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文|方正 編輯|夏添

“變化是老奇葩唯一的活路。”

在《奇葩說7》海選階段,馬東在後採間的這段話,表面是說給選手聽,或多或少也像在說給自己鼓勁。

從“在廁所隔間聽到同事說我壞話要不要大方走出來”,到“家長群裡吹捧老師該不該跟風”,觀者幾乎都注意到第七季辯題的悄然嬗變:日常、煙火氣、精準對位圈層群體。

當“初代奇葩頂流”馬薇薇、肖驍、範湉湉離開賽場,仍在參賽的黃執中、顏如晶等老奇葩們難獲更多關注之後,有一幫「中生代」辯手正慢慢躍升為節目的中堅力量,這些尚在屠龍ing的少年們,甚至收穫到比當年馬、肖、湉更濃厚的喜愛。

「中生代」站上C位

“這一季明顯感受到大家對我的喜歡了,每次現場試麥能聽到觀眾的歡呼,這件事讓我覺得挺開心的。”冉高鳴在分享本季心路歷程時,被認可的小滿足溢於言表。

僅僅一年前,高鳴還在為第六季初賽片段的被刪而苦惱,好在後期憑著“噴火少年”的故事和穩定的發揮被更多人記住。但很多人都忘了,其實那已是他第三次來到《奇葩說》。

“因為我在這個節目摔過跤嘛,觀眾可能會因我之前不太好的形象產生牴觸情緒”,高鳴提到的“摔跤”,一則指第一季海選的失利,彼時馬東告訴還在中傳上大二的他,“等你沉澱兩年再來”;四年後的《奇葩大會》,他的一段“近期人生彙報”卻因尺度的失衡遭到導師的拒絕和網友們的非議。

沒有誰比高鳴更懂《奇葩說》伴他成長的意義。第七季的他,蛻變成AKA歇後語小能手,擅長以密集包袱搞起氣氛,再拿生活中動情的故事觸人心絃,一代「中生代」表達能力者就此誕生。

本季晉級賽MVP的歸屬,則是「中生代」強勢崛起的又一明證。歐陽超拿MVP的畫面不僅預定本季最炸裂的“名場面”,更反映出觀眾對有趣「中生代」選手的偏愛。

“這一季我只要打比賽就會贏,只要打比賽我就會拿第一名。”馮曉桐在採訪中顯得頗為自信,而他確實也是本季第一個晉級18強的選手。

在“媽媽瘋狂應援男明星完全不著家,該阻止嗎”那場辯論中,與歐陽超一樣,曉桐也是以二辯身份拿到79票晉級,力壓結辯的黃執中。

縱觀整一季的MVP人選,一個顯著的新現象便是,非結辯選手拿到MVP的次數越來越多。這意味著,內容說服力、觀點深度對投票結果的影響正在減弱,反之,你這個人到底能不能被觀眾喜愛,才成為能否拿高票的關鍵。

同樣的邏輯也在本週“全職爸爸”那場比賽中應驗。身為二辯的冉高鳴在觀眾投票中以92票晉級,高於結辯的熊浩學長,「中生代」的觀眾號召力可見一斑。

截至發稿,三人中尚且未拿到MVP的是梁秋陽,但各大網路平臺上對秋陽的呼聲已然越來越高。

「中生代」辯手個性突出,既卸下了初代老奇葩們的面子包袱,又比稚嫩新奇葩的話語體系更成熟,這讓他們在《奇葩說》觀眾心智當中日益佔據不可替代的位置。

「中生代」的辯論法

“這個舞臺其實淘汰得非常快,《奇葩說》觀眾有一套明確的審判體系。如果你還是跟上一季沒有變化,觀眾是不會喜歡你的。”在冉高鳴的採訪中,《奇葩說》比賽的殘酷性被凸顯出來。

此前,脫口秀演員Norah在被淘汰時也提到,《脫口秀大會》殘忍的晉級賽制都是跟《奇葩說》學的。在小小的怪罪中,我們聽出《奇葩說》應對時代變化、同行競爭所做的變革,也看到了它對行業的影響。

“《奇葩說》需要不斷地給別人新鮮感,把戲不可久玩,變化是老奇葩唯一的活路。”

在馬東的讀解下,如趙英男為代表“欠缺變化”的老奇葩從海選被淘汰後被拒之本季的節目門之外,而反過來,晉級的「中生代」很可能是應變能力最強的一波人,也是最能捕捉時代情緒、把握表達節奏的那一群人。

