,甚至如同行屍走肉。所以那時的人類希望可以通過庫珀和墨菲,來改變時空,讓地球上還懂得愛的這群人活下來。
就像他們遠征的行動代號——拉撒路行動一樣。
拉撒路是誰?拉撒路(Lazarus)是《聖經·約翰福音》中記載的人物,他病危時沒等到耶穌的救治就死了,但耶穌一口斷定他將復活,四天後拉撒路果然從山洞裡走出來,證明了耶穌的神蹟。
可以說拉撒路代表著死而復生的希望,代表著重獲新生的可能。為了這個可能,他們堅定地遠征,也堅定地相信,可能就會發生。
牛頓第三定律,想要達到目的,總得留下點什麼常見表述是: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在《星際穿越》裡面,這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對應為得到與失去。也就是想要達到目的,就要留下什麼。
在電影中這個詞直接出現在幾人彈盡糧絕之際:為了擺脫黑洞引力獲得加速度,機器人塔斯和庫珀選擇掉入黑洞之中。
《星際穿越》中,關於得到與失去的選擇,還有很多處。比如電影一開頭,墨菲老師所代表的大多數,認為在這種環境下,大家應該更深入的認識這個星球,想著如何自救、如何拯救地球,而不是想著逃離。
但是留下,雖然暫時擁有著廣袤的踏實感,但卻意味著徹底丟掉了希望,因為枯萎病是不可逆轉的,研究人員已經束手無策。
而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太空呢?意味著巨大的風險。這種風險不僅意味著遠征者的生命威脅,更是意味著大概率的失敗風險。
在末日危機下,是保全小我,不顧大我,還是顧全大局,捨棄小我?這也是《星際穿越》中一直在思考的。
遠征者基本都是沒有後顧之憂的人,他們放棄了地球上安穩的後半生,為了整個人類的未來,衝入無邊無際的星空之中。
《星際穿越》中的這種選擇,並不是突然且堅定的,因為人性總是充滿了對安全感的眷戀,只有不斷地猶豫、不斷的掙扎,才愈發顯得這樣的選擇,是悲壯的。
就像曼恩教授說的,他從來沒有考慮過他所探索的星球不適合居住這種情況,他從來都沒有做好死亡的準備。也像庫珀一樣,他選擇遠征,並不是為了人類的巨集偉未來,而是不希望女兒墨菲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社會裡。
布蘭德老教授呢,他以為他泯滅了自己的人性,突破了人類進化的侷限,為了全人類的未來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他達到了"不要溫順地走進那良夜"的目的,捨棄了自己的道德立場。
可在庫珀看來,這是一種極其自負的表現,因為自己的一個判斷,就判了所以目前在地球上生存的人的死刑,而且還是毫無徵兆。
所以從來就沒有所謂的理所當然的英雄,所有的選擇都意味著失去甚至犧牲。也從來沒有穩穩當當的幸福,所有的得到都意味著留下更寶貴的東西。
《星際穿越》的本質,從來都不是它科幻的外衣,那些不常見的名詞也不是為了故作高深,諾蘭更想思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與本質,尤其是這種聯絡和本質在末日危機之下的時候,會以何種形式存在。
諾蘭盡其所能拍出了他想象中的科幻、想象中的太空奇觀,硬核又充滿人性,溫情又暗藏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