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掌櫃的說

“十一檔”的兩部災難大片裡,個人更喜歡《攀登者》。

兩部片子其實都是屬於優缺點明顯,但優點大過缺點,看了不虧的片子——大家自己看題材和卡司,哪個更喜歡就優先看哪個。

兩部電影的缺點也幾乎都是一樣的: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真實事件非常動人,但搬上大銀幕後,因為種種原因和考量,被人為加了很多戲,而這些戲,反倒削弱了真實事件的動人之處……

而《攀登者》,是把原型人物揉碎了再造,加戲的部分和主線像麻花辮一樣糾纏在了一起,不知道該怎麼下手去刪那些多餘的戲。換言之,這些加戲是融在了故事和人物核心裡的,所以劇作上可能更復雜一些。

這是我比較喜歡《攀登者》的原因,它的文字創作部分更艱難、也更厚重一些。

當然對於普通觀眾來說,看個電影而已,這樣去深入比較沒啥意思。大家進電影院,看個熱鬧,被故事或人物打動到了,就值回票價啦。

萬事放輕鬆,看電影本是娛樂活動,不要那麼苦大仇深才是第一要義。#以上代答這幾天的後臺讀者提問#

今天這篇《攀登者》,依然會盡量寫得輕鬆一些——從一個花痴的角度切入,向廣大女觀眾提一個相當拷問靈魂的問題:當胡歌和井柏然站在你面前,為啥有妹子能對井柏然一見鍾情而棄胡歌於不顧呢?

1

顏控如我,看《攀登者》產生的第一個很困擾的問題,確實是1975年二次組隊的時候。

一臉Sunny的楊光(胡歌 飾)跳下車來,跟“黑牡丹”做自我介紹,言談幽默,笑容溫柔,整個人閃閃發光,像他的名字一樣閃耀、溫暖。

然而“黑牡丹”魂不守舍,一邊跟楊光心不在焉地應答,一邊偷偷地瞄遠處的新丁李國樑(井柏然 飾)。

當時銀幕外的我內心是orz的:妹子,楊光那麼帥,就站在你面前,你怎麼做到視若無睹的?

這——不科學啊!

不管在什麼情境下,胡歌和井柏然這樣的兩個美男子要是幾乎同時出現在我面前,我總還是要糾結個幾分鐘來想一想,究竟哪個帥一些適合來追的對伐?

“黑牡丹”倒厲害得很吶!彼時彼地,胡歌的楊光已經在她面前露了個全臉,而遠處舉著相機正拍拍拍的井柏然,她可能連五官都還沒有確切看清,就已經發射出了愛的小心心。

——一見鍾情了!

我忍不住轉頭跟朋友吐槽,這姑娘有點缺心眼吶!

朋友嘿嘿一笑,以一個直男的邏輯跟我解釋,吸引這姑娘的難道不是井柏然手裡的那臺照相機?那年代一臺照相機在手,美麗的姑娘盡歸我有啊!

哈哈哈哈,原話其實也不盡然是這樣的啦。

朋友的意思是,1975年那會兒,一個帥小夥手裡如果舉著個照相機,就相當於腳踩著五彩祥雲來到你面前,那種風光和稀有勁兒,絕對是會電倒一大片的。

所以井柏然贏了胡歌,不是因為臉。

而是因為他手裡那臺傢伙。

在那個年代,實在太稀罕、太高階、太洋氣了!實打實一枚收割芳心的利器!

我腦子轉了一轉,點頭。

深以為然也!

2

寫上面這一細節也是想說明一個問題:《攀登者》的故事距離當代的年輕觀眾,是有歷史鴻溝的。看電影的時候,很多情節、很多人物的行為動機,必須放在特定的歷史時刻去理解,否則觀眾容易產生一些觀影困惑。

也就是說,你沒辦法全然以當代人的視角去看待這些人物展現的行為和邏輯。

比如電影裡的另一個重要人物—— 曲松林(張譯 飾)。

曲松林一開場就出現了,他是1960年第一次珠峰登頂成功的三名隊員之一,原本兼職攝影。

但第一次衝頂之前,三人遭遇雪崩。千鈞一髮之際,隊友方五洲(吳京 飾)選擇了去救曲松林,扔下了攝影機。

這一舉動意味著什麼呢?

即便那一次三人成功登頂,為祖國在邊界線談判的關鍵時刻贏得了輿論優勢,事後依然有國際上的“槓精”提出質疑,沒有珠峰峰頂的影像記錄,登頂成功也只是你們自己說說而已,我們國際登山界,不認!

