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大家要繼續堅持嗷~

提到娛樂圈,大家第一反應大概就是虛、假、浮。可是吧,人就是喜歡看個熱鬧,明知道假的多,那還是願意看願意聊。不過娛樂圈也不是全都假,有那麼幾個老資歷的人還是挺敢說的,就好比馬未都和王朔。

最近閒的器官疼,看看馬未都的節目倒是挺解悶還能漲姿勢的,起碼比看偶像劇有趣多了。

馬未都說:相聲演員砸掛要注意三點:和自己關係不好的人是不可以調侃;長輩不可以調侃;死者更不能調侃。恐怕只有像郭德綱和于謙這樣的才會如此開玩笑。

聯絡一下德雲社最近出的幾檔事,可不就是因為這三點沒掌握好。行有行規,你不守規矩能行?

其實馬未都與郭德綱關係很好,這麼說也是頗有維護並恨鐵不成鋼的意思吧。

馬未都一向敢說,當年郭德綱與曹雲金鬧掰,很多人家都避而不談,只有他認真評價:“就是相聲界鬧得沸沸揚揚的那件事,是不可能按照對價的方式來談的,不能說進入了現代社會,所有的事情都有對價!如果你認為你的師父就是你的親爹,那就叫清官難斷家務事,這些外人聽著沒有意思!”

“你要學本事,那學本事最有效的一個手段,不是引導而是戒律,告訴你什麼不能做,哪兒錯了,錯了就打一下手板,就能記一輩子。但是天天說錯了沒關係,咱下回再來,那麼下次還會錯!所以,人性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最反對人性中的大惡,那就是背叛!只要你背叛了,這就是十惡不赦!”

馬未都是怎樣一個人呢?

樑巨集達評價他是:從小地攤上撿了1000億漏的男人。

在30年前,馬未都還是名不見經傳的作家,現在他已坐擁一個偌大的觀復博物館。

談到馬未都的“發家史”,就是把“愛好做成事業”的活範本,況且他的事業還很成功。

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

馬未都早年下過鄉,插過隊,回城後當了幾年機床銑工。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1981年,《中國青年報》用一個整版發表了他的小說《今夜月兒圓》,小說發表後調為《青年文學》的編輯。

馬未都在《青年文學》呆了十年,期間所發掘的作家現在都已鼎鼎大名。但是馬未都對於文學界的評價卻是“文學業內曾經很齷齪很骯髒”:“我曾經誤認為我可以一輩子弄文學,後來我只幹了十年,我看文學興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學業內那種齷齪的嘴臉後就放棄了。我原來沒進過後臺,以為後臺跟臺前一樣光鮮亮麗,後來發現後臺全是骯髒的事情,很噁心。”

馬未都最早開始搞收藏是在七十年代,1976年,馬未都21歲,跟城市裡所有的同齡人一樣,他成了一名工人。休息時間他喜歡一個人去淘各種老玩意兒,鼻菸壺、手爐、瓷罐或者小玉牌等等,只要是老的東西,他都喜歡,看見了就拔不動腿了;至於為什麼喜歡,他沒有想過,就是天生的愛好這個。

家裡沒人搞這個,很多問題他不明白:那個杯子,為什麼有把手呢?把手是為了防燙,也是為了好拿,可是,是什麼時候開始有把手的呢?不懂的多了,他就去問懂行的人,如圈裡的史樹青、王世襄等人,“凡是專家我都去找他們聊。”

在1981年-1990年十年間,因為工作不錯,手裡也有了點閒錢,馬未都“玩兒”的空間就更大了。那時候北京有一個專門的國營文物收購點,每天早晨門沒開,就有許多農民推著單車,車把上掛著老瓷器在那等著,排隊的人足有一里路長。一隻康雍乾三代的官窯碗才10塊錢。馬未都每天上班前總要先去那兒轉轉,見著什麼喜愛的,就省包煙錢買下來,久而久之,淘點老東西也成了一種習慣。“1980年我25歲,25歲到35歲是我狂收暴斂的10年。這10年古董價格長時間是谷底,沒有什麼起伏,持續的時間特別長。比我大的人,章乃器這些藏家,讓人整死一半,比我小10歲的人等他們有能力的時候,這些東西都貴了。”

