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能力的年輕喜劇演員太少了,有實力的老牌藝人趙本山、宋丹丹、蔡明、潘長江、範偉……他們呢不過可能一輩子都活躍在喜劇舞臺上,總有演不動的一天。
《歡樂喜劇人》今年都沒有請專業的喜劇演員,請了一批門外漢,美其名曰打造喜劇新人。以前總是調侃喜劇人的口號(搞笑,我們是認真的),現在真的變成:認真,我們是搞笑的。
年齡30+又有實力的小品演員,沈騰、馬麗、宋小寶等,其實並不多,而且現在他們的小品作品也很少了。
還有賈玲是屬於發揮不太穩定那一掛的,時而搞笑時而不搞笑,有時候還整一些挺尷尬的包袱。和賈玲師出同門的白凱南,除了長相,真的沒什麼小品天賦,所以他去做點綜藝也是情理之中的。
小品的沒落得從綜藝節目的興起說起,大家非常接受綜藝這種新形勢的出現。說句話糙理不糙的,攢一個小品的活比錄一期綜藝難得多,可是小品能收入多少,錄一期綜藝又是多少?
一個成功小品的誕生付出的人力、腦力、壓力遠遠超出觀眾的想象,做喜劇的人每天要自我否定無數次,攢出一個好活兒。一旦不好笑,觀眾又會不寬容的在網上發表各種各樣的聲音。
那綜藝呢,有指令碼,不用動腦子,甚至有的明星就是玩著錄,銀行卡就到賬了。當然觀眾是願意去買單的,從不一樣的方式觀眾獲得了同等的快樂,其實是公平的。
但是唯獨辜負的是那些從小品道路上把他們捧紅的粉絲,有多人因為一個沈騰喜歡上整個開心麻花,可是現在在網上搜開心麻花的小品依然還是很多年前的。小品成了春節聯歡晚會上才能看到的創作形式。
綜藝節目樂於請一些實力喜劇演員作為常駐嘉賓,因為他們有笑點,能夠製造綜藝效果。年輕的潛心搞創作的年輕小品演員沒有什麼作品,沒有平臺展示,沒有磨鍊的機會,觀眾看不到。這就導致了喜劇演員出現了斷層的現狀。
小瀋陽公開說他不喜歡喜頭悲尾的形式,自己也江郎才盡了,以後不會再碰小品。其實他的一席話讓更多人重視了這個問題,觀眾們需要的是高高興興的作品,不是強行的煽情。
相聲在它曾經要消亡的時候活了過來,我相信小品同樣可以由衰轉盛。很多觀眾和藝人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小品是男女老少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有需求就會有生產。
也希望潛心創作的喜劇人,能聽到大家的心聲,創作出喜頭喜尾真正的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