這個攝影機,代表了家國榮譽的完整度,也是整部電影戲劇衝突的核心載體。

丟了攝影機去救曲松林,意味著在個體生命和國家榮譽面前,方五洲選擇了隊友的生命;

即便當時那種千鈞一髮的環境下壓根也容不得方五洲去想太多,但在那個年代,這種二選一的後果,是相當殘酷的,也為三名隊員此後的人生走向埋下了伏筆。

所以才有了此後——男主角方五洲英雄困頓,一個身手矯健過人的登山英雄,被下放到鍋爐房當鍋爐工人,面對自己的愛人,原本意氣風發的他,一句告白都說不出口。

所以也有了被截肢了半個腳掌的曲松林,黯然回到登山隊的大本營,失意十餘年,1975年第二次組隊看到方五洲時,連一個擁抱都懶得給對方;

才有了半夜三名隊友喝老酒,他一杯謝人家救命之恩,一杯怒吼我恨你救了我的糾結和痛苦……

這幾場戲,如果不放在時代背景裡去品,觀眾看著會有生硬突兀之感,但是如果你看片之前,對這段歷史做過了解,就會發現,電影開頭的這種極具戲劇張力的設計,是非常考驗編劇功力的。

再加上演員張譯細膩飽滿的演技,前面和他相關的幾場戲,拍得簡潔明快,戲劇衝突一目了然,毫不拖泥帶水。

他是那個時代裡大部分人的代表:家國情懷放第一位,自己的“被救”讓祖國蒙羞,就是自己的罪過,就是那個救了自己性命的人的罪過。

集體主義的大旗之下,個體的生命有那麼重要嗎?

——曲松林的行為邏輯,就通過簡單的幾場戲,嘩嘩譁給你甩出來,非常快、準、狠!

這也是之後曲松林在進行隊員訓練、指揮二次登山時,一系列指令、行為的動機所在。

發狠培訓李國樑,不是因為針對他,是因為珍惜他——一個會攝影又能登山的人才,是彌補自己當年遺憾的寶貴苗子。

看到李國樑跟女隊員之間暗流湧動,他是恨鐵不成鋼;

明知有暴風雪的危險,在方五洲負傷的情況下,依然支援讓年輕的李國樑帶隊登頂,一味冒進,何嘗不是因為曲松林的追夢心切?

然而,當李國樑也同樣再一次面臨“保攝影機還是保命”的選擇,並給出了和當年截然不同的答案後,曲松林才真的意識到,有時候個體的犧牲,只是徒然。

他拉著李國樑的屍體回營,抱著方五洲大哭,嘶啞地喊著:我錯了!

這一幕當時真的還蠻“震”到我的。

電影到此為止,非常贊!人物對立鮮明,主題明確,有自己的歷史思考和明確的態度立場。

——家國榮譽誠然至高無上,但個體關懷也非常重要,無謂的犧牲並不提倡。

3

而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原本是這一理念的信奉者。

他在追求報效祖國的同時,並沒有一味被集體主義裹挾,私底下也是有自己的人生幸福要去追求的——這一點,劇作上特意用他和氣象學家徐纓(章子怡 飾)的愛情去體現。

第一次登山成功,方五洲意氣風發,跑去圖書館找徐纓告白,那一段寫在登山筆記本上的變相表白,太浪漫了。

然而一句“我想娶你”還沒說出口,方五洲被叫走,開始面對輿論上的種種質疑,那時候的方五洲,作為個體,遭遇了自己人生路上的“雪崩”。

此後經年,他和徐纓之間,形成了一座無形的“珠穆朗瑪峰”。

直到十五年後,再一次珠峰登頂,方五洲也才真正意義上地跨越了心靈上的這座高峰。

只是——雖然理解劇本上的處理是為了塑造方五洲這個人物的飽滿度。

但面對這麼厚重的題材,愛情戲的重量委實太輕,當愛情戲成了影片後半段的一大支柱,反倒有點扛不住這個故事了。

一方面,是隊員們激烈、搏命的登山場景,大雪山的凶險和壯闊,被拍得一波三折、險象環生,看起來超級緊張刺激!

#幾次衝頂戲都特別贊#

但另一方面,大量男女感情戲不合時宜、見縫插針地插入,也讓觀眾剛剛還覺得緊張刺激,馬上又不斷地齣戲。

出出入入,那是相當消解觀影情緒的。

譬如我,後半段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困惑,為啥方五洲被那麼大一塊石頭壓了個結結實實,卻只是手臂受傷了?為什麼徐纓完全沒接受體能訓練,也快爬到頂了?

雖然心裡也都明白,這是編劇讓他受傷,編劇讓她去死……但人為編戲的違和感,確實也是撲面而來。

所以,這部電影吧,很有勇氣,值得一看,但距離經典,終究差了那麼一點點。

十分可惜。

不管怎麼說,最後——還是希望大家假期還有時間的話,進影院去看一下,為這幾年大銀幕上難得的勇氣之作!

最新評論
  • 1 #

    多帶2臺攝影機不行嗎

  • 2 #

    最後那段愛情戲,那麼多對白,確實讓人齣戲,看的時候就感覺莫名其妙

  • 3 #

    據說是章自己加戲了,沒辦法啊!

  • 4 #

    黑牡丹不愛胡歌愛井柏然,是因為看上他手中的相機了,同感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不服不行!帶你見識一下張庭的微商帝國,這樣的代理商你怕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