其實即便馬未都有稿費,錢也不夠買這麼多東西的,據說馬未都在做編輯的時候就開始做藥材生意,賣中藥材,一個月能掙幾萬塊。有知情人說,他是靠賣藥掙來的錢玩古董,但因為當時在出版社,不敢跟人講自己做買賣,所以給人的印象就是馬未都有錢,就不知道從哪裡來的。

馬未都很懷念上世紀80年代四處買古董的歲月,比如去河北、山西一帶,有人帶路,到處都是寶貝,“哈腰就能揀到”。

當然,他也有“不順”的時候,80年代初期馬未都進村收貨,被誣陷成投機倒把,給吊到村裡的歪脖樹上兩天,罰款2000元。聽說還是好友王朔趕過去給送的錢,才把馬未都給解救出來。

還有一次,一個年輕人帶他買東西(可收取中間人的費用),進屋後那年輕人等在門外,“這堆東西有瓶子、鍾、碗等十來件,一共要360元,我看完覺得還可以,我說我要了,賣主又突然反悔不賣了。出門後年輕人問我買了嗎,我說我想買人家不賣,你說我一文化人也不能跟他掰扯,只能走了。他問我裡面那些東西哪件不值錢,我說裡面有一破碗一分錢都不值,他說行,你跟我進來吧。”年輕人於是進門說:“哪能不賣呀?”賣主說就是不想賣了。“他趁那家人不注意,當著我拿起那隻碗‘啪’就摔了,嚇我一跳。我看見是成心摔的,年輕人說,哎喲,不小心給你摔碎一個,這怎麼辦呀,賠是肯定不可能了,還是按原價360元都買下來吧。他摔碎一個最不值錢的,說要賠就拿360塊錢帶走這一堆,弄得家裡人特難過,我也特不好意思。這種人非常有經驗,經常串戶,專門收這種舊貨。最後這家人嘀咕半天決定360元賣我了。出門以後我問他,要是這家人非不賣呢?他說那就再摔一件看他們賣不賣。這些賴招只有社會最底層的地痞才會使,咱們想都想不到。”

90年代初,他辭職後與王朔、劉震雲等人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創作了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很是火了一把。

把古董收藏做成了事業,是從1996年才開始的。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規模,陶瓷、明清傢俱、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眼光更開闊的他開始研究文化。

1992年,他開始做展覽,做的多了,他覺得分享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於是他就有了做私人博物館的想法,也就是後來的“觀復博物館”。

1996年,他終於拿得了中國的第一塊私人博物館的經營證。在觀復博物館裡,有一張被馬未都命名為《我與古人真誠地站在你們面前》的照片可見馬未都的熱愛。

博物館,靠門票來盈利那無異於異想天開,馬未都曾告誡後來人說:“個人最好不要做博物館,最好是企業來做,除非你已經有了足夠巨大的資金。我之所以做是因為,過去原始積累的東西比較多,但也不容易;如果現在剛剛起步就更難了。我現在也是隻能上,不能下,下是沒可能了,上還是有可能的。”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2005年,觀復博物館開始實行理事制度,由董事會承擔博物館的盈虧經營,而諸位理事成為董事會的協助力量。他還對外博物館的冠名權,部分地解決博物館的資金問題。

2008年初,馬未都開始在《百家講壇》講收藏。2008年什麼節目最火?當然是《百家講壇》。馬未都一躍成為“紅人”。有人說,馬未都講收藏,觀眾讀者感受到的是中國的文明史,很多看不懂收藏的人對此發生了興趣。知道他的人多了,他的博物館、講壇和所著書藉也“火”了。

2016年馬未都獲得“大國非遺工匠文化大使”。

“人活一世,不留下點印跡豈不可惜?我以為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這座博物館在離開我後能夠很好的運轉,長久帶給人無數樂趣享受。到那時,我會自己在門口買一張門票,安安靜靜走進去,還像以前那樣,一個人對著這些寶貝笑,對著這些寶貝流淚……”

多少人都做過這種“發財夢”,但是真靠這個發家而且做成事業沒有因為各種問題陷進去的,而且憑藉著媒體人的“頭腦優勢”出名的,貌似也就馬老一個。引用一位知友的話:一個純粹的商人很難深挖文化;一個純粹的文博人無法接觸收藏市場,一個純粹的藏家沒有媒體人的能力去把文化講出來。

