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在平凡中生活著”,在《黃河尕謠》中導演張楠借主角張尕慫之口道出了影片的主題。這部優美的紀錄片是獻給正在消失的西北鄉村景觀的情歌,紀錄了心懷抱負的民謠歌手張尕慫因夢想成名而遠離他所熱愛的家鄉,試圖透過在城市唱歌來確保傳統鄉村文化的延續。
大學輟學的張尕慫熱愛民間音樂,卻羞於回家。他不斷磨練自己的技藝,在七年間走遍全國各地,去任何有人想聽他演唱的地方——儘管有時候他們不得不先給他付火車票錢,他才能到那裡。
不得不說,張尕慫是個古怪的年輕人。一位曾經的樂隊夥伴為張尕慫“欠缺社交經驗”導致樂隊解散而感到惋惜,同時也對張尕慫就這麼離開樂隊,多年來毫無訊息,對他們的友誼漠不關心而感到憤怒。不過,他似乎已經原諒了張尕慫,同意幫助他在《中國達人秀》上一舉成名。
張尕慫作為一位傳統的民間音樂人,卻去參加《中國達人秀》其實有點病急亂投醫。因為他想要成為那種什麼都有人為他做而他只需要負責唱歌的明星,但現實是,他拼命地在音樂酒吧和小型音樂會上巡迴演出,只能勉強維持生計。當然,他也希望那些像他一樣為了城市生活的便利而放棄鄉村家園的年輕人們最終會接受他們為參加《中國達人秀》而創作的歌曲。
與此同時,張尕慫對鄉村生活有著一種矛盾的依戀。他一直討厭務農,他出人意料地聲稱討厭小麥中熟悉的泥土味道,更不用說實際的體力勞動了。儘管如此,他仍然眷戀著這片土地,多次提及現代化發展對家鄉景觀的破壞。
為了擺脫乾旱,村民整體搬遷,他從小長大的地方現在基本成了廢墟。儘管他非常想念原來村裡的那頭黑驢,但他也提醒自己,驢早就被賣掉了。現在漂泊在外,張尕慫正在失去與鄉土和家人的聯絡,但透過音樂的方式,他依然在拼命堅守著祖先的遺產。
最後,張尕慫的樂隊並沒有透過《中國達人秀》的評選,但也許這是最好的結果。節目攝影師本以為他們會很失望,但後來採訪他們時,卻發現他們很釋懷。遺憾的是,他們的選秀表演並沒有被播出,那首令人期待的鄉村民歌也沒能被電視觀眾聽到,但張尕慫沒有氣餒。他再次離開,與樂隊成員斷絕聯絡,以巡迴歌手的身份繼續他的流浪之旅。
特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這些歌曲有著明顯的地域色彩,但隨著現代化建設夷平山巒興建工廠,讓人們搬遷家園,使年輕人湧向城市, 這些歌曲也在不停地旅行、迴響,不斷在新的土壤中生根發芽。
張尕慫從小口吃,他透過音樂找到了自己的聲音,但在喧鬧的現代社會,他常常很難讓人聽到他的聲音。和他這一代的許多人一樣,他也意識到自己無法留在鄉村老家,但也發現城市不適合他。張尕慫最喜歡漫步在家鄉甘肅廣闊的土地上,邊走邊唱著鄉土之歌,希望有一天這首歌能產生迴響,把家鄉的聲音傳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