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世事難料。
春節不像春節,父母至親相隔異地不能相見,被迫放假在家卻每日煎熬度日;
甚至還有的人,在這個本該歡樂祥和的時節,第一次面對生離死別……
這一切,沒有人願意預想到。
但人生不該只有疾病與死亡,還有著新生與希望。
正是那些彌足珍貴的“第一次”,串聯起了我們人生的重要節點:
第一次上學、第一次上班、第一次走進軍營、第一次學會長大、第一次為人父母……
讓我們暫時拋開那些煩惱和憂慮,回到人生開始的瞬間。
今天要推薦這部中國產新片,講的都是人生的每個珍貴的“第一次”——
人生第一次導演: 於穎 / 施筱青主演: 塗鬆巖 / 高亞麟 / 王耀慶 / 韓童生 / 辛柏青 / 郎月婷 / 張鈞甯 / 寇振海首播: 2020-01-15(中國大陸)集數: 12單集片長: 32分鐘
豆瓣9.1,央視網、上海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聯合出品。
導演秦博,代表作有9.6分的《人間世》。
普通、真實、直擊心靈,是它們最為打動人的共通點。
但與殘酷、扎心的《人間世》不同,《人生第一次》裡更多了一些溫暖和歡笑。
片中分別截取了萬千普通中國人,一生中12個普通的“第一次”:
從出生、上學、入伍、打工、就業;
到結婚、買房、退休、生病、養老;
以及死亡。
這些“第一次”所串聯的,正是每一個普通人平凡而又璀璨的一生。
1、「出生」誰都是第一次來到這個世界上,而他們也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
緊張、激動、忐忑不安,等待生命到來的父母們總是那麼的小心翼翼。
而在孩子們到來之前,最先需要克服痛苦的,是懷胎十月的母親。
曾經有一位孕婦感慨道,“沒有生過人,還談什麼人生。”
假如說人生中有10分的痛苦必須學著去承受,那麼生孩子起碼要佔5分。
那麼,分娩陣痛到底有多痛呢?
媽媽們疼到呼吸困難,痛哭流涕,抓緊床頭,用手錘牆都無法分散這種疼痛。
就連只是短暫體驗陣痛的爸爸們,也痛得受不了,直喊停。
這種疼痛,就像有人要從你鼻孔裡擠出一個西瓜,或者有人用尖頭皮鞋不停踢你肚子。
即便在現在,無痛分娩技術已越來越普及,但也不代表著媽媽們可以毫無痛感的生下孩子。
產婦們依然要等待長時間的規律宮縮,直到宮口開到二指,才能夠接受麻醉注射。
已經是第二胎的吳麗輝,卻依然沒能忍住這番疼痛,早就大聲喊著想要快點打無痛。
而這一針“無痛”,也是人生中最痛的一針。
穿刺針穿過產婦腰部的脊椎孔,將一根細小的導管匯入硬膜外腔。
對於產婦來說,這一針再疼,也是給即將要疼到昏厥的自己,一劑最有力的解藥。
正式進入分娩流程之後,還有更大的難關在前面等著媽媽們。
順產,也就是自然分娩。
產婦需要藉助宮縮的力量,把一切力氣往下使,將孩子分娩出體外。
媽媽們鉚足了力,把臉憋得通紅,甚至還有的媽媽出現累到虛脫的現象。
產房裡會準備著功能飲料和巧克力,給完成分娩的媽媽補充體力。
更重要的是,親人陪伴在身邊,為媽媽們加油打氣。
當熬過所有的疼痛,花光畢生的力氣,看見孩子的模樣,聽見清脆的啼哭聲時,淚水總會不爭氣地留下來。
“孩子使勁哭,爸媽使勁笑”
這是父母與孩子,人生第一次的會面。
但並不是所有的產婦,都能夠第一時間與愛人分享喜悅。
第一次當媽媽的周婷,在進入產房十幾個小時後,依然沒有什麼進展。
她的愛人焦急地在產房外四處踱步,時不時地呼叫醫生,迫切地想了解愛人的情況。
由於時間過長、催產素作用下寶寶胎心下降,醫生向周婷提出了轉剖宮產的建議。
為了寶寶的安全,原本一心希望順產的周婷,接受了剖宮產的建議。
寶寶很健康,媽媽也很安全,但在產房外一直苦守著的爸爸,卻哭了。
第一次抱起寶寶的爸爸,臉上洋溢著淡淡的微笑。
原來,第一次與孩子的親密接觸,是讓人如此悸動。
懷有雙胞胎的向爽,時刻都在期待著孩子的到來。
但由於自己患有先天性心臟主動脈掰二葉畸形,期待的同時也充滿著無限的擔憂。
她要先進行一次心臟外科手術,由於孕期不到28周,孩子暫時還不能進行剖宮產。
一旦出現危險,孩子的死亡率高達30%,孕婦的胎盤要剝離,會出現大面積出血,可能連子宮都保不住。
幸運的是,母子平安,手術很順利的完成了。
一個月之後,向爽的雙胞胎順利出生了。
向爽的愛人不斷地在走廊來回踱步,壓抑不住自己激動的情緒:
“我下輩子不幹別的了,就守著他們三個人過,還能幹什麼呢?”
