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24分鐘一鏡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沉浸體驗嗎?
你想“偷窺”女人艱難分娩整個過程的直播嗎?
你想一睹“白寡婦”怎麼生孩子嗎?
沒錯,《女人的碎片》這部電影的前三十分鐘講的就是女主瑪莎在家分娩的故事。在丈夫和助產士的協助下,瑪莎終於艱難地生下了一個小女嬰。
其中網友們大呼過癮的24分鐘長鏡頭,就在這開頭這一段裡。可惜這個小嬰兒才出生幾分鐘,就夭折了,女主和男主一下子從天堂掉進了地獄。
好了,文章開頭的三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但這個完整的小故事,只是一個小勾子,一個引子,勾引出該片後面真正想說的故事。
導演為什麼要拍這樣一個故事?這就要從這部影片的拍攝背景說起了。
這部電影改編自卡塔·韋伯和導演凱內爾·穆德盧佐夫婦的真實經歷。
據說韋伯在孕期失去了孩子,她離開丈夫隻身來到柏林,獨自療傷。她潛心創作,終於把這個經歷改編成了話劇《女人的碎片》。2年後,該話劇又被丈夫改編了電影,韋伯自己擔任該影片的編劇,電影於2021年1月正式上線。
這部影片既是人類遭遇喪子創傷的自我救贖之路,也是韋伯和丈夫對創傷經歷的反思與和解。
《碟中諜6》劇照
電影的女主也大有來頭,特別是中國網友想必都不陌生。
她是誰?
她是《碟中諜6》中的“白寡婦”。
她是《權遊》裡的“小玫瑰”。
她也是《王冠》裡的“瑪格麗特公主”。
她就是英國女星凡妮莎·柯比。她憑此影片,斬獲了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的影后。
我們回到影片故事本身。
這是一部女性視角的電影。開頭半小時的“獨立小片”用一句話足以概述“女主在家分娩,難產誕一女嬰,幾分鐘後夭折。”
但分娩不是看點,夭折也不是看點。
這部分的引題“陳述”迅速收尾,牽引出這部影片真正想表達的命題:
喪子之痛的創傷,該如何療愈和成長?
從第31分鐘,人性真正開始進入思考。
萬物皆有裂痕,人人都有創傷。
佛洛依德說:“任何能夠讓人產生恐懼、焦慮、羞恥或精神痛苦的經歷,都是創傷。”
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會遭遇某些創傷,大到親朋好友去世、各種天災人禍,小到別人不經意的一個玩笑一句差評。創傷經歷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個人對創傷的反應卻不盡相同。有的人完全被創傷打垮,有的人最終戰勝了創傷實現了自我成長。
就拿“失去孩子”這個人類最可怕的創傷為例。
第一種:毀滅型。被打垮,發瘋甚至自殺。
比如,《寶貝計劃》裡的包租公老婆,一瘋癲就是二十年,一見孩子就魔怔。
第二種:迴避型。不再觸碰,終生心結。
比如,周潤發和陳薈蓮,在女兒即將出生前因為臍帶繞頸窒息而胎死腹中。從此,發哥發嫂依然恩愛,只是在生孩子這件事情上,再也沒有勇氣面對。他們選擇了終生不再生孩子來應對這場創傷。
第三種:趨近型。直面事實,直視創傷。
比如,東野圭吾的《彷惶之刃》裡的父親。為女兒的慘死開啟瘋狂復仇模式,認定唯有手刃兇手,女兒方得瞑目。女兒瞑目,父親才能安息。該小說後被改編成了電影。
第四種:涅槃重生型。從創傷中找到新的意義。
《女人的碎片》這部影片中,男主選擇了“迴避型”,女主的母親選擇了“趨近型”。只有女主,如果不能涅槃重生,那麼也許她就只能被打垮被毀滅。
幸運的是,她在經歷了漫長的掙扎之後,最終在創傷中找到了新的意義,完成了自我救贖和成長。
為什麼這三個重要角色,應對會如此不同?
