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些早期的喜劇電影,不難發現,那些以滑稽見勝的喜劇電影不過是以誇張的情節和失態的行為來引人發笑而已,內容往往也是蒼白無趣的。
在卓別林的電影中,喜劇元素的運用卻截然不同,在巧妙的藝術構思中,我們總能感受到深邃的思想和嚴肅的人文關懷。
他所塑造的流浪漢形象,是他對光怪陸離的資本主義世界思考之後的結果。在這個光彩奪目的“流浪漢”的軀殼下,隱藏著一個藝術家的靈魂。
時至今日,我們談論起卓別林時,總會記得他塑造的經典銀幕形象,也會記得他電影中的愛與希望。
最近,重溫了卓別林的電影《城市之光》,這是一部三十年代的電影,在這部電影中,卓別林依然是以觀眾熟悉的流浪漢的形象出現的。
然而,這部電影中的流浪漢不是他之前作品中的人物的複製,而是一種全新的藝術創造。電影將流浪漢與賣花女之間浪漫的羅曼史以及流浪漢與富商之間的鬧劇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組鮮明的對比。
1.雖然清楚《城市之光》是一部批判資本主義的電影,但我還是喜歡電影中的愛情橋段。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待這部電影,《城市之光》是一部非常簡單的電影,流浪漢對眼盲的賣花女一見鍾情,但身份的卑微讓他不得已隱藏起自己原本的樣子。
在各種滑稽和誤會中,流浪漢小心翼翼地維護自己的尊嚴。
當盲女需要治療眼疾的時候,流浪漢想盡一切辦法為她籌集手術費,他甚至透過拳擊比賽的方式來賺錢。
瘦小的身軀在拳擊場上遭到猛烈擊打,這一切都只是為了給心愛的人賺錢治病。
在這部電影中,卓別林扮演了一個卑微但偉大的角色,他卑微,因為他是一無所有,居無定所的流浪漢,他偉大,是因為他的眼裡有一道叫做愛情的光。
在流浪漢的幫助下,賣花女治好了眼睛,並且開了一家體面的花店。
此時,賣花女沉浸在想象之中,她幻想著幫助自己的人,她默默地期待著,正如經過一冬等待綻放的花朵。
一些時日之後,流浪漢出現了,他不是風流倜儻的闊綽公子,只是一個衣衫襤褸,窮困潦倒的流浪漢。
賣花女第一次見到他時,她就認出他了,她不是依靠自己的眼睛,而是自己的感知。
“現在你能看見了?”
“現在我能看見了。”
這個世界最浪漫的表白從來都不是“我愛你”,而是我能看見時,恰好你在。
賣花女看見了這個世界,也認清了這個世界的真相。世界上真正能夠給她同情和幫助的並不是那些擁有雄厚資本的商人,而是和她擁有一樣命運的人。
2.
《城市之光》裡的卓別林,總是讓我想起少年時代。那些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那些在唇邊卻無法言說的青澀情感。
那時的少年總是在女生面前假裝自己的成熟和勇敢,他們蒐集各種英雄主義故事,掐頭去尾之後,編成自己的故事。被揭穿之後,惱羞成怒,扭打在一起。
他們騎著車穿過大街小巷,炫耀自己去過哪些地方。其實,他們不過是騎車路過而已,只是為了表現出自己見多識廣。
縱使他們做的事情讓人啼笑皆非,卻總能在心儀的女孩兒最需要幫助時,出現在她們的身邊。
這些小小少年的初戀往事,是每個人心中都難以忘卻的青春記憶。時過境遷,回憶起來,雖然早已忘記了那些少年的模樣,可那時的赤誠和勇敢依然讓人感動。
以前看《城市之光》看的是流浪漢和資本主義世界之間的對抗,可如今,我們正在步入那個被流浪漢所不齒的社會。
今天,我們談論愛情,就像在談論別人的故事。
成年人的愛情變得複雜,單純的情感被嵌入一個個複雜的生存法則之中,“趨利避害,門當戶對”成為感情的前提。
正因為感情不再簡單和純粹,所以《城市之光》中的愛情故事才顯得彌足珍貴。
流浪漢和賣花女的愛情,看似荒誕滑稽,難道不正是對現實主義愛情的諷刺嗎?
當鏡頭定格在流浪漢難以掩飾的笑容上時,你會看見,流浪漢眼中的那道光。
3.
勒.克萊齊奧在《流浪的星星》裡寫道,“我想,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沒有最美好的相遇,但卻應該有為了相遇或者重逢,所做的最美好的努力。”
流浪漢和賣花女的相遇何嘗不是這樣,兜兜轉轉,百轉千回,幸好還能遇見。
卓別林的電影有一個共性,不管經過多少磨難,他依然相信每個故事都有一個光明的結局。所以,他的電影雖然讓人覺得心酸,但從本質上來講,還是治癒系的。
藝術不說明真理,只講述故事,用故事來證明真理。
《城市之光》裡有兩座城市,一座是流浪漢和賣花女的城市,一座是富翁的城市。
在富翁的城市裡,金錢和權力是永恆的上帝,繁華的城市裡,到處都是爾虞我詐,蠅營狗苟,巧取豪奪。
他們快樂嗎?如果快樂,又怎會在醉酒失意時選擇自殺,又怎會被流浪漢搭救,又怎會良知突現想要幫助流浪漢。
《城市之光》裡有太多的故事等我們去了解,不只有黑暗,不只有愛情,不只有世俗......還有我們渴望的那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