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說:愛情,是生活的藝術。電影,是藝術的生活。當兩者相遇,又能激盪多少人的心絃,留下多少感動。
1.沉靜如海
二戰的法國。
上尉奉命徵用了女孩與老祖父相依為生的房屋,女孩起初不滿,卻只能以沉默反抗。
在滿滿的接觸中。他說,他原本是個作曲家,參軍只是迫於家族的傳統;他的父親死於一戰;他最愛的,是巴赫。
女孩靜靜地聽著。女孩的父親也死於一戰;女孩是個鋼琴教師,她最愛的,也是巴赫。只是自他來後,她那鋼琴的琴蓋,就再也未曾開啟。
女孩開始偷偷地看他:納粹軍服包裹著的,是颯爽挺拔的身姿;鷹徽帽簷下露出的,是英俊優雅的臉龐。女孩看著,看著,目光從冷漠到溫情,從敵意到迷亂。
她心動,他又何嘗不是?少女懷春,君子好逑,天經地義。更何況彼此琴瑟相和,心有慼慼焉。只嘆造化弄人,國仇家恨,硬生生將他們隔開。縱然朝夕相處,心意相知,卻終究無法衝破這無形的壁障,多情空餘恨。
愛情啊,在這裡遇到了它第一座大山:外部的阻撓,它可能是社會習俗,也可能是種種道德要求。而可憐的是,純粹的心有慼慼卻往往慘死在大山腳下。
2.愛在黎明破曉前
故事真的很簡單,歐洲的一個春天,一列火車,一個美國男孩邀請一個法國女孩共同在維也納下車,漫無目的地瞎逛,卻度過了一個美妙的晚上。
電影的價值不在於情節,而在與對話,以及對話後所體現的愛情觀。兩個年輕人既嚮往啊愛情,卻又都恐懼愛情。當熱戀逝去,彼此之間愈發了解,愈會開始厭惡對方,對彼此的一舉一動都了如指掌因此而感到厭煩。
這便是阻撓愛情的第二座大山:內部的因激情不在而帶來的厭煩感。我是悲觀的,我認為愛情終究難以逃脫時間的魔抓。與其日後無休無止的爭吵,不如把握當下,讓仍然相愛的時光更加搖曳動人,然後在激情不再時,果斷的選擇離開,以此來儲存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