如果把這場喪女意外比作一顆原子彈,那麼它所造成的殺傷力是分層的。
毫無疑問,女主處於正核心,男主處於次核心,女主的母親處於邊緣地帶。
01 老太太:趨近型。“叢林法則”下的自救
我們先說女主的母親。這位老太太可不是普通老嫗,她是這個故事裡最果敢、決斷的狠角色。
她的人設背景是一位二戰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當年父親被抓去集中營,母親和她藏在地窖中,倖免於難。為了生存,母親艱難外出覓食,奶水只夠讓她活卻不夠讓她哭。
這樣的幼年經歷,決定了她一生都是“叢林生存法則”的追隨者,她尤其相信金錢的力量。
為什麼這麼說呢?故事中每每老太太的鏡頭一出現,基本上就都是一場“金錢交易”。
第二次,女主沉浸在喪女之痛中無法自拔,老太太極力鼓動,並聯合男主一起發起了對助產士的訴訟案。她要她賠到傾家蕩產,再加上牢獄之災。
第三次,在自己家。小家宴結束後,老太太單獨留了男主談判。它為了讓女兒徹底告別一切會引起痛苦回憶的線索,她甚至揹著女兒拿出一張支票給女婿,幹嘛?讓他找個好理由“徹底消失”。這一次,她用金錢買斷男主的離去。
在這個故事中,老太太有遭遇創傷嗎?當然有啊。
只不過,她的創傷是間接的。老太太並沒有參與過小嬰兒的出生,也沒有任何線索表現出她對小嬰兒持有強烈的情感。所以她的創傷其實是因為心愛的女兒受到致命打擊,而間接受傷。也就是說,在創傷的波及圈,她屬於外圍。
但是老太太有憤怒,她有強烈的憤怒。她的憤怒來自哪裡?來自對女兒的失望,在家宴那場戲裡,老太太口述了自己出生的那段家族過往,並“哀其不爭”,責怪自己沒有把女兒教導好。一場戰役,女主就趴了,真是虧當這個家族的後人。
那麼老太太是怎麼療傷的?
自然是簡單粗暴直接的方式,老太太堅持認為這個意外是一場人為的事故,她堅持起訴助產士。其實,她是想把憤怒的情緒轉移出去。告得她傾家蕩產,看到惡人終有惡報,老太太想要的人間正義,就算是得以伸張了。她的憤怒就消解了,她的悲痛也就撫平了。
02 男主:迴避型。在逃避中解脫自己
男主一出場的幾幕戲,讓人以為他是個有責任心的大鬍子暖男。
他在大橋工地現場,對不負責手下的怒斥。還許下了等通橋那一天,一定要讓女兒成為”過橋的第一人”。
他明知道岳母不喜歡自己,但拿到車的那一刻,他還是歡歡喜喜,沒有糾結於可笑的自尊心。畢竟,照顧好老婆孩子才是頭等大事。
女主突然臨產,男主寸步不移地守護前後。一直打氣鼓勁,給予女主最大的慰藉與支撐。其實女主一看就看穿,其實男主比女主還要緊張,渾身肌肉僵硬。
當艱難分娩過後,小嬰兒出世的那一分鐘裡,男主興奮地拿著相機咔咔咔,他跟天下初為人父的所有男人一樣,可笑又可愛。
但是,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有擔當的人,不是看幸福的那一刻,而是看當災難來臨時,他有沒有擋在你的身前。
很明顯。男主他不是。
作為父親,男主也承受著巨大的喪女之痛。但是天底下的媽媽都知道,跟經歷過十月懷胎、艱難分娩的母親相比,父親所承受的喪子之痛,跟母親所承受的根本就不在一個級別。
災難來了。這個故事裡的男主,只看見了自己的傷,只想療自己的痛。而他療傷的主要方式就是:迴避。
他與老太太合謀,訴訟助產士。
他去找女主地堂妹聊一下訴訟的事情(堂妹是這起官司的律師),結果第一次碰面就直接出軌滾床單。
他辭了職,不再上班。
他揹著女主,偷偷地賣掉了老太太出錢買的那輛車。
他重新撿回了酗酒的惡習,酩酊大醉。
他不顧女主地感受,看不見她的不願意,粗暴地想要拍拍怕,沒成功,然後爆著粗口揚長而去。
他在老太太的家宴後,接過老太太給的支票,苦笑了一下,預設在女主的生活裡徹底消失。
在影片最後的庭審部分,我以為男主總歸是要出現的吧。結果,也沒有。
這貨,就這麼從這個故事裡退出了。
他去了哪裡?他去了另一個城市,從此重新開始另一種生活。
他能過好這接下去的後半生嗎?影片裡沒有交代。
但是我認為他不能。
他心口的傷沒有治癒,他只是暫時擱置不管而已。
一個逃避主義者,永遠無法過好這一生。
03 女主:涅槃重生型。唯有意義,方可新生。
女主瑪莎應對創傷的自我救贖。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無盡沉默。創傷後的第一時間,當事人常常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不吃不喝,不說不做。發呆,好像生命已經從這具軀殼裡被抽離了。
很多人沒看出來這一段在哪?
