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種生物最念舊,最重感情的一種生物,年代劇最大的亮點就是能夠和回憶對話,歷史需要被尊重,父母也曾年輕過,我們所經歷的所有美好,都是有人負重前行,人會老,但是對於家的愛,是不會老的。
《大江大河》《山海情》《父母愛情》年代劇有時代的印記,無論是激盪三十年還是走向小康社會,都是一個過程,幾輩人的努力,心血和青春。
也許我們認為是年代劇,事實上,都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經歷的事情,從通電通水通路,通網通智慧村通通,人們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翻天覆地的變化,眾所周知,誰得青春都能成為過去,集體的記憶卻歷久彌新。
就是人們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以及面對貧窮和未來的茫然,沒有人知道未來如何,但是大多數人知道,落後就要捱打,窮不僅受苦受累,還沒有活出人生的意義。
扶貧、開荒、戍邊、開墾,事物發展驚人的相似,即使資本主義社會,或者是網際網路生活,一句移動網際網路,微商、直播帶貨、社群團購、知識付費,哪一樣不是從0-1,然後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實現自己人生夢想的過程。
現實很庸俗,人很市儈,沒有人願意革命,或者走向改變,因為這個過程遠比安樂、穩定、舒服,更痛苦,因為價格投機和價值投資根本兩回事,短期看,是一種聰明,長期來看,就是破壞性開採市場資源。
年代劇最大的特點就是還原最原始的場景,那個世界裡面的人,也許愚昧、無知、麻木、愚蠢但是很真實,有愚公移山和精衛填海的精神,開啟上帝視角,我們看到不一樣的光輝歲月,事實上,現實的我們未必像《山海情》裡面的父老鄉親,
無論是墾荒、還是在新的領域做出卓有成效的結果,都需要無數人努力,並且堅持不懈努力,追求實現夢想的過程。
唯獨沒有人覺得應該,而是敬佩,敬佩祖祖輩輩的努力,給後代一個明媚的春天,就像我爺爺一樣,經歷了文革,也經歷了大饑荒,經歷了包產到戶,經歷了計劃經濟,爺爺沒讀過書,但是羊卻放得很好,在我記憶中,羊一隻是我們生活經濟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許我們沒有錢,但是,倉庫裡的糧,十年吃不完,總覺得爺爺去墾荒、陰天下雨去築壩,上山砍柴的意義在哪裡,後面看到綿延不絕的血脈傳承,我明白了,平凡日子的努力,點點滴滴匯聚成海。滋潤整個家族的靈魂和口腹之慾。
父母也白手起家,也經歷了計劃生育、下崗職滿地走,恢復高考,以及新時代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無論如何,都在努力地活著,為了生活更好而努力著。
年輕人,80後、90後、00後,年輕人劃分的標準不是年齡,而是一顆年輕的心,所有人都需要面對現實,面對歷史問題,面對自己要發奮圖強,要自強不息。
《大江大河》描述了一個時代,30年各個不同階層面對世事滄桑,物慾橫流、紙醉金迷,上流社會,自己的堅持和妥協,選擇和放棄之間,造就不同人的命運。
就時代機器而言,每個人都是一顆螺絲釘,都是需要貢獻自己的力量,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無從選擇,隨遇而安,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刺激我們每一根神經,也會讓我們有一個翻天覆地的成長。
其實看《山海情》人能熱淚盈眶,因為完全和生活重疊,每個人安身立命的方式都如此簡單,反覆、無常,沒有人能說清道理,講清是非。
無論節約用水,還是天天土豆,甚至教育環境和資源的稀缺,窮不是病,但是窮起來要人命,看到因為窮,所有孩子不想讀書,想去打工,看見別人致富,明知道有風險也要闖。
人際關係,人們相互溝通,都需要橋樑,其實菌菇專家貼錢服務人民那時候,我哭了,哭得稀里嘩啦的,看見自己的心血買8毛錢,看到所有人的菌菇都臭了,壞了,還大搞形式主義,看見尤勇一把火把自己的溫室大棚付之一炬,孩子揹著貸款去電子廠。讓人太心痛了,但現實就是這麼無情打臉,就是這樣痛,毫無辦法,自己沒有持續盈利的能力和變現的方式,說再多都是扯淡。
王凱、岳父、都是和大江大河一個劇組的演員,看起來別樣風情,程開顏這次是電子廠小組長,同樣也有一個不安於現狀的女人,還有一個陪著自己殘疾男人妻子的女強人,女強人不是天生的,是被現實逼出來的。
最讓人感動的地方,年代劇真實,直觀地展現了變化,而且並不遙遠,本身答主就是西北人,聽到陝西方言、花兒、甚至是吃食和飲食文化,甚至種地和搞副業,歷歷在目。
️寶找表弟被騙到黑煤窯,然後在異鄉歷經千辛萬苦,還是回到家鄉,唯一賺到的錢還是醫院的治療費,卻義無反顧的成為第一家種菌菇的人,熱心好學,而且幫助更多人在戈壁灘紮根下來。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段辛酸的回憶,每個人回頭望去,都能感動自己,山河有情,人間有愛,這個社會很暖,即使再大風沙,也吹不滅希望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