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是一部非常老的電影,1995年的出品。
我在大學時第一次在學校的電影院裡看過,那時這部作品已經算是一部老片了。
我記得廊橋遺夢是放映的第二個影片,我還記得當時我在看的時候就止不住地流淚,不停的哭泣,導致當時的男友用一種不可理解的目光看著我,離開電影院,我也一直很悲慼,不能自已,趴在路邊餐廳的長廊柱子上哭泣,而他用不可理解的目光看著我,說:這不就是一次外遇嗎?你為什麼還為這麼不道德的事情哭呢?
我怔住了,確實,這是一次外遇,一次出軌,一次妻子對丈夫的不忠,是違反公序良俗的值得讓人唾棄和指責的行為,為什麼我的心裡卻如此難過呢?
我說不清楚,但我知道我理解那個女人,我可以感受到那個女人的所有情緒。
因為這個女人是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女人,我可能很早就理解她們,即使我沒有什麼實際的生活經歷和體驗,但我就是用我敏感的內心理解她們。
多年以後,我依然為自己當時的說不清楚感到困惑,我知道當時的他說的是對的,但又一定不是對的。
我在一次閒暇,又自己一個人看了這部電影,我依然會哭泣。
但我依然不是能十分清楚地說清楚自己為什麼哭泣,然後我買了這本原著,不長的一部中篇小說,讀書的過程中我依然會哭泣,但我在文字的清晰描述下,我知道了自己為什麼哭泣。
女主弗朗西斯卡是一個家庭主婦,和大部分的家庭主婦一樣,有一個看似和諧的家,一個老實可靠的丈夫,兩個孩子,兒女雙全,生活閒適而簡單。
簡單重複的生活讓她忘記了曾經的自己:對未來生活無限嚮往,對愛情充滿了想象。
每天,她照顧丈夫和孩子的起居,忍受著家人對自己感受的忽視。女兒會砰的大聲關廚房的門,破壞她播放藍調音樂的廚房氛圍,把她從短暫的自我釋放中抽離回到現實,而丈夫更會毫無顧忌地在吃飯時將背景音樂調成新聞,不會徵求她的意見,當然她也沒有堅持,因為此刻的她不是她自己了,她是妻子是母親,但她不是她自己。
其實多少女人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淹沒了自己,變成一個不是自己的自己。
這是女人的犧牲,但沒有人看見。
她們的隱忍,沒人看見,她們的感受,沒有理解。在現實中,她們被打磨成統一的一個人。
有人的理想是這樣的,但有些人不是,而且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是,世界是多元的,人是多元的,女人也不會是一樣的,賢妻良母是一個枷鎖,框住了大多數女人的人生,但卻連自我哀嘆的權力都不給她們。
她們的犧牲和放棄以及隱忍被當成一種必須而且應當的事情。
忽視她們作為人的內心的真實感受,壓抑她們的心理需求和精神訴求是一種正常的行為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首先分析女主弗朗西斯卡為什麼不是沒有精神訴求和心理需求的人。
原著裡她是加拿大人,遠嫁到美國。
她並不是在情竇初開的年紀遇到她的丈夫,而且她的丈夫大她很多年紀,她是在即將成為剩女的年紀透過相親認識她丈夫的。
從這點來分析,這段婚姻來自妥協,弗朗西斯卡是一個對自己有清楚認識的人,她沒有在很懵懂的年紀隨便在身邊找一個適齡青年結婚,是因為她還沒有遇到她期待的愛情,而且這種愛情並不是一般女孩的幻想,而是對自己靈魂的清晰認識之後產生的期待,所以她是一個懂得自己並且有明確精神訴求的人,用另一種說法,她是一個有靈魂的人。
不可否認,很多人並不認識自己,並不懂得自己,並不擁有靈魂這種高貴的精神指引。
但弗朗西斯卡有,從她對生活的堅持中可以看到,但她依然對現實妥協了。她怕自己淪為嫁不出去的剩女,她在故鄉找不到她想要的人和生活,她期待遠方,所以她遠嫁異國,期待換一個環境,換一種生活,也許生活會給她轉機。
但是沒有,不知道原來的生活怎樣,但婚後的生活一樣的不合弗朗西斯卡的理想,甚至枕邊的丈夫在精神上也是一樣的近在咫尺,遠在天涯。
小鎮的家長裡短,流短蜚長,讓她不得不小心地做一個別人認可的自己,她只希望自己在廚房裡這個小小的天地可以給她的靈魂一個棲息地,但身邊的家人沒有人在意,她靈魂慢慢地退讓,她慢慢掩埋自己。
然而,命運終究給了她轉機,只是太晚而已。
男主,羅伯特·金凱,一個非主流地理景觀攝影師。 未婚,但並不是沒有女伴,但從不插足別人的婚姻,只這一次例外。
他的一個長期的女伴在與他的交往過程中,發現無法接近真正的羅伯特·金凱,所以選擇欣賞的離開。這是一個背景。
可以說羅伯特·金凱是一個靈魂和身體都自由的人,他也在遵循自己的內心的精神指引工作和生活,跳脫在世俗之外。冥冥之中,他有一種感受,他在向對他有吸引力的一個人靠近,雖然他不知道那個人是誰,但他透過旅行攝影的方式在努力靠近。他有穩定生活的機會,但他放棄了,他有踏入世俗的機會,他拒絕了。他是堅持讓自己靈魂和身體合一的人。