我告訴你,就是開頭30分鐘小片結束,黑屏的那幾秒鐘。只有幾秒鐘,卻是女主無盡的沉默。我看著黑屏,正是女主在凝視深淵。
第二階段:疏離、淡漠。表面上,女主開始讓忙碌起來了。
她一襲紅衣,開始上班。
她把女兒的遺體進行了捐贈。
她甚至參加了母親舉辦的家庭聚會。
訂購墓碑,她一言不合就揚長而去。
家庭聚會,她與母親惡言相向。
丈夫離去,她甚至親自開車送行至車站。
保健球,她用菸蒂偷偷燙破。
她的黑色指甲殘破。
她的煙癮又回來了。
嬰兒房的東西,收的收扔的扔。
廚房的鍋碗瓢盆,髒亂地堆著。
家裡花草無人打理,枯萎了。
她好像假裝很忙,在做很多事情。但是在哪個場合裡,她雖置身人群依然是孑然一身的孤獨著。
第三階段:直面創傷,在意義中自我救贖。悲痛何以消解?
我想,時間至少能消解掉一部分。
隨著時光流逝,丈夫開頭在造的那座橋越來越接近合體。
經歷了這麼多的絕望之後,故事終於給了幾條希望的線索,這自然也是女主心境轉變的外化。
鍋碗瓢盆開始清洗乾淨。
花花草草也開始打理。
冰箱裡精心養護的蘋果核也開始發芽。
周圍的一切細節,都是女主心境的投射。一切跡象都在顯示,情況在好轉,女主破碎的自我開始一點點修復。
最後進入庭審大戲。女主決定出庭作證,直面醫療事故的嫌疑人——那位助產士。第一次出庭,關於小嬰兒出生後活著的幾分鐘裡,就被被告律師詢問得答不出來。女主才想到去影印店沖洗當時丈夫拍攝的照片。
在暗房裡,照片浸泡在藥水中,影像越來越清晰地一點點顯現出。只有幾分鐘母女緣分的小嬰兒也在記憶中復活。那小腦袋,那小胳膊小腿,那個短暫的擁抱,那份初為人母的驕傲和喜悅。女主在暗房裡失聲痛哭。
這是女主在影片中,唯一的一次痛哭。
正是這份痛哭,沖洗了創傷所帶來的所有苦痛。
正是這份痛哭,女主找到了這個天使般的孩子來到這世上的意義。
她曾來過,她曾做過幾分鐘的女兒,她曾給父母帶來了幸福和喜悅。
這就是意義所在。
赤裸裸的傷口上,找到了新的意義。遭遇創傷的人,人生開出了新的花朵。
當女主再次回到法庭上,她諒解了那位幸運的助產士。她與母親的對視,也消解了母女之間的那份相愛相殺的羈絆。
這當然也是她與自己創傷的和解。
影片的最後,一個小姑娘在一棵枝繁葉茂的蘋果樹上摘蘋果吃。遠處傳來女主呼喚女兒的聲音······
時間美好,可耳聞可言傳。你我都聽到了。
那座貫穿全劇,象徵著女主心路歷程的橋怎麼樣了?
終於通橋了。
影片裡的故事,就此終結。
我們的文章,也就此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