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就知道楊紫瓊因為飾演昂山素季,在緬甸機場被直接驅逐出境。因為這部影片是西方民主的旗幟,2012年,在中國被禁止引進。昨夜因為搜尋呂克貝松作品,偶然看到,因而一觀。
影片《昂山素季》英文名《 The Lady》。2011年上映。比起呂克貝松曾執導的《這個殺手不太冷》和《安娜》等炫酷的殺手槍戰片,這部政治人物傳記影片,感覺不是他擅長的風格,有點功力不夠。劇情過於簡單,缺乏深層次挖掘。把一部政治鬥爭傳記,拍成了浮皮潦草的愛情故事。
影片開頭是1947年,昂山素季2歲,其父親昂山,被尊稱為“緬甸獨立之父”,與6位部長開會時,被英國支援的愛國黨人刺殺身亡,年僅32歲。
昂山素季後曾跟隨母親在印度學習生活。18歲時,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哲學,政治與經濟。與牛津大學研究西藏曆史的學者麥克結婚,加入英國國籍,生育二個兒子。有一段相夫教子,幸福安樂的生活。
1988年3月,昂山素季母親病危,昂山素季回到仰光。從此拋夫別子,開始爭取緬甸民主的鬥爭之路。1989年起,先後三次被軍政府軟禁15年之久。直到2011年11月13日,才被釋放。
看完後,感覺這部影片太寡淡,華而不實。電影里昂山素季幾乎犧牲了一切,而我內心卻沒有一點波瀾,不能不說是大導演呂克貝松的失敗。前幾日看孫儷的《安家》還感動的貢獻了不少淚水。
閉眼回憶劇情,只記得三點:
一是楊紫瓊飾演的昂山素季,造型成功,髮髻簪花與民族服裝很美,有幾分神似。
二是緬甸的民族竟然有130多個,民族大團結難度太大。那個脖子上套滿銅圈的長脖子族,竟然是緬甸的。
三是英國學者丈夫,支援昂山素季回國從政,從無半點怨言。
昂山素季被軟禁後,其夫擔心其安全,去求了一位能對諾貝爾獎施壓,並有提名權的大佬,給妻子爭取了一個諾貝爾和平獎,以引起世界關注,防止手無寸鐵的妻子被偷偷滅掉。
這番操作,讓諾貝爾和平獎的神話碎了一地。原來做的再好,不如認識一個大佬。
這位極度寵愛妻子的丈夫,還為妻子付出了生命的代價,53歲就患前列腺癌去世。臨死也沒能等到妻子回來看一眼。
唐代藥王孫思邈認為,腫瘤乃是一種積鬱成疾的病症。昂山素季的丈夫麥克應該是思念成災,鬱鬱而終。
是什麼樣的決心和意志讓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放棄英國的丈夫孩子,以及安逸生活,回到貧窮落後的緬甸,敢於面對軍人的槍口。後半生幾乎都在做囚徒。明明可以選擇自由離去,卻執拗的把牢底坐穿。這些深層次的東西,影片並沒有表現出來。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看完影片後,我腦子裡一直盤旋兩個問題。一是如果我是昂山素季,我會怎麼選擇?二是昂山素季為所謂的西方民主,做的犧牲是否值得?
我想如果我是昂山素季,一定沒有她對民主的那種執拗,我會選擇丈夫兒子。既然選擇了婚姻,生了孩子,就應該為其負責。即使可以離婚給對方自由,但孩子卻是塞不回肚子裡的。沒有後悔藥,那就有責任義務,讓孩子健康快樂幸福成長。最好的愛是陪伴。沒有人能代替一個母親的功能。母親被賦予偉大這兩個字,不就是為兒女無怨無悔的付出嗎?孩子和丈夫不應該成為政治犧牲品。
對於昂山素季20多年無堅可摧的意志,持之以恆的忍耐,對民主的執著,舍小家為大家的決心。我是真心敬佩,但我如果是她,我會選擇平凡而不是活成一個傳奇。緬甸是佛教之國,佛語:放下執念。
至於昂山素季所爭取到的民主。我認為是有限的,軍方依舊掣肘,掌握實權,各地軍閥爭鬥不斷。昂山素季只能選擇與軍方和解,溫和的誰都不批評,誰都不想得罪,如同小心翼翼帶著腳鐐在舞蹈。
加上這次疫情,西方的民主制度,表現堪憂,這個民主究竟值不值得追求,引發更多人的思考與質疑。
昂山素季既然是西方民主樹立的旗幟,那下一步如果西方不滿意,也就要準備好,迎接旗幟被放倒的命運。
2019年12月11日,昂山素季不得不在聯合國最高法院,迎戰對緬甸羅興亞人種族滅絕的指控。
西方各國及各個機構,正在收回給予昂山素季的各種榮譽與頭銜。甚至有人呼籲收回諾貝爾和平獎。沒有人是神話,是聖人。想想韓國樸公主,泰國英拉的命運,真替昂山素季捏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