而提到馬未都,也必不可少的要提到王朔,在馬未都的生活中,王朔也佔有一席之地吧。

很多人都提到馬未都對王朔有知遇之恩。

王朔1958年出生於南京,比馬未都小3歲。王朔的媽媽是一個大夫,因為家裡沒有女孩,兩三歲的時候就把他當女孩打扮,穿裙子、留小辮,大概有一年半的時間。兩歲時,因父親工作調動,全家遷往北京,住在復興路上的部隊大院裡。

王朔小時候跟哥們葉京一起打撲克牌。上面印的都是美國大兵,大貓是上校,小貓是上尉。用的吃飯勺子是北韓戰場繳獲的。王朔小時候就挺“牛”,敢在課堂上“教導”老師。

王朔有幾個“鐵磁”,比如:葉京、鄭曉龍。

一群人,年輕的時候也是“混”過,這些經歷都可以在王朔後來的書中有所體現。

1977年,王朔參軍,新兵訓練三個月後,因偶然的機會,王朔被送到青島,入部隊醫院學習衛生員技術,學習半年後,作為衛生員上一條海軍消磁船工作。

1978年海軍整編,王朔改到一個部隊倉庫當衛生員,在倉庫工作時王朔寫了他的第一篇小說《等待》——發表在《解放軍文藝》第11期上。

1980年他在解放軍文藝社工作了幾個月,之後從部隊退伍回京,進入北京醫藥公司藥品批發商店任業務員。後來,因為“投機”被發現他辭職。

扔掉“鐵飯碗”,那年頭敢這麼幹的人可不多,王朔和同樣摔了鐵飯碗被趕出家門的葉京就在五棵松開了北京第一家川菜館。結果生意做得不太好不說,還怕見人“跌份兒”。

這時候該馬未都登場了。王朔想起來自己1978年那篇上過雜誌的作文,於是搞起了創作。

“馬未都對王朔有知遇之恩”,說的就是馬未都在《小說月刊》當責任編輯的時候,收錄王朔的小說《橡皮人》,使王朔由二流的通俗小說家轉變為一流純文學小說家。

馬未都說,王朔這哥們一共也就認識3000字,但是他的小說讓整個80年代變得五光十色,真實且有人性。王朔的書魅力在於:完全是靠對話的魅力,把所有人物和劇情都去掉,也不影響這書魅力。“《我是你爸爸》、《玩得就是心跳》、《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千萬別把我當人》、《動物凶猛》。簡直就是一次把自己退化再進化再退化的過程。”

王朔有他那個年代那批人獨特的特色和魅力。

1988年,米家山執導的《頑主》、夏鋼執導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黃建新執導的《輪迴》以及葉大鷹執導的《大喘氣》這四部電影均由王朔的作品改編,王朔達到了他事業上的第一個高峰。這一年,被中國影視界稱為“王朔電影年”。《頑主》使葛優成名,獲得了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的提名。

1990年,由王朔和鄭曉龍策劃、李曉明編劇、北京電視藝術中心製作的50集電視連續劇《渴望》,創造了中國電視劇發展史上收視率的最高紀錄,被稱為中國電視劇史上歷史性的里程碑,它創下的轟動效應成為一個時代的神話。

1991年,由王朔作為主要策劃與編劇、金炎和趙寶剛導演的中國大陸第一部電視情景喜劇——《編輯部的故事》上映,亦造成轟動,這部電視劇後來被全國觀眾視作中國情景喜劇的開山鼻祖。

1992年,華藝出版社出版四卷一套的《王朔文集》,開創在世作家出文集潮流之先河。甫一上市即造成全國熱銷。應王朔的要求,出版社對這套書實行版稅付酬制,這是中國大陸文革後第一次實行版稅付酬。王朔的要求客觀上為很多作家爭得了正當權益,蕭乾曾說:“王朔給中國作家鬆綁了。”

1992年之後,王朔的小說創作開始處於“癱瘓”狀態,與此相反,他的名字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影視作品中。

又不得不提一下馮小剛。

1985年的一天,鄭曉龍在片場拍戲,得空兒看一本文學雜誌。邊看邊罵:真特麼孫子。旁邊一名年輕人接過去看過後也跟著笑罵:真特麼孫子。這個年輕人就是馮褲子,雜誌上的文章就是王朔寫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馮小剛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他和姐姐跟著媽媽過,他媽媽是印刷廠的保健醫生,但身體不是很好,一個人拉扯著兩個孩子,生活艱辛可想而知。馮小剛一直到現在,都宣稱自己最愛吃開水泡飯就剩菜。

馮小剛高中畢業後進入部隊文工團擔任舞美設計,後部隊精簡整編,馮小剛被迫提前退伍轉業。退伍後馮小剛到北京城建開發總公司做工會文體幹事,也正是這個時候,他結識了“貴人”鄭曉龍。

當時,鄭曉龍在北京電視劇藝術中心主抓生產,誰想進中心,都要通過他,馮小剛對他非常恭敬,整天跟在他後面,最後,總算調到了電視劇中心當美工。說是美工,其實就是打雜的,平時的主要工作是場記、劇務,有時候給美工打打下手,如果需要群眾演員時,他也可以上陣。

通過鄭曉龍,馮小剛認識了王朔,從那以後,還在美工試用期的馮小剛,就改跟在王朔後頭了。

在策劃《編輯部的故事》的時候,馮小剛也進了編輯組,該劇一共25集,馮小剛模仿王朔的筆風大概寫了7、8集,剩下的基本上都是王朔寫的,其他人寫的都被斃了,是王朔幫著改稿,署上哥幾個的名字。

據說後來,通過王朔,馮小剛也獲益不少。

用馮小剛自己的話來說,他經常把王朔誇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

1994年,事情突然變了。

王朔去了美國,臨走前和馮小剛說:咱們分開吧,他們是衝著我來的。你有機會活,不要一起死。

《甲方乙方》上映時,原著王朔的名字被去掉了,電影順利上映,票房相當爆炸。這是根據王朔的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改編的,馮小剛託自己的製片主任給王朔送去了5萬塊錢,權當版權費、精神賠償費之類的吧。

王朔當場把5萬塊錢給扔了出來。

再後來,馮小剛籌拍《一聲嘆息》,這電影是根據王朔小說《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改編的,如果沒有王朔的認可,就沒法進行。在葉京的勸說下,電影得以拍完,還得了埃及一個一個電影節的獎項,有記者採訪王朔,王朔卻說:“在我的印象中,埃及電影節就相當於中國一個鄉鎮企業獎。”

十年後, 葉京創作、導演了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劇中的馮褲子被認為是以馮小剛為原型:長相醜陋、性格猥瑣、欺軟怕硬,又愛哭、愛佔小便宜,最後做了導演。

據說有人問葉京不怕馮小剛生氣嗎?葉京的回答是:有什麼好氣的,按王朔的說法,幹嘛不直接就叫馮小剛?

王朔之所以看不上馮小剛,是認為他是一個沒有原則的人。

王朔在參加《鏘鏘三人行》時,說了一句話:欺下必定媚上。

但是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馮小剛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業願意付出更多,他沒有像別人一樣一開始說不的資本。

王朔對待朋友一向大方,要沒有王朔應該沒有今天的馮小剛,讓王朔說幾句也就忍了吧。

“我很難概括自己的個性。我對那些模式化的人格尤為反感,我只是按我喜歡的做事而已。我不願隨大流,我是寫不出那種‘啊,我們光榮的大橋’一類的東西的。”

《Sunny燦爛》有句臺詞:有時候一種聲音,或是一種味道,可以把人帶回真實的過去?

其實,看馬未都和王朔,倆人就是活的特真實特真誠。

這幾年馮小剛和王朔又開始走動了,其實也沒什麼深仇大恨,就是一時氣一時通的事兒。後來馮小剛拍《非誠勿擾2》王朔也出來編劇了。

什麼老死不相往來,那都是文人乾的事兒,和這一群大俗人沒關係。

只有俗人寫的東西才能打動俗人,也就是俗人拍的東西我們這些大俗人才喜歡。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有種“禮貌”叫男星的紳士手肖戰握拳頭鄧倫手懸空宋威龍讓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