第一次為人子女、為人父母,我們都需要彼此體諒。
所有的孩子,都是從蹣跚學步到牙牙學語,從什麼也不會到獨立成人。
所有的父母,也是從手忙腳亂到養兒育女,從桀驁不馴到溫暖柔情。
不管是成長還是養育,都是生而為人,一場溫暖又感動的人生修行。
2、「離別」對於孩子而言,人生最重要的第一門課,不是學說話、學走路、學吃飯,而是學會離別。
離別的第一步,從踏進幼兒園開始。
每年的9月,全國各地的幼兒園裡總是會有震耳欲聾的哭聲。
不管在哪裡,都集體上演著一出“媽媽不要離開我”的絕頂苦情大戲。
數不清的孩子哭著、喊著、嘶啞著,甚至扯著媽媽的衣角、在地上打滾,一切就只為了把媽媽留在身邊。
對於年紀尚幼的孩子們來說,學會與媽媽分離,是出生以來再難不過的人生第一課。
而在角落裡看著大哭不止的孩子、偷偷抹淚的父母們,更是怎麼都學不會離開自己的孩子。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這種相依相靠,是怎樣都無法割捨的。
他們也都是第一次,要學會克服離別,變得“勇敢”。
回想起第一次與爸媽在幼兒園分離的時候,孩子們的表情顯得嚴肅又可愛。
“為什麼這麼堅強?”
“因為長大了。”
“爸爸送你到幼兒園,你千萬不能哭。
你就大步地不要家長陪,你就大步地往幼兒園裡面走,這就是勇敢。”
“你睡覺的時候會不會想媽媽呀?”
“會的,我放在心裡想媽媽。”
當孩子們漸漸成長,學會與父母離別之後,他們也將從幼兒園邁入小學。
小學的門口,不再有幼兒園門口的哭鬧,更多的是父母站在門口關切而又期盼的眼神。
邁入小學之後,大多數的父母都會開始給孩子規劃未來。
不僅要完成作業、考的好成績,越來越多的父母給孩子安排了“第二課程”。
剛上小學一年級的郭雨晴,除了要完成作業之外,還要在媽媽的監督下彈鋼琴。
幼兒園時期那種對父母的依賴,全都揮之散去了。
僅剩的,只有“不喜歡爸媽”、“他們真的很煩”、“把我搞得快要瘋掉了”。
或許要過了很多年之後,郭雨晴才會像逼迫自己學鋼琴的媽媽一樣:
“我現在覺得,我媽小時候為什麼不把我逼得再好一點。
如果再彈得好一點,或許我現在可以既有一技之長了。”
還有一群孩子,他們並沒有那麼幸運的過渡期。
從很小的時候,與父母分別,似乎是一出生就要學會接受的現實。
他們被叫做“留守兒童”。
大多數的留守兒童都在偏遠的農村生活著,父母為了讓孩子讀得起書、家裡能過得好一些,都紛紛選擇北上南下打工,養活一大家子。
唯一在家陪伴孩子們的,只有年邁的老人。
離別這件事,早就成為了他們心裡一道永遠過不去的坎。
說不出來,但卻又苦在心底。
唯有通過詩歌課,這樣抽象的表達方式,孩子們心中對於離別的無奈與思念,才能噴湧而出。
“我想做一個像大海一樣的爸爸。”
“我會教我的孩子,把自己的愛留給自己的孩子。”
“而我,在爸爸媽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
人生在世,便是不斷地在迎接,同樣也在離別。
第一次學會離別,我們哭著去接受;
而當真正的離別到來,或許我們才能笑著面對。
漫漫長路,還有許多的“第一次”在見證我們成長的軌跡。
當孩子們被問到,“長大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醫生、老師、消防員、軍人、白領……回答五花八門。
他們的眼裡,都充滿著對未來的希望,閃爍著點點星光。
這樣的美好,大概也只有當長大成人、為人父母、頭髮花白時,再度回看那些珍重卻又有些模糊的“第一次”,才會察覺到得到吧。
“人生初見,春和景明,往後餘生,波瀾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