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從看到李安這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第一幅海報開始,我就認 它將是一部翻版的《父輩的旗幟》,看完以後果不其然。以戰場綜合徵為主題背景的電影不勝列舉,從早年的美國戰爭片《獵鹿人》《天與地》《第一滴血》一直到近年的《美國狙擊手》等作品,無不圍繞戰爭與人性的各種糾結衝突展開探討。按理說李安選擇這麼一個宏大的題材,其中既有他絕不雷同別人、也不重複自己的堅定決心,更有試影象斯皮爾伯格那樣挑戰征服各種不同型別影片的巨大雄心,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這回他當了一次雙腳懸空的哲學家。

李安就這部影片接受採訪時解釋說:他對錶態戰爭毫無興趣,何況伊戰是非早有定論。於是乎你說他主戰吧,比利·林恩在向國旗莊嚴敬禮時一邊淚流滿面,一邊卻幻想著和剛認識的初戀情人春宵激情的畫面;你說他反戰吧,加內特·赫德蘭飾演的班副在餐桌上回擊大商人的一幕堪稱華彩,而比利·林恩最後選擇迴歸戰場也只是落腳於戰友情深。

無論觀眾中的主戰或者反戰派,都能看到想要的細節,也都沒得到想要的結論。這就是李安已經爐火純青的東方式迂迴婉轉,也可以說是高深莫測的雲遮霧罩。他以哲人的姿態提出了戰爭和大千世界的無數艱深命題,最後卻只留下不置可否的一個模糊背影。

也許有人會說,導演不是政治家或批評家,他只是揭示問題而沒有義務解答問題。那我要說,大凡戰爭題材電影,導演對戰爭本身的態度無不首當其衝地受到關注,要在這個問題上和稀泥就別拍戰爭片。同樣是以異族的旁觀身份觀察別國的戰爭,中國軍旅作家徐懷中先生在他的紀實文學《底色》中講到這樣一個細節:50年前,他作為“中國作家記者組”組長在越南南方戰地採訪,面對炮火連天的戰場,他聽到一位越軍將軍深情地吟誦中國的唐詩:“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那一瞬間,人類亙古不變的共同情懷,超越了民族、國界與時空,讓人心絃顫動。

如果說120幀技術值得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所謂“突破”,那我建議你去看一下美國米高梅公司1944年拍攝出品的黑白戰爭片《龍種》。這部電影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一樣,都是以異國旁觀者的編導視角來反觀戰爭。《龍種》根據在中國長大的美國作家賽珍珠的同名小說改編,選用的是奧斯卡影后凱瑟琳·赫本等一批美國演員。這部講述中國人抗日故事的影片,全部由外國演員扮演中國農民,講著充滿革命鬥爭腔的英語對白,儘管有許多好萊塢閉門造車的中國農民生活細節,但編導對於中國遭遇的巨大戰爭不幸所秉持的真誠同情,以及對戰爭和人之間充滿悖論的深層思考,對這個堅韌民族精神物質的準確把握,直到今天依然令我們歎服。因此即使與70年前的賽珍珠相比,李安對戰爭的洞察顯然還不能望其項背。★

8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城市之光》:有走的理由,卻願意停留,因為這座城市有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