他們的相遇是靈魂的一次碰撞。
本來小心翼翼的弗朗西斯卡在與男主羅伯特·金凱問路的短暫的過程被吸引,主動提出帶路,這是看似輕浮的一種行為。
如果女主對很多人都是這樣的,那她的這次外遇就不會有任何特殊意義。
但不是,她並不是那樣的人,她一直小心翼翼的為人妻為人母,不讓人詬病行為。
她之所以在那麼短時間裡提出親自帶路的好意,是因為她在他的身上感受到了她一直在苦苦尋覓的精神吸引。她受到了他的吸引,或者他們在彼此吸引。或許他們人生的真正意義就在於這次相遇。
濫情和真愛的區別在於此。
弗朗西斯卡從遇到羅伯特的瞬間開始喚醒自己,她接受了他的香菸,他車裡播放的是她喜歡的藍調音樂,在廚房裡,暢快地聊天,從羅伯特的生活裡她看到了期待的自己。 他們精神是高度切合的,彼此理解,彼此尊重。
在這段外遇過程中,一直都是弗朗西斯卡主動,羅伯特自己的一個原則上不招惹已婚有家的女性,但弗朗西斯卡對他的吸引是他無法抗拒的。他們是磁鐵的兩極,一直在彼此尋找,彼此接近。
遇到弗朗西斯卡,羅伯特真正找到了自己,他變成一個完整的人,他也停止了追尋。
這也是真愛的標誌---至死不渝。
弗朗西斯卡最終放棄了自己,這是我一直不可控制自己的哭泣的原因。
我找到了原因。
她在和羅伯特永別的現場他的丈夫也在,她情緒不能自已,幾欲拉開車門和羅伯特走,但他的丈夫竟然毫不察覺,這也印證了弗朗西斯卡丈夫永遠無法靠近她的精神世界。當看到羅伯特的車真的開走了,她的情緒近乎失控,但他的丈夫竟然也沒有在意,沒有問及,對她的安慰也僅僅是開啟收音機的新聞頻道。
身邊的這個人永遠不會理解和懂得自己。
但他是個好人,所以他不能辜負他,不能把他置於小鎮的流言之中,更不能讓一雙兒女在別人的鄙夷的目光和議論中生活下去,
真愛和責任,她選擇了責任,這是她的偉大之處,也是很多女人的偉大之處,放棄自己,成全家人。
而後的歲月裡,他們遙遙嚮往,但內心卻得到滿足。
羅伯特沒有再找女伴,用一個刻有弗朗西斯卡名字的銀印章項鍊陪伴自己,他愛弗朗西斯卡,他也尊重她的選擇,他也堅持自己的真愛,孤老而終。
遺願是把自己骨灰撒在讓他們初遇的廊橋下。
真愛,至死不渝才是明證。
真愛區別於濫情,是靈魂的吸引。
性是繞不開的話題。
性,可以分三個層次:性行為、性慾、和性愛。
對於男性,有沒有愛都可以發生行為,一些女人也是,這就是極度濫情。
還有就是因欲而吸引,垂涎於身體的誘惑,這是欲,而非愛。
真愛,是靈魂的吸引,不會因為沒有行為而覺得不滿足,行為是靈魂吸引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彼此理解和切合的一種印證,沒有勉強,沒有其他的任何因素,只有愉悅和滿足。
婚姻裡,弗朗西斯卡的這方面行為是一種應付,是社會意義下妻子必須履行的義務,丈夫的此方面需求也是身體的而非精神的。這就是湊合的婚姻,大多數婚姻的現狀,但這種狀況越來越好的改善,但依然大面積存在。
湊合是現實婚姻的最常寫照。
精神切合靈魂歸一是幾乎不可能事件。
並不是所有人都認識自己,大多數人都是隨波逐流,弗朗西斯卡也是其中之一,但羅伯特是特例,所以他們才得以相遇,否則他們就是遙不可及的磁鐵兩極,在能夠彼此吸引的範圍之外,因為一個人的堅持,才有真愛的相遇。
能夠和自己命中註定的那個人相遇,是一件幾乎近乎不可能事件,所以說真愛如同鬼魅,人們口口相傳,卻不得親見。
因為很多人都在尋找之出就放棄,遵循世俗規則,和一個差不多得人結合,所以就錯過了和自己得另一極相遇的機會,即使後來發現並不適合,又會因為更多的世俗原因,接受婚姻制度和世俗壓力而彼此包容和磨合,堅持在一起,大多數人如此,所以沒有給真愛存在的機會。
因此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的相遇是一件在現實社會里不存在的事情,正因為如此,所以可貴,又因為不得已而放棄,所以愈加讓人覺得心痛和婉惜。
但直到弗朗西斯卡死去,也沒有人明白她的犧牲的意義。
她的丈夫在臨終時說:我愛你,但我知道你的心裡有我達不到的地方。
但這又有何意義?她的丈夫本身就是不能理解她的人,不是她的另一極。即使勉強地和丈夫在一起,她也是羅伯特的另一極,她繼續她的小心翼翼,做別人認可的自己,但在內心深處,她明白和懂得自己,也知道有一人也一樣的明白和懂得自己,並且不再迷失。
人的一生有一個心靈相犀的牽掛,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即使不在身邊,也是自己真正活過的印記,如果能一直在一起,人生最美好不過如此。
世俗的人不會理解這個意義,更不會理解遇到又放棄的犧牲意義。
所以有人把這次相遇和生活中基於肉慾的外遇相提並論,但作者描繪的不是這個,作者描繪的是生命中不可能的一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