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奧斯卡將於美國時間2月9日頒獎。
按照以往的說法,因為沒有特別耀眼影片一騎絕塵,今年應該是奧斯卡小年。
究竟是《寄生蟲》開創南韓影視,還是《小丑》打破制度對漫改電影,每位影迷都有自己內心的期許。
一眾佳作中,最有陪跑像的,毫無疑問是格蕾塔葛韋格導演的歷史名著《小婦人》。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99%成色的“女性電影”
原著作者是女性,原著故事講的是4姐妹的成長,影片導演是女性;
而主演西爾莎羅南和艾瑪沃森,這些年一直在為女權奔走相告。
“平淡無味”“只重顏值”“節奏緩慢”...
評委有很多理由拒絕《小婦人》成為奧斯卡最佳影片,但這部最具陪跑像的電影,卻十足打動了筆者這枚世俗直男。
“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
這是宋人杜耒的詩,我覺得用來它概括《小婦人》這部小說,或說整部電影的體會,最是精確不過。
從故事的角度,這部影片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跌宕起伏,高潮迭起,以至於令人流連忘返,沒有。
劇情再也尋常不過:一個普通得略顯貧寒的家庭,四個女兒,父親經歷了一場大病,僥倖未死。
大女兒拒絕繼承別人的遺產,成家了,日子貧寒,夫妻同甘共苦。
二女兒最是堅強有理想,雖然飽受現實的摧殘,還是達到了自己的目標,成為一個獨立獨特的作家。
三女兒默默奉獻,幫助別人,結果感染猩紅熱,最後還是沒熬過去,死了。
而小女兒甜美溫柔,在姐姐們的照顧下,也終於有了自己的歸宿。
故事的最後,除了死去的三女兒貝思,大女兒梅格,二女兒喬,四女兒艾美都相繼成了家。
孩子們的媽媽,也從曾經的小婦人成了外婆。曾經的柔美的女兒們,也都成了別人的小婦人。
這就是一個“尋常一樣窗前月”一般的普通故事。
那麼,感染人心,使這個故事變得充滿意蘊,使得它充滿“才有梅花便不同”的美好,使得人們對它興趣盎然的“梅花”又是什麼呢?
是現代人最缺失的一種品質。是作為人的獨立“精神”作為人嘞群體的共同的“價值”,是故事中的人們無論貧窮還是富裕,幾乎每一個角色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種自尊,自立,自強的獨立的人的個體精神,和自由,平等,尊重的群體的人的共同價值。人的個體“精神”和共同“價值”,這就是故事“梅花”和“雪”。個體精神是“梅花”,共同價值是“雪”,這也就是為什麼這部小說“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原因。
在幾乎所有的時代,人性的懦弱,扭曲,自私,貪婪和虛偽,共同構成了世界給予人失望甚至絕望的感受。
所謂世界末日,不一定發生在共同的前提下,而是更多的發生在個體世界。
這就是為什麼存在主義哲學強調“他人既地獄”的原因。
在一個個體精神沉淪,紅糖價值得不到彰顯的世界裡,每一個人都是他人的“地獄”。
一人犯罪,眾生皆是幫凶。
這就構成了這個故事的整個需求大背景,無論在什麼樣的世界什麼樣的時代,屬於人的獨立的個體精神:自尊,自立,自強;和群體的共同價值:自由,平等,尊重;永遠都是不會過時的,永遠都是需要呼喚和維護的。
尤其在任何一個艱難的時代背景裡,這種獨立精神和共同價值,就顯得更加的珍惜和寶貴。
而電影的背景,正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正處於個體精神與共同價值飽受考驗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