相較初代老奇葩而言,這幫「中生代」的辯論方法與過去呈現出諸多變化:表達方式更加接地氣,弱化說理;段子向,輕鬆辯論;注重與觀眾的共情。

“我印象中,老詹和銘哥的‘神仙打架’雖然打得很好,但第五季流量最高的比賽還是打愛情題。”即使是更偏說理向的梁秋陽,也在採訪中表示,“平凡人喜樂的探討”或許會讓我們離觀眾更近一些。

“吐槽辯題其實是我的一個辯論方法。透過吐槽破壞掉辯題的崇高感,以小破事進入到我的市井說語境裡,對方就無法把題講得太深奧。”在採訪裡,馮曉桐分享了他的一個辯論小妙招,它的邏輯基點就是輕鬆辯論的理念,它消解的正是初代老奇葩說理式的話語體系。

尋求共情更是「中生代」發言的本能。無論是馮曉桐的市井趣聞、搞笑類比,還是冉高鳴的私貨分享、共情收尾,亦或梁秋陽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看齊,它的基點都是尋求與觀眾、邊緣小人物的共情。

“《奇葩說》現場最能共情的是選手自己的故事,我試圖分享的是遠方人的故事”,梁秋陽在採訪中謙虛表示,自己其實不是共情力很強的人,但他一直試圖分享“遠方人的故事”,盡力想為一些群體發聲,以此與觀眾建立情感聯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梁秋陽其實是處於「中生代」與老奇葩夾縫中的那個人。他能理解大多數「中生代」選手撩撥起觀眾的情感漣漪,給觀眾帶去哭與笑,他也試圖學習這件事,但他同時還在堅守自己更擅長的說理,在說理和共情之間尋找某些微妙的平衡。

娛樂就是最高價值

「中生代」崛起會給《奇葩說》帶來什麼?

讓我們把時鐘撥回到8年前,馬東和高曉松,正在餐桌上商討著一檔由一群人參與的“說話節目”的雛形。

“但是一群人能幹嗎呢?總不能在一起聊天吧。於是我們想到了具有衝突性的辨論模式。”在一次採訪中,《奇葩說7》的監製李楠楠透露了《奇葩說》的源起。可以肯定的是,辯論並不是這檔節目的初衷,“找一群會說話的人”才是。

當《奇葩說》遇上辯論,觀眾好像就自動賦予這檔節目希臘先賢式的哲學使命,企圖用思想辯論的形式探尋世間真理。但從一開始,這就是對《奇葩說》最大的誤解。

“我其實特別害怕觀眾覺得《奇葩說》是一個很沉重的、逼人思考的節目。‘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首先得看清,它得是個能給觀眾帶來快樂的娛樂節目,這個事從來也沒有變過。”在多個場合,李楠楠都在強調《奇葩說》的娛樂節目本質。

「中生代」的崛起,最大的價值就是消解辯論的崇高性。在犀牛君對三個辯手的採訪中,“給大家帶來開心和共鳴”不約而同成為三人參加節目價值排序的最優先順序。

冉高鳴認為,辯論並不能成為生活的指南,企圖在辯論裡得到啟迪,太高估了一檔綜藝的價值;馮曉桐則在採訪中自始自終擔當“快樂辯論”的代言人。

而另一方面,脫口秀演員大量湧入《奇葩說》的現象,契合的也是觀眾們想要“純粹的快樂”的情緒。當小鹿在發言中一句一個爆梗,對枯燥講道理的辯手形成了一次節目效果上的降維打擊。

《奇葩說》只是一檔綜藝,倘若再給它加諸一點點意義的話,它是一個提供給會說話者自由表達的舞臺。有人可以發出脫口秀的聲音,有人可以表達深度的觀點,但在價值維度上,二者並沒有高低之別。

於《奇葩說》而言,這樣的表達者一直在湧現。前有老奇葩們,現有梁秋陽、冉高鳴、馮曉桐這樣的「中生代」表達者,未來還會有00後表達者慢慢成熟起來,這個節目將成為每一代年輕人發聲的舞臺。任何時代的年輕人,都可以去《奇葩說》盡情展示自我的個性。

在採訪最後,冉高鳴透露,他已經在思考下一季節目如何精進自己的語言美感;馮曉桐希望探索未知的脫口秀領域,或許可為下一季節目積累表演靈感;梁秋陽大機率還會短暫地從苟且的日常中抽離出來,在未來的《奇葩說》開啟一次次的精神旅行。

8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上個世紀十位女明星照片的今夕對比,大家看看她們有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