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劉德華入駐抖音,粉絲一週接近五千萬,華仔的全球第一個社交賬號成為全民熱點話題。
在此之前鄭姓女星的“代Y事件”還在鬧得沸沸揚揚、不可開交。
在如今這個資訊時代,娛樂圈因各種亂象,正在遭受嚴重的信任危機,劉德華再次出現在公眾視線裡,一定程度上又挽救了風評不佳的娛樂圈。
“一年一頂流,三月一偶像”,如今許多娛樂公司為了快速盈利,塑造、複製一個個年輕偶像,偶像們被高高捧起又被狠狠拋下,大多數快速隕落,快到甚至沒來得及學會在娛樂圈謀生的一技之長。
“紅了一輩子”,是的,劉德華至少影響了三代人,60後至80後,或許範圍更廣。
就像是兩個極端,劉德華代表的是正確且難得的價值觀。
筆者作為一名80男,早已不再追星,擔心被人說不成熟。不再提起年少時喜歡過的很多明星,唯獨可以坦然直說:劉德華是自己的偶像。追過他出演的每一步影視劇,買過他的每一張專輯,網際網路時代之前,每天關注和蒐羅過關於他的每一條綜藝新聞…
東芝、家樂福、新飛、達芙妮、大潤發、華晨…..近年來,許多曾經輝煌的品牌相繼倒下,在這樣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品牌和企業究竟該何去何從?這是所有企業應該認真思考的課題。
每位藝人都是一個品牌,身後的運作機構就是一家企業,異曲同工。我們不需要費盡心思去拼湊成功企業的經營案例,或許從劉德華的身上就能找到最直觀、生動的答案。
精準的定位。“我只是喜歡做第二。做第二很好,前面永遠有個目標追。”這句話出自劉德華的語錄,這句看起來普通的話,除了對映他不爭的心態,更描述了他清晰的定位。品牌學的定位理論中存在“第二名策略”,營銷學中也有著名的“長尾理論”,在銷售產品時,大多數企業關注的是少數幾個能夠提供大訂單的"VIP"客戶,而"無暇"顧及在人數上居於大多數的普通消費者,劉德華或許出於無心,卻因為自己的“親民”路線,俘獲了大部分的普通粉絲,這也直接解釋了為什麼他能夠做到一週五千萬的關注量。大膽地延伸。劉德華是最早的“三棲明星”,涉足歌唱、電視、電影都成績斐然,對於企業來說,這就是品牌延伸。作為藝人,劉德華清楚地意識到,這些都是吃飯的本事,你不能死守著一項技能,“藝多不壓身”,萬一市場發生變化了呢?需要注意的是,他在做“延伸”,卻從來沒做“品牌擴張”,延伸是涉足相關的領域,而擴張就像是跨界,從熟悉的行業跨到完全不熟悉的領域。雞蛋放進一個籮筐或是放進老虎的嘴裡都不安全,最安全的是放進三個籮筐裡。打磨產品。很多人批評過劉德華“多而不專”,“三棲明星”帶給他的是光環,也有質疑。黃霑就曾經嘲笑過劉德華的填詞文理不通,“華仔是勤勞的,不過他大可不必,他填一輩子的詞都不會有大的成績”。劉德華並沒有被打擊,反而加倍地向林夕和黃霑等大師請教,這才有了後來他填詞的《十七歲》和《冰雨》。很多人批評他演很多戲卻很雷同,演來演去都是演自己。劉德華知恥後勇,拍攝《鹿鼎記》時,經常跑圖書館查資料,他發現古代皇帝並不是端坐著,雙手平放,而是側坐,雙手一前一後擺放在椅把上的,連編審都佩服他很用心。收視率就像是企業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企業同樣需要不斷打磨自己的產品,投入適當的研發經費,最佳化產品功能,潛心研究如何提升產品的體驗……消費者是能夠體會到的,好產品自然受歡迎。大格局和正確的價值觀。“低調、謙遜、愛和社會責任”是劉德華最鮮明的價值觀,值得借鑑。他從來不接拍辱華的角色,從來不給尚未蓋好的樓盤代言,劉德華經常號召娛樂圈藝人賑災,他也幫助過王寶強、甯浩、鄭則仕、葉德嫻、張衛健、藍潔瑛等許多藝人度過難關,他深知,他幫助的不是個人,而是行業或社會。“一個人能承當多大的責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劉德華提攜和幫助演員林家棟的故事,堪稱企業勞動關係的經典。
早年,林家棟的職業生涯起步是香港無線,參演過多部電視劇,反響平平。經過萬梓良的引薦進入到偶像劉德華的公司,夢想接觸大熒幕。劉德華卻讓林家棟帶薪休息三年,深入到市井,去真實地感受生活,去掉身上的“電視味”。三年期滿,劉德華開始讓林家棟參演電影裡的一些小角色,帶領他轉型。
2005年,劉德華推薦林家棟參演由古天樂、梁家輝、張家輝、任達華主演的《龍城歲月》,林家棟終於大放異彩,憑藉“東莞仔”一角,獲得香港電影紫荊獎最佳男配角,跨欄一幕成為熒幕經典。後來,劉德華的公司遭遇財務危機,劉德華卻主動踢出林家棟,讓他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林家棟的事業處於上升期,正是報答老闆的時候,劉德華卻獨自扛下所有的壓力。
2017年,林家棟憑藉《樹大招風》捧起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獎盃,50歲的林家棟功成名就,在領獎臺上淚如雨下,感謝劉德華的知遇之恩,並承諾只要劉德華願意,自己願意畢生追隨。劉德華處理員工關係是成功的,但影響他做決策的,是他高遠的格局和正確的價值觀,他關心的,是香港電影行業中堅力量的培養。
不斷創新的基因。100多張唱片、200多部電影電視劇、400多場演唱會,500多個獎項……在維基百科中,劉德華的電影、唱片和演唱會都被人撰寫了單獨的詞條;2013年,香港家庭教育學院對700多名中小學生進行調查,讓它們選擇自己的奮鬥目標,劉德華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扎克伯格……劉德華這個名字早已成為一種笨小孩逆襲的勵志精神。劉德華的成功,除了勤奮努力,還有他身體裡流淌的、不斷創新的基因。品牌學裡就有品牌基因的概念,品牌讓人喜愛和銘記,必須具有生動鮮明的個性。劉德華深刻地懂得品牌需要與消費者溝通的道理,否則他不可能活躍在舞臺和熒幕上長達三十幾年。你見過50歲的華仔跳街舞嗎?如果沒有,那你應該聽說過1999年演唱會,一頭金髮造型,首次將爆破、煙花和魔術搬上演唱會舞臺,超高的人氣加上大膽的創新,令這場演唱會萬人空巷,時至今日仍被奉為華語歌壇最難超越的演唱會經典。後記
業精神,“遇見”